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王雷的纖維藝術
時間:2023-07-1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675 分享: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應該在表現社會現實上更有針對性,從自身的傳統語言上找到更多的支持。王雷難能可貴的就是在這兩方面都很自覺很清醒,一步一步的積累他的經驗。他的作品在每次展出之時都會給人一種驚異感。這是由于他對紙材料的轉換,紙的造型特別是紙的結繩超過了人的日常認識和經驗,在語言和形態上給人強烈的驚異感。隨著對他作品的閱讀,我們自然而然會看到他在語言表象后面所思考的與現實關聯的東西。 今天的新媒體、科技媒體發展的時候,不要一味的被不斷更新的科技媒體牽引著走,反過來應該是通過科技媒體的啟發使我們對各種各樣的物有新的體認,我們要回到東方的、中國的對“物”的觀念中來,中國人向來把“物”看得很重。“物”既是物質的“物”,同時也包括世界的運行規律、方式和邏輯,藝術家在運用“物”的時候,應該包括他對物質當下存在的一種反觀。我覺得王雷用的這些物質材料,把每天的報紙,不同的類別作為一種媒介,其實他是把物和信息聯系在一起,信息在他的手上也是媒介,所以我覺得與其說他是用報紙作媒介還不如說他是用信息作媒介。這個信息有很多,恢恢天網中無所不在,但又必須要有物的載體,王雷的智慧之處就是在這兩者之間能夠很好地打通起來,打通起來還不夠,還要表述說明,他抓住了意境的“境”,“境”也可以說是上下文,也可以說是文化空間。
在中國當代纖維藝術領域中,王雷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挑戰了纖維藝術的歷史和傳統,他從材料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維度進行哲學思考,將創作主題聚焦在信息時代不同傳播媒介的語言轉換、語義表達的研究上,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跨媒體”信息傳遞的途徑,在藝術創作觀念和形式語言的呈現上,開創了纖維藝術的新境界,在理論和實踐上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經驗。
他將報紙、書籍這類信息載體進行解構,轉換成為紙纖維材料,經過編織再造,形成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實現了信息在不同領域中的創造性轉化。從信息論和語言哲學的角度上看,信息傳遞的根本目的是語義的表達、提取或感知,而藝術創作的目的在于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作者賦予載體的意義。在任何一種由視覺元素構成的語言體系中,語言的質料(文字、圖像等)和載體(書籍、報紙等)的改變,會導致原有的語義被消解,同時,新的涵義被創作者轉換為新的語言形式呈現出來,這就是王雷的作品揭示出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策展人許向群先生認為:“紙,是王雷藝術創作的重要媒介。他以報紙等紙質印刷品為材料,經過細致而繁復的手工編織,轉換成巧奪天工的裝置作品,給觀眾以視覺的驚喜與震撼。植,是王雷藝術創作的核心目的。他以“織”的方式,開掘了媒介中蘊含的豐富信息資源,將深邃的思想與觀念植入作品,給觀眾以觀看的頓悟與覺醒。”如:作品《尋找紅五星》(圖3)是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立項,以田野考察為基礎,以收集老兵們所閱讀過的特定報紙——《解放軍報》、《人民日報》為創作原料,以“紙”編織成飽含有 “紅五星”精神的老兵軍服為表達形式,通過這些具有歷史印痕的物品“再現”,表現出前輩軍人的獨特面貌和家國情懷。又如:《兵者無形》(圖10)借用了清朝康熙皇帝的“閱兵甲”造形,看似作者單純的形式語言(鎧甲)復制,一整年的《解放軍報》的材料選擇卻賦予了它巨大概念拓展的可讀性,作品通過解構與重組的方式,使觀看者從作品中領悟到戰爭與和平,文明與野蠻,脆弱與堅硬,侵略與抗爭,歷史與當下等多重含義的相互交織,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分量與深度。
圖 2 《手織手紙No1.》180X29X63cm. 2007年
圖3《尋找紅五星》解放軍報紙搓線/編織,2017年
圖 9 《文化中國.大清No2》95X73cm 辭海紙搓線/編織,2018
王雷,1980年生于河南。2003年畢業于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實驗藝術系,獲藝術碩士學位。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時裝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文聯第八屆委員會委員。現為浙江師范大學“雙龍學者”教授,碩士生導師、美術學系主任。
曾在中國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81美術館等單位舉辦個展8次,自2007至2020年參加國內外學術聯展170余次,其中國家級展覽30余次(5件作品入選第12、13屆全國美展)。曾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創作獎·銅獎”等獎項。作品《文化中國》被國家藝術基金創作扶持,《尋找紅五星》、《新長征路上的凱歌》被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基金扶持。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武漢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山東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等20余家單位及中(大陸、港、臺)、美、英、德、意、西、澳、韓、瑞士、新加坡等10余個國家私人收藏。
(本文原刊發于《藝術走向》,編者對原文做了部分修改)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與設計專委會
(上述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