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馬達在發言中講到,這次展覽的展品水平、展陳設計、展覽流程,既高端大氣,又體現了藝術性、學術性。畢紅是從喜愛到收藏,從收藏到研究,從研究到創新,畢紅的刺繡藝術體現了古都文化,京派韻味,皇家藝術風范。畢紅團隊設計服裝傳統中透著現代藝術,把傳統元素與現代工藝有機結合,特別是服裝刺繡藝術的應用,整體體現了和諧與統一,與當代年輕人的追求時尚相吻合。畢紅取得今天的成績,一是具有天賦,二是對事業的熱愛,三是勤勞與堅守。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艷從刺繡專業角度,對展覽成果、京繡未來發展作了詳盡的闡述。她講到,今天看到了這么多難得一見、品相絕佳的清代宮廷服裝及繡品,同時欣賞到了畢紅帶領團隊出品的精美的“碧泓云想”中國衣,讓我看到了我們中國刺繡界的成員——京繡,這個家族的發展和興盛。京繡要以服裝為載體,讓非遺京繡和大美中國衣走進使館,走進校園,走進企業,走近千家萬戶,征服時尚圈,跨界藝術圈,讓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站在同行的角度,以專業的術語,高度評價了這次展覽。她評價畢紅的京繡不僅是刺繡技藝,更是驚艷世界的東方美學,畢紅的作品將經典傳承和創新性表達結合在一起,其作品見人見物見生活,體現在選料、針法、配色等,所呈現的傳統美與時尚讓人感慨。
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主任嚴勇講到,京繡的前身是宮廷刺繡,主要以宮廷服裝為載體。畢紅作為傳承人,無論刺繡技藝還是縫制工藝,不僅講究和、順、細、密,還強調韻味高貴,花樣紛繁、細節華美,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欣賞性。之后嚴勇主任通過故宮收藏品,以PPT形象地展示了中華傳統服裝服飾文化的變化與發展,彰顯了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清晰脈絡,與畢紅的技藝傳承與創新一脈相承。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宮廷史專家苑洪琪祝賀“云裳華衣——京繡傳統與創新作品展”及“非遺京繡傳承創新主題研討會”成功舉辦。認為服裝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折射著當時的社會風貌。畢紅及其團隊是民間技藝崛起的強大力量,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文明覺醒,體現了對中國衣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非遺專委會副主任、北京聯合大學教授申文廣講到,今天,我身著畢紅老師為我量身定做的服裝,來參加“云裳華衣——京繡傳統與創新作品展”和“非遺京繡傳承創新主題研討會”,我感覺意義深遠,通過現場觀摩,再一次認識畢紅老師在傳承與創新中的活化,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中國人要穿中國衣”這句話的深層次的含義。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南講到,畢紅在保留傳統手工技藝的前提下,專注創新,讓傳統京繡與現代技藝相融合,互相選擇。一是展示了京繡作為“燕京八絕”之一應有的樣貌;二是打開了對京繡客觀再認識的一個窗口;三是還原了京繡技藝傳承基因的軌跡。
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魏連偉從行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了京繡作為“燕京八絕”之一,應走產業化道路,把工藝美術事業做成產業,以產業促事業,讓工藝美術創作者、產業經營者、資本持有者融合加持,讓“中國人穿中國衣”不再是口號,變為現實。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李節講出了畢紅在業內發展歷程的艱辛及其今天輝煌的業績,四句話概括為:一是思路引領,從思想上發揮主動性;二是品牌引領,創出了畢紅個人品牌,團隊品牌;三是情懷無限,對事業的情懷、熱愛、摯愛、深愛;四是完美追求,從宏觀到微觀,精益求精。
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衣福成講到,今天近距離接觸這些精美的京繡服飾,第一感受就是:震撼人心、印象深刻。京繡是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畢紅老師作為傳承人,收藏、研究、培養人才、創新發展,將經典傳承和創新性表達結合在一起,其作品所呈現的傳統美與時尚讓人震撼。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殷秀云,高度評價了“云裳華衣——京繡傳統與創新作品展”,認為本次展覽從主辦、策劃、展品,是迄今為止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刺繡藝術品展覽,畢紅作為傳承人,展現了新時代手工匠人的執著追求。我同意魏連偉會長的提議,中國人穿中國衣不只停留在倡議上,需要各行各業的加持。
原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朱洪用“震撼感動”四個字描述了展覽,一是感受到了歷史的榮光,即京繡的榮光;二是看到了畢紅的執著,在傳承中用技藝破解了刺繡中的難題;三是成果的輝煌,把京繡的優秀品質在傳承中保留下來。希望以此展覽為契機,形成一個成果,明確提出京繡在中國名繡中的地位。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北京工藝美術大師、非遺京繡傳承人畢紅由衷地講到,今天,“云裳華衣——京繡傳統與創新作品展”與“非遺京繡傳承創新主題研討會”成功地舉辦,我的心情就是:感動、感謝、感悟。我的團隊的付出讓我感動,各屆領導的大力支持,讓我感動。再一次深深地感謝:所有支持、幫助過我的領導、朋友們。今天,我也深深地感悟:我走上了工藝美術之路,就要堅守,我會義無反顧帶領我的團隊在有限的條件下,去無限地追求,要以藝術精品,講述中國藝術故事,傳達中國手藝技藝之美,體現中國自古以來的人文追求和民族精神,因為我熱愛工藝美術事業、熱愛我的國家、熱愛這面鮮紅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