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1日,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黨委書記、理事長才大穎在五屆五次理事會上作總結發言(節選)。
才大穎理事長講到:新時代需要新動能,新目標需要新舉措。今天,我將以“鑄就新質生產力、加快中國工藝美術深度轉型”為題,作為五屆五次理事會的總結: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屬于當代的、面向未來的嶄新事物,它是由關鍵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不同行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表現形式盡管不盡相同,但建構的要素基本一致,就是技術一定是“革命性”的、要素配置一定是“創新性”的、落實在產業上一定是“深刻性”的,就是要完成“深度轉型”。自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到今年3月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列為十大任務之首。由此可見,鑄就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已經箭在弦上,成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為重要的任務。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工藝美術如何“突破”?既是學會行業引領之責所思,更是業界深度轉型之需所盼。今天,我謹從四個方面談談個人的一些理解,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中國工藝美術的機遇背景
(一)科技背景 :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科技的飛速進步不斷地顛覆人們常態的想象,尤其是3D打印乃至4D、元宇宙場景、AIGC技術等逐步成熟并走向實際應用,對傳統手工藝及當代設計產生重大的沖擊。我們發現:這種沖擊或許為新質生產力的鑄就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新的技術完全有能力讓傳統手工藝及當代設計插上時代的翅膀,賦能并助力傳統手工藝的深度轉型,顛覆常態認知,并加快智能技術在當代設計領域的深度替代。由此,一定會深度改變當下工藝美術教育的課程體系,實現人才培育模式的迭代升級。
(二)外貿背景 :在全球經濟由一體化逐步演變成碎片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各種壁壘悄然而至,很多經濟、技術、貿易問題被政客化,而且愈演愈烈,壁壘越來越高。我們發現:工藝美術、手工藝、民間藝術、非遺這樣的議題在國際交往中獨善其身,在全球具有特殊的、相互認同的語境,可以說幾乎是沒有壁壘。在這樣的機遇背景下,打造“當代中國符號”的重任就歷史地落在了工藝美術的深度轉型之中。由此,需要建構一個世界的語境,以利他思維及自然融合的理念,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以當代工藝美術品為載體,承擔起“民間交流、民心相通”的特殊歷史責任。
(三)產業背景 :在傳統手工藝競相走進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背景下,傳統手工藝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從鄉村到院校,從匠人到市集,一段時間以來,“非遺”與手工藝相生相伴,非常熱鬧。我們發現:傳統手工藝的生命力僅僅依靠政策的保護是不可持續的,必須要邁過市場交易這道坎,尤其是在滿足年輕人的時代需求上必須有所突破。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化,絕不是簡單地“活化”,更不是表演式地“保護”,必須是脫胎換骨式地深度轉型。只有借助于新質生產力的鑄就才有可能完成這樣的深度轉型,一定要有勇氣面向市場去轉型,一定要有敢于摘掉“遺產”這頂帽子的魄力,讓當代化的“傳統”去滿足新的時代需求。
(四)消費背景 :在全民由“大眾消費”轉向“小眾消費”的背景下,社會日常消費的供給極其豐富,幾乎所有的品類都成了買方市場。尤其是人們功能性消費在得到極大地滿足后,心理消費、精神消費、文化消費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們發現:由于當下消費者對文化消費訴求及興趣取向的不同,“人以群分”的小眾消費文化已然形成。工藝美術具有天然地滿足小眾需求的屬性,與消費者的“玩、用、賞、藏”的梯次層級心理消費定位高度契合。缺的是“物以類聚”的有效供給,尤其是滿足年輕人時代需求的當代工藝美術品的供給更是鳳毛麟角。工藝美術到了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供給導向的深度轉型時期,就是從“以生產者為中心”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來組織生產,形成有效供給。
(五)文化背景 :在全面推進2035文化強國的背景下,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兩個結合”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由此,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我們發現: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客觀載體的工藝美術迎來了其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機遇期,讓經由“古為今用”的“結合”成為現代的,讓經由“洋為中用”的“結合”成為中國的。以此,而形成“新文化”,這個“新文化”不僅為工藝美術的深度轉型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更為新質生產力的鑄就明確了方向。
綜上,所有的背景都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是工藝美術深度轉型所處的時代。而所有的發現,對于工藝美術而言都是鑄就新質生產力的歷史機遇,五大背景與我們所發現的五大機遇一道,構成了工藝美術深度轉型的客觀需求。只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期完成深度轉型,工藝美術一定會踏上時代的節拍,整個行業一定有機會分享到時代紅利。所有說,以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有機銜接所形成的“新文化”為核心,鑄就新質生產力,助力工藝美術深度轉型將是當下與未來工藝美術行業的頭等大事。
二、中國工藝美術的當下狀況
大家都在行業之中,工藝美術在近期有過兩次高光時刻,一次是改革開放初期出口創匯的榮光,一次是十幾年前全民文玩的熱炒。這兩個時期,對于工藝美術而言,的確迎來了屬于自己的躺平時代,幾乎不需要看市場的臉色就可以分享到行業的紅利。時至當下,是按部就班地依靠原有慣性走,還是開辟新的賽道做加速跑,工藝美術面臨著時代的抉擇!
事實上,由于各地工藝美術發展的不均衡,不同地區的主管部門,不同品類、不同屬性的從業者對工藝美術的認知也是各有理解,造成了對于當下工藝美術產業屬性的認知模糊不清。
2023年我幾乎有一半的時間不是在調研中,就是在去調研的路上。耳聞目睹、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同時,既做宣傳隊,更做播種機,把學會的行業引領理念與大家分享。一路走來,形成了很多對未來鑄就新質生產力非常有意義的調研成果,有相當一些成果已經轉化為五屆五次理事會的議案并獲得認同,我相信這些成果對鑄就新質生產力一定不可或缺。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在取得調研成果的同時,經過歸納梳理,對于工藝美術當下的狀況也形成了幾點認知:
一是管理體制越來越多元 ,表現在基層從業者,甚至是管理者的無所適從,哪方要求都得認真應對,尤其是在整個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疲于奔命。
二是業務屬性越來越模糊 ,以文創、非遺等之名的活動繁多,工藝美術的泛化、淡化已成約定共識,產業屬性被誤讀、肢解的狀況時有發生。
三是傳承創新越來越過場 ,由于在產業屬性認知上的差異,讓傳承創新逐步演變成各類演講、報告中習慣性用詞。表現在具體項目、作品上,更有甚者以守正之名行守舊之規,以傳承之名替創新之道,極大弱化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引領。
四是產教融合越來越脫節 ,工藝美術在教育體系中逐步弱化的趨勢,在當下仍然沒有本質性地改善。尤其是產教融合的教學理念幾十年變化不大,產教關系只是作為教學實踐的一個環節而存在,客觀上忽視了工藝美術產業特有的教育規律,讓工藝美術教育的長板逐步退化為短板。
綜上,這些問題大多是對當下工藝美術產業的定位不清所致,當然,也有行業不在主流地位的客觀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工藝美術自身出了偏差而渾然不知,那么如何統一認知,就變得非常重要。
一是要明確產業屬性 ,我個人的理解可以這樣表述:工藝美術產業是一個典型的,由創意思維引領、人文與科技雙輪驅動的、進而帶動產業集聚的技能密集型產業;兼具經濟與文化的雙重屬性,承擔著繁榮文化、滿足需求、穩定就業三大任務;是承接一產、服務三產的主觀載體,更是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客觀載體,完全有別于其他產業,是有著屬于自己獨有特質的制造業。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工藝美術產業是具有文化屬性的制造業,是第二產業,現階段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細品、解讀工藝美術產業屬性的內涵,我們業內同仁對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美院考察時那段著名講話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科技在工藝美術的地位與作用至關重要,擁抱新技術是工藝美術分內之事,科技與人文的相互加持與協同相伴是工藝美術發展的原生內在動力,并成為新質生產力鑄就的重要支撐。只有明確了產業屬性,找到了工藝美術產業獨有的特質,鑄就新質生產力就有根可尋,行業深度轉型就有路可行。
二是要明確行業地位 ,記得去年學會公眾號推過一篇年輕學者的文章,題目是《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現代化轉化的再認識》,文中的有些觀點或許絕對化了,但有些提法的確要引起業內重視或再認識,尤其是在當下這個轉型關鍵時期。文章開篇講到:“中國傳統手工藝自20世紀50年代逐步恢復以來,并沒有真正進入日常生活”,一下子把我們的記憶向前推進了幾十年;接著又講到:“當代中國的傳統手工藝一度被置于脫離生活的小環境之中,既不同于常規的工業制造業,也不完全屬于文化藝術行業,傳統手工藝成了隔離在外的另類”。非常尖銳、刺耳,卻一語道破;后面又講到:“現階段,無論是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還是產品的創意與設計,中國傳統手工藝依然徘徊在消費社會的邊緣,大多數還游離于現代生活之外”等等。環顧四周,這樣的表述,我們業內人能否接受?這樣的擔憂是否多慮了?客觀地講,不是多慮,而是為行業焦慮,對于大多數同仁而言,或許這就是當下工藝美術的現實。工藝美術在這樣的歷史機遇面前,如果再不去主動轉型,“邊緣式”的行業地位難有作為,有負時代。
三是要明確行業任務 ,繁榮文化、滿足需求是工藝美術雙重屬性的外在表現,穩定就業是工藝美術技能密集型產業特征。在如前所述當下的機遇背景下,繁榮文化的表現形式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征。其文化屬性決定了當代繁榮文化的三大任務,就是大國重器的打造、中國符號的塑造、文化消費的引領,而當代的繁榮文化絕不是僅僅表現在單一文化屬性上,而是以工藝美術品為載體的兼具經濟屬性。
其一就是大國重器的打造 ,也可以說,這是國家戰略。追求在每一個門類中的每一個品種的當代藝術水準都能夠接近或超越歷史的最高水平,時代賦予了當下工藝美術界,尤其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這樣一個神圣的重責。時至當下,有些品類已經超越了歷史,有些正在超越的路途中,絕大多數的當代品類與歷史高峰尚有相當距離。這就是當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隊伍中高原無數,高峰難尋之所在的現狀。
其二是重塑中國符號走向海外 ,這是當下行業之痛,亟需站在當代的視角,不止于僅以工藝美術品為載體來展示中國工藝美術的材料之美、技藝之美、文化之美、造型之美,更為重要的是要以不同品類、不同形式的日用品為載體,建構一個世界語境下的,滿足海外當地審美需求的、以“新文化”為基礎的創新體系。以其實現“傳統手工藝的當代轉化”,實現藝術形式、文化價值、消費理念的國際接軌。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沒有壁壘這一機遇背景去感動世界、開辟新的賽道,絕不能再一廂情愿地輸出我們自身語境下的審美價值。
其三就是創造需求并引領消費 ,與五十年代,甚至是本世紀初的功能消費完全不同,當下最為核心的,一定要深刻領悟“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對工藝美術產業深度轉型的主導作用。“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從“功能型消費”轉向“文化型消費”是時代之需,這個“文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一定是經由“第二個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只有“新文化”才能成為工藝美術鑄就新質生產力,加快工藝美術轉型的基石。
事實上,疫情三年幾乎打擊了所有行業,由于工藝美術雙重屬性的產業特質,具有極強的抗壓韌性,這也掩蓋了工藝美術產業當下自身必須要解決的一些問題。生存與市場的矛盾并沒有激化,轉型與發展的期望并不迫切,如同溫水煮青蛙的一般,工藝美術的現狀令人堪憂。相當一批從業者依然在原有的賽道上勞作奔波,尤其是一些省級大師們的狀況令人糾結。一邊是近萬數量級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們千軍萬馬地直奔獨木橋,似乎,此生就是為國大師而生,礙于名額所限,這其中99%的省大師注定畢生都將無緣國大師;另一邊則是滿足當代人們美好生活的、高品質的、具有“新文化”特質的工藝美術日用品的供給嚴重不足;還有一邊,則是人聲鼎沸的文創、伴手禮類的“作品”在眾多的藝術設計類院校的畢業季中刷著存在感,這也給行業的“突破”及新質生產力的鑄就帶來了潛在的不確定性。
綜上,盡管工藝美術迎來了難得的、可以屬于自己的產業發展機遇期,由于體制機制的制約,思維模式的固化,自娛自樂的隨遇而安,圈子心態的各自為戰,當下仍然沒有擺脫游離于主流之外的尷尬境地。深度轉型任重道遠,亟需從更高的層面“破局”解惑,只有把工藝美術的工作重心放在“找到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上,并以此打通“藝術生活化”路徑,集中全社會的資源與力量專注于新質生產力的鑄就,加快工藝美術的深度轉型,中國工藝美術方有可能趕上并抓住這輪機遇期。
三、中國工藝美術的時代使命
工藝美術兼具經濟與文化雙重屬性的特質決定了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特殊性。五十年代行業恢復時期,其經濟屬性的作用更大一些,更多地表現在滿足社會功能性的供給需求,在解決供給不足的矛盾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七八十年代的出口創匯時期,盡管文化屬性有所顯現,其經濟屬性仍然居于主導地位,在解決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國外技術的外匯需求上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工藝美術雙重屬性的表現與國家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不同任務緊密相連。工藝美術從來都沒有放棄過任何一次機遇,哪怕是本世紀初全民文玩熱炒的那個時期,也沒有成為看客,在市場機制下,把其文化屬性所承載的經濟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工藝美術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在社會的認知上,一直在文化產業與制造業之間游弋,并且與主流生活若即若離。尤其是近些年來“非遺”越叫越響,“手造、手作”大眾皆知,“文創、伴手禮”遍地開花,讓“工藝美術”在社會的影響力不同程度地弱化,甚至模糊。尤其是在人才培育體系中的地位每況愈下,工藝美術亟需一個為自己在社會上正名的機會。
時光荏苒,中國工藝美術在歷經出口創匯榮光的四十多年后,終于迎來了一個可以預見的機遇期,恰似久旱遇甘霖。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隆重召開,明確提出了“兩個結合”,尤其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與報告中同時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遙相呼應,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同時,也把作為客觀載體的工藝美術推上了一個眾望所歸的位置。為中國工藝美術未來的深度轉型明確了方向,為從“新文化”的視角鑄就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的價值與動力。
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描述的“中國式現代化”五大本質要求的內涵上看,讓我們從事工藝美術的業內同仁們既興奮又倍感壓力。面對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回望我們當下的狀況,感受最深的是挑戰遠遠大于機遇,關鍵是我們工藝美術在系統統籌層面上,還沒有準備好如何擁抱這個時代機遇。
今天,我們重溫“二十大”報告,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本質要求,我們發現:每一個要求對于工藝美術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機遇,就如同為工藝美術量身定制一樣,在每一個要求中都能夠找到工藝美術可以分享時代紅利的機遇:
(一)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這一要求激活了中產階層的消費需求。盡管疫情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中產階層會有消費降級的心理預期,如果拉開時空,從經濟發展的規律看,美好生活的愿景與消費升級的趨勢不會改變。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已經占到了總人口的60%,這是理性消費的主力軍,更是品質生活消費的穩定階層。
(二)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這一要求增強了人們對“生活美學”的普世認同。人們對品質生活的期盼表現在對“生活藝術化”的預期更加強烈,尤其是經過疫情之后對生命更加珍惜,對生活品質更加關注,而且要求是越來越高。尤其是全民的審美意識與消費意識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進一步提升,一定會加快從“消費功能”向“消費文化”的轉型,“文人藝術”走入家庭與日常生活相生相伴,一定會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
(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要求極大刺激并豐富了“文化消費”。工藝美術產品作為消費品,其文化屬性在滿足精神享受、承載文化內涵等方面完全有別于其他品類,因具有獨特的溫感而在消費品中獨樹一幟。“文化消費”與“個性化消費”的孿生相伴又恰恰滿足了“人以群分”的社群經濟,滿足“小眾、特色”需求的社群經濟或將成為工藝美術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撐。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要求為手工藝產業提供了新的價值機遇。在歷經幾十年的工業化進程之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們審美意識的進取,手工藝以其獨特的美學視角出現在人們的消費視野中并迅速獲得青睞。由此,催生了“小眾消費”的時尚文化崛起并逐步演變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現象。其返璞歸真的生產方式與當代藝術設計的深度融合,更加契合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一要求創造了產業發展的利好環境。當下的國際環境早已今非昔比,逆全球化的進程沒有一絲回暖的跡象,俄烏戰爭、巴以沖突的長尾效應難以預期。在這樣背景下的“和平發展”就是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有序推進的最大保障。如果沒有重大不可控的“突發事件”,體量巨大的5%增長目標與“生活藝術化”的高品質需求,為工藝美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留下了巨大的可以作為空間。
當然,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難免遇有波折,但總體趨勢不會改變,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本質要求與中國工藝美術未來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能否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讓工藝美術在新的時代從“源于生活、回歸生活”走向“融于生活、引領生活”,考驗著我們業內同仁們的智慧與胸懷。我們絕不能再按照原有的模式繼續游離于現代主流生活之外,更不能按照慣性思維徘徊在消費社會的邊緣自娛自樂。要有勇氣反思我們自己這些年在行業引領上的“是非功過”,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從更高的層級上去建構一個工藝美術合理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為工藝美術全面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創造良性的生態氛圍。所以說,中國工藝美術當下最大的時代使命就是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同頻共振,在全面參與并分享時代紅利的過程中,為美好生活賦能,為文化強國助力。
四、中國工藝美術的未來目標
從背景機遇到時代使命,如果跳出工藝美術自身的層級來審視,坦誠地講,所有的客觀條件都利好于中國工藝美術的未來發展,可謂萬事齊備只欠東風。如果回到業內重新審視,客觀地講,感覺是無從下手,不是信心問題,更不是看不明白,而是大都綁在局中,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自拔。所有的行業資源都被目前的運行體制與機制牢牢地捆綁在兩條戰線上各自獨立奔跑的“兩架戰車”上,一邊是工信系統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體系,一邊是文旅系統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體系。千軍萬馬,年復一年,如同高考一般地牽動著各級相關層面機構的神經,致使產業資源極度分散。在這般場景下,鑄就新質生產力唯有華山一條路,就是“先立后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毫不動搖地引領工藝美術的深度轉型:
(一) 強化“設計賦能”的支點作用
面向新的機遇期,中國工藝美術面臨的時代選題只有一個,就是從“行業思維”快速擴展到“產業思維”。以“找到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為核心,圍繞“藝術生活化”之路全面推進,打通堵點、消除痛點,給予設計賦能以支點作用。以此,創造全新品類,撬動有效需求,實現充足供給,滿足“生活藝術化”的巨大市場需求,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上與國家戰略同步。讓再設計的創新理念、AIGC的深度介入、傳統紋樣的數據支撐等科技要素成為設計賦能的支點保障,讓創意與技藝在設計賦能的加持中實現藝術價值的最優化,讓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成為工藝美術的新質生產力。
(二) 強化“兩個轉變”的助力作用
面向新的機遇期,中國工藝美術應該突破“行業思維”,要站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用“產業思維”來凝聚資源、凝聚智慧。并以此來推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鑄就打開“天眼”。由此,在思想與體系建構上必須要完成兩個轉變:
一是要完成從“傳承創新”向“創新傳承”的轉變 ,以創新引領傳承,讓創新成為傳承的起始點與落腳點。以“創新超越、創新提升、創新創造”作為“創新傳承”的目標,事實上,我們今天所有的經典都是那個時代創新的典范。
二是要完成從“產教融合”向“教產融合”的轉變 ,“產教融合”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口號,常見于教育界各類講話之中,已經成為思維定式,幾十年改變不大。客觀地講,對諸如航空、航天等行業當下還適用,著眼于未來產業的期待,對工藝美術而言則已過時。我們更主張的是“教產融合”,以教育引領產業,不是僅僅把產業作為教學環節的補充,工藝美術的教育要以“引領產業、提升產業、創造產業”作為人才培育迭代升級的新模式。
實施“兩個轉變”助力新質生產力,如同為工藝美術的深度轉型插上兩個翅膀。所以說,“兩個轉變”的實施過程就是新質生產力富有內涵的迭代升級過程,更是發揮支點作用、加快深度轉型的必然。
(三) 強化“四大能力”的撬動作用
面向新的機遇期,中國工藝美術一定要立足“產業思維”,毫不動搖,充分理解、認知自身所獨有的“經濟與文化雙重屬性”特質,建構屬于自己的支撐體系。以此,提高工藝美術的“產業創造力、行業影響力、院校創新力、人才競爭力”。客觀地講,僅就當下工藝美術的現狀而言,“四大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是當下的產業創造力所表現出的、在“藝術生活化”供給上的能力遠遠滿足不了“生活藝術化”的巨大市場需求;
二是當下的行業影響力無論是社會認知度,還在學科地位都遠遠落后新機遇期工藝美術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三是當下院校創新力的培育,還沒有與時俱進并成熟的、適用于工藝美術產業未來需求的“創新思維”課程體系;
四是當下行業內相當一批資源仍然停留在“作品”意識之中,產業與成熟的消費品市場嚴重脫節,賽道的錯位致使人才競爭力明顯不足。
正是基于對“四大能力”補短增強的思考,學會近兩年來,先后搭建了《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大會》平臺,以滿足時代需求為己任,重在提升產業的創造力;搭建《手工藝50人論壇世界峰會》平臺,以打造國際智庫為己任,重在提升行業的影響力;搭建《全國大學生“畢業季”工藝美術類優秀畢業生作品大賽》平臺,以創新傳承為己任,重在提升院校的創新力;建構了包括大師工作站、研學基地、游學基地、科普基地、產業基地、生活方式示范基地等“六位一體”的人才培育實踐基地,以百年樹人為己任,重在提升人才的競爭力。剛剛大會又批準了為工藝美術作為通識教育走向社會而建立的美育基地,應該講學會在體系建設上,為中國工藝美術的深度轉型做足了準備,極盡行業引領之責。
(四) 強化“產業理念”的基石作用
面向新的機遇期,中國工藝美術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必須統一產業發展理念:
一是要融入到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并逐步分享行業的時代紅利;
二是要與2035文化強國的目標同頻共振并引領產業創造需求;
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當下最為重要的“產業發展理念”,只有在理念通達上邁過三道坎,才能讓“產業發展理念”與新質生產力的鑄就相互成就。 其中“轉換理念、擁抱創意”的思維是第一道坎,“創造需求、引領消費”的使命是第二道坎,“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定位是第三道坎。 在思維、使命、定位上能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念通達將成為中國工藝美術能否完成深度轉型關鍵中的關鍵。
一是思想上的理念通達 ,一定要聚焦在找到“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打通“藝術生活化”的路徑上:以此要完成四個轉變,供給思維向消費思維的轉變;大眾思維向小眾思維的轉變;作品思維向產品思維的轉變;產品思維向品牌思維的轉變。
二是行動上的理念通達 ,一定要聚焦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上”,打通“生活藝術化”的路徑,以此要完成四個推動:推動“場景式營銷、沉浸式體驗”的運營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與藝術設計”的深度融合;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案例復制;推動“傳統技藝、當代表現”的示范建設。
三是運作上的理念通達 ,一定聚焦在緊盯國家支持性政策的走向上,打通“文人藝術步入家庭”的路徑,以此開創四個教育:開創生活審美教育,傳播“生活美學從娃娃抓起”的理念,讓工藝美術走進社會,成為通識教育;開創消費審美教育,傳播“消費美學從科普起航”的理念,打造“生活方式樣板間”,引領時尚消費;開創生態消費教育,傳播“消費手造、時尚傳承”的理念,助推手工藝產品的價值變現;開創數字消費教育,傳播“理性養粉、美譽流量”的理念,助推沖動型消費向穩定型消費轉化。
教育無處不在,教育的形式一定是社會性教育,絕不止于院校,以教育引領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調動社會資源的全面參與。所以說,“理念通達”既是工藝美術產業提升與發展的盾構機,更是工藝美術深度轉型的壓倉石。
(五) 強化“兩個目標”的領航作用
面向新的機遇期,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五屆理事會首先明確了自身定位,以“堅持黨建統領、恪守學會使命、引領行業發展、滿足時代需求”為己任;以“服務會員、服務行業、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為目標;圍繞黨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工作謀劃上,始終堅持:要與學會定位協同布局,要與國家戰略同步,要與未來目標一致的原則,初步建構成一個與“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引領體系。為加快工藝美術的深度轉型,鑄就新質生產力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明確了兩個目標:
一是在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兩周,學會在江西南昌首創了“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大會”,以“引領行業發展 滿足時代需求”為主題,將“產業思維”貫徹于大會的始終,近五十余位專家、學者、大師、領導同臺論道并形成共識:首次提出,再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在2035年這個關鍵時間節點上, 力爭實現 “把工藝美術產品打造成生活必需品”的目標,與新機遇期的國家戰略保持同步;
二是在“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大會”結束的兩周后,學會又在溫州首創了“手工藝50人論壇”并舉辦了啟動儀式,中國科協領導親臨大會做主旨演講,論壇名譽主席李肇星、智庫專家常莎娜、吳為山,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前副主席漢斯等視頻致辭。論壇以“藝術當隨時代 手藝當領時尚”為主題,將“創新傳承”的理念貫穿于始終,尋找手工藝產品當代轉化的路徑并形成共識:首次提出“把手工藝產業打造成為時尚產業”的目標。初步建構了工藝美術產業化進程中兩條腿走路的基本框架,以此,有效銜接“工信系統規模化生產”與“文旅系統手工生產”的產業化路徑,實現工藝美術在產業進程中的融會貫通。一年后,在溫州又隆重舉辦了“手工藝50人論壇2023世界峰會”,進一步推出了“當代手造 世界表現”的理念,五十余位來自世界六大洲的專家、學者悉數登臺、奉獻智庫力量并發布了《溫州宣言》,構建了一個世界語境下的高端國際智庫,并以簽署《國際手工藝交流機制》為標志,開啟了涵蓋六大洲以“手工藝”為主題的常態化國際交流大門。
“把工藝美術產品打造成生活必需品,把手工藝產業打造成時尚產業”,兩大目標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遙相呼應。既是目標,更是兩座需要攀登的高峰,征途并不遙遠,不過一二十年,過程一定艱難曲折,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有足夠的陣痛準備。
重新審視當下的中國工藝美術,我們習慣于工業時代的生態已經很久,面向未來已來的數字經濟時代,原有模式下的生產力要素遠遠不足以支撐并滿足新機遇期的巨大市場需求,迫切地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先進生產力要素的加持。對于工藝美術而言一定要擁抱科技,在山腳下就要擁抱,決不能在山頂上等待科技的主動相擁。要心無旁騖地讓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讓設計與數據深度融合、讓人才在新模式下成長,讓“新文化”貫穿于新質生產力鑄就的全過程。只有新質生產力,也只有新質生產力作為內生動力,工藝美術的深度轉型才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