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50人論壇”2023世界峰會于2023年10月27日—28日,在溫州市空港萬豪酒店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六大洲的手工藝界大咖,齊聚盛會、開壇論道、碰撞思想,奉獻智庫觀點、發表學術洞見、達成理論共識。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主任白明,在主題論壇“設計賦能、創造價值”中,圍繞“瓷”“漆”“石”三種傳統物質材料開題致辭。
我的開題內容在會議主題中已經說得非常清晰,它既是一個提問,但在我的眼里他也是答案,“設計賦能,創造價值”,本身它就是答案。但是這樣已經提供了答案的一個主題,又如此的值得來自世界各地的手工藝人、研究學者的共同參與,那就說明在信息化時代,如何理解這樣一個有答案的結果,是有諸多的層面和不同的角度,我認為這些不同的角度,就類似于折光,它是多彩的、多元的,我愿意借這樣一個開題,從我的個人體會談一點感想。
我準備從三種物質,來談我對“設計賦能、創造價值”的感想。
首先,設計賦能與創造價值,如果在中國要找一個品牌式的認知的物質和藝術形式,那就是瓷。陶瓷伴隨著人類文明史從最遠古走到了今天,并且伴隨著各個民族各個大洲共同的走到今天,把無數的智慧和激情,時間與陪伴,發明和激勵成就了一種藝術形式,那就是瓷。
從東漢直到上個世紀的18世紀,西方用了1700多年的歷史,才做到了像中國一樣的硬質瓷的這樣一個成果。我們從彩陶時期,直到今天,我們可以用哪些詞來形容各個時代的貢獻呢?我們會說彩陶、秦磚、漢罐、唐三彩,然后是汝窯、鈞瓷,中國為世界貢獻了無數的窯口,無數的窯口到今天的每一個小小的窯口都可以寫成巨著。而且他們自從發明以后,不僅改變了我們華夏之地的人的生活品質,向著更加禮儀更加具有生活便捷和審美提升的方向發展,也引領了世界。對待手工藝,對待器物。對待器物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非常大的引領的作用,以至于西方把中國隨著人類的發展史而培養出來的,符合每個時代創造精髓的有代表性意義的中國的瓷,以中國的國名而代之,這是一個非常獨有的,世界文明史上都獨有的一個名詞,竟然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的國名,是一個藝術形式。
可見手藝的發展是怎樣的,以我們的文脈、文化、情感、審美、習俗融為一體,血肉不可分割。……我們再往前推,一定會覺得我們所有的奉獻都是微小的一個時代的疊加,但是這種不同的疊加就形成了審美精神的共同認知。我們如果是從一個品牌發展來講,他就是從品牌的商業價值,通過交流,然后慢慢形成文化價值,然后積淀的文化價值才形成了精神價值和國家的價值。我們由此可以從一個瓷,看到中國在實踐著設計賦能和創造價值的路上,在遠古的時候,我們的先民并沒有今天這樣的“設計”詞語,但是他是不約而同的朝著這樣的一個規律和我們學科認知里面的方向不謀而合的走到了今天,并成為了國家的代名詞。
第二個材料是漆, 在中國漆的發現遠早于瓷器的出現,自唐代傳到日本之后,在日本的異國他鄉生根發芽,慢慢的日本人從這個漆里面認知到了更加獨特的符合他們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工藝精神及需求的某些元素進入了他們的日常細節之中。然后把漆藝推進到了日本生活的各個層面和階層,從禮儀到平凡的習俗,從生活的細節到生活方式的裝飾,甚至是用到他們重要的國禮性的儀式場合里。
現在漆在中國我們把它叫大漆,把它叫做中國傳統的傳承的手工藝里一個非常重要的類別。但是在國際上漆卻有另外一個代名詞——日本,在西方,日本才是漆的國度。這里面就會讓我們帶來另外一個思考,人類文明史無論是源自于哪里,或者是說發展于哪里,它總會由于人類共同的認知和情感歸屬找到他們發展的不同的路徑。所以從日本成為漆的這個代名詞,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對世界在文化交流上的貢獻。
這已經成為互鑒文明的一個最偉大的縮影。雖然我們許多人覺得應該還原中國是漆的國家,而不應該叫日本。但我反而是覺得這恰恰是我們值得從過去來看未來的角度,文明互鑒和交流,之所以需要通過一種材質,一種形式來進行傳遞,說明物質和設計語言有超源于文字的功能,我們用文字進行交流,恐怕不容易達到真正潤物無聲的價值,反而是一個形態,一個藝術品,一個物質,通過視覺就進入心靈。我們發現并形成的藝術形式在別的國家開花結果不也是交流的意義所在嗎?所有的語言在視覺面前都變得“無足輕重”,是藝術所傳遞的人的精神,人對物質、對工藝的認知,感動人,它才成為世界追求的一種藝術是范式。
第三個材料是石,浙江有個地方叫青田,它是著名的青田石的產地。我認識一個老工藝美術師倪東方先生。在他還健在的時候,跟他進行過一次長聊,他領著我看他的博物館,我看了他的所有的作品總共幾百件,那技術的精湛無以復加。如果我們把眼睛沉浸在他對石刻的工藝的精湛里,你會嘆為天人,巧奪天工,不過如此。但是看完了展覽,我問倪老一個話題,我說你一輩子做手工,你熱愛青田的石頭,你從石雕里面或者你的一生的工藝品里面,你認為你最滿意的一件作品,或者說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領著我去看了他一件作品,叫睡美人,那是一塊天然的“黃金耀”石,唯一一件他基本上沒有雕刻的作品。然后我就又問他,為什么將一個沒有雕刻的作品認為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他說這是他的無為之雕。他這句話震撼到我,因為我們這些人也在實踐著這樣共同的創造之路,我們從出生到成長,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錘煉自己的手藝,從不會到會到熟練到登峰造極,然后你就發現我們處在技術熟練的習慣之中而不可自拔,我們無法離開自己的手藝的慣性動作,生理動作,由此我們的審美也就固化在慣性的審美之中,也得不到新鮮的營養和開拓,但是人類往前走的最大動力又是什么呢?其實是螺旋式的上升。倪老先生的得意之作恰恰是一種升華了的“設計”心得,而不是單純的工藝,老先生說他用一生窮盡技藝,但直到老年才發現:技術只是他認識石頭的一個途徑,我覺得這非常有哲學道理。
我今天作為這一次主題講座的開題,我說的三個材質其實都是傳統的,這非常不符合我在大家心目中的身份。因為我在中國和我的同行之中,特別是在傳統陶瓷產區里面,他們沒有把我和我的藝術,甚至我的觀點和傳統連在一起。其實我想借這個機會闡述我的觀點,其實我所有自認為有一點手藝的全部的營養是來自于傳統,但我不是一個唯傳統論者,也不是唯西方論者。我認為東方與西方是在不同的領域都實踐著人的共同情感,那就是對物質的認知不斷深刻,不斷的通過你的認知,將這樣古老的材料如何誕生出一種新的審美和這個時代的認知同步。
我們會發現所有時代,我們說的那些經典的造型,經典的裝飾,經典的發明,無一不是跟時代靠得很近,是創造而為的。所以我認為傳統的精髓不是技藝精湛的固化,而是通過技藝精湛認識材料,從材料里面獲得新生,并且所有的傳統,如果不擁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傳統,早就不被我們看見了。
所以我們其實今天在談傳統,我們要回到傳統誕生的當時,所有的經典的傳統意識回到他出生地和時代,都是現代藝術,都是當代藝術。是因為我們今天回過去看它是傳統,但是我更希望所有在座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詮釋設計與時代的關系,價值與文化品牌的關系,還有文化與精神與未來的關系,更重要的我們之所以大家齊聚一堂,在座的都各個領域的精英,為什么花費寶貴的時間和研究成果放在這樣一個區域里,是因為我們對未來充滿著更大的期望。
我們不僅是要討論過去,更多是要借助于所有在座的精英們的智慧和啟迪,讓人們看到今天的傳統,才是我們真正的研討的價值和藝術發展的方向。我希望一切的手藝人,一切的工藝美術師、教育者、領導者在這個時代,更多的是激發大家重新認知手藝,物質、材料與未來與創造與文明史的關系,回到了這個點上,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傳統,所謂的西方,所謂的現代,所謂的交流和創造其實是一個源頭,而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支流,每一條支流不管流的再怎么遠,最終也歸于大洋,我們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