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5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先生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她窮盡一生之力為蘇繡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顧文霞大師治喪委員會: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2022年10月6日
一針一線繡人生
顧文霞,1931年出生在“家家有繡繃,戶戶飛針線”的蘇州古鎮木瀆。由于父親早逝,14歲的顧文霞只能輟學在家,跟隨母親學習刺繡。1954年她考入新成立的蘇州刺繡研究所,在老藝人的指導下,她從刺繡普通的日用品開始轉為創作藝術品。
1956年,顧文霞被派到英國表演刺繡,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刺繡藝人第一次出國到西方進行文化交流。顧文霞憑借著一根細巧的繡針,讓蘇繡貓稱譽國內外。回國以后,顧文霞先后受到當時的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此后,她又到東歐及英國、瑞士、阿爾巴尼亞等國家進行刺繡表演和技藝傳授。顧文霞憑著一枚小小的繡花針,繡出了一朵朵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花。
她于1955年寫成《蘇繡針法種類和繡制方法》,由國家譯成俄文,轉給蘇聯作為文化交流資料。1957年,在沈壽徒弟金靜芬言傳身教的指導下,顧文霞對刺繡技藝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提高。
在研究所工作期間,顧文霞的作品以刺繡小貓、金魚、花鳥為主,繡品具有“古、精、新”的藝術特色。經過多年細致入微地觀察和學習,顧文霞對繡貓的整體構思了然于胸。她以針代筆把小貓繡得活靈活現,其代表作品有《小貓戲蝶》(由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題詩)《花貓戲蚱蜢》《玳瑁貓》《三貓》《小貓》《大白貓》《白貓戲螳螂》《金魚》《蘭花》《蒼蘭》并組織設計、創作《春回大地》巨幅產品等。雙面繡《花貓戲蚱蜢》被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收藏。
1965年10月,顧文霞擔任蘇州刺繡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總工藝師。1983年,顧文霞從刺繡研究所的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克服重重困難創辦了蘇繡藝術博物館,時任館長、總工藝師,重點進行刺繡文物的復制研究工作。自1985年起,她先后復制的古繡品包括上海博物院和故宮博物院的韓希孟珍品,以及定陵、大葆臺、沈陽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單位的文物,并以蘇繡繡制古畫《姑蘇繁華圖》《清明上河圖》《八十七神仙卷》《維摩演教圖》和《孫子兵法繡冊》等。其《萬歷帝衰服》復制工藝獲1984年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1992年,顧文霞依明清時期龍的造型,設計的三異繡《雙龍戲珠》地屏在深圳首屆中國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銀獎。
1981年蘇繡大師顧文霞與卡特夫婦合影
明萬歷帝孝靖皇后吉服百子衣、蘇州虎丘塔寶相蓮花紋經袱、清乾隆帝龍袍、沈壽《世界救主耶穌》、韓希孟《湖石化蝶》刺繡冊頁、宋慶齡結婚禮服......顧文霞組織復制了大量珍貴文物,并舉辦了中國古今繡品陳列展、中國宮廷蘇繡藝術展覽,一件件巧奪天工的繡品,向世人無聲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顧文霞幾十年如一日地熱愛蘇繡事業。直到去年,顧文霞仍在自己的工作室內,帶領繡娘團隊以吳地書法家程可達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作品為原本,創作完成了蘇繡《孫子兵法》。
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輕工系統勞動模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委、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在七十余年的刺繡生涯中,顧文霞為蘇繡藝術的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根小小的繡花針,早已融入了顧文霞的生命。以針為犁,以緞為田,她繡出的是一段綺麗美好的人生。
一絲一縷寄傳承
顧文霞退休后,不論是創建蘇繡藝術博物館,還是成立顧文霞大師工作室,她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培養更多的接班人,傳承發揚蘇繡技藝。
半個多世紀的蘇繡生涯使顧文霞桃李滿天下,她對徒弟悉心指教,嚴格要求,教授出余福臻、梁雪芳等蘇繡藝人,她們如今也在蘇繡行業大放異彩。
顧文霞曾說過:“只有更多的人繼承蘇繡技藝,接力棒才能傳下去。哪怕不領工資,我也甘愿無私傳授技藝。”為了實現這一愿望,她曾多次在《江蘇工藝美術》、《姑蘇晚報》刊登收徒啟事,無償傳授蘇繡技藝。
直至晚年,顧文霞仍表示:“蘇繡是需要傳承的,我現在已經退居幕后,如果學生們有問題向我請教,我會毫無保留的告訴他們,也希望他們把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認識蘇繡,了解蘇繡。”
以針為筆,以線代色
她把傳統蘇繡藝術描繪得出神入化
而對于一生的成就
她并沒有過多宣揚
她已然在年復一年的靜默中
穿針引線
將如同作品一般
絢麗多彩的人生化為平淡
部分來源:CCTV-10《人物》 2010年 第51期 (蘇繡大師 顧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