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手藝·守藝 : 用工業廢料點染的藝術之光——2023中國工藝美術科普教育周活動
時間:2023-07-05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08 分享:
畢勤樸的回絲畫藝術
主辦單位:上海工藝美術學會
舉辦時間:2023年6月11日至17日
畢勤樸工作照
伴隨著都市文化的繁榮昌盛,工藝美術也不斷創新發展,孕育出多元新思維和審美的新方向。值此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開展“手藝·守藝——堅定文化自信、點亮精神火炬”2023中國工藝美術科普教育周活動之際,上海工藝美術學會特別在線推出工藝美術科普專題教育——畢勤樸的回絲畫藝術。帶領廣大工藝美術愛好者共同走近國家二級美術師畢勤樸先生開創的兼具環保理念和工藝美學的回絲畫藝術新天地。《聚》
海派文化是伴隨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標志性文化現象。東西方藝術在這里碰撞、交融、迭代、創新,催使一代又一代手工藝人在這片沃土茁壯成長,不斷推陳出新,用藝術的生命力點亮生活空間,滋潤江南大地。進入新時代,更加激發手工藝人創作熱情,心靈手巧的開辟出新的海派藝術領域,經過對新舊材料重新組合,以及新技術的巧炒應用,讓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再次觸碰,讓跨界藝術探索成為可能并登堂入室、走進尋常生活……也由此讓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成為城市人精神生活中不一般的新理念、新追求、新主題、新發現。 《和諧之音》
其中經過對工業廢棄物的利用和再生,創作出別樣的海派纖維藝術,就是當代藝術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畢勤樸先生率先在這塊處女地大膽探索、實踐,他創意、創作的“回絲畫”藝術作品,可謂匠心獨運,自成一派,特別具有開創性意義。
“回絲”是富有上海城市發展特征的紡織廢料,畢勤樸先生化腐朽為神奇,將回絲化廢為寶,作為新的繪畫材料,賦予它新的特殊效用,發掘它新的藝術價值。
畢勤樸先生認為:追求美、尋找美,是人的天性,而把美的客體和人類對美的認識和追求加以主觀表達和再現,就是一門藝術。“回絲”差不多是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一代城市青年人的共同記憶,熟悉而又陌生。回絲材料足以將時空自然拉回屬于他們的那個時代。
選用廢棄的“回絲”材料進行繪畫藝術創作,既是環保意識、廢物利用,也是藝術家對整整兩代人被“廢棄”青春的緬懷。回絲畫藝術作品創作,是畢勤樸先生的一生愛好,也是他工作之余的新的藝術嘗試。用廠里撿來的五顏六色的棉紗頭拼貼成畫,逐步加深對“回絲”特殊效果的認識——它有著工業原生態的美感,抽象又寫實,錯亂又神秘,可觀可觸可感…… “回絲”有了它新的歸宿,重現藝術之美。《殘荷生蓮》
畢勤樸先生這樣回憶道:愛好美術,是他兒時的興趣和愿望,從小到大,開心畫畫,自由自在……三十多年前,他還在出版社做美術編輯,當別人都在用畫筆在畫布上恣意縱橫、創作油畫和國畫時,他就不想再重復常規的創作路徑,開始尋找“突破口”,展示只屬于自己的藝術表達形式。傳統工藝美術給了他啟發,民間文化不但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和突破。于是他把早年進廠時嘗試過的用彩色棉紗作畫的經驗發揚光大,重新開始創作,進行新的調整,嘗試新的技法……雖是業余愛好,他卻非常投入,把已經掌握的繪畫技藝一絲不茍地運用于回絲畫創作之中,巧用西畫表現技法,又融合中國傳統表意文化,逐漸形成一種新穎獨特的回絲畫藝術語境和藝術效果,呈現出自然材料的特別美感,不同機理效果構成了瑰麗的畫面,一個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此誕生。它既有傳統韻味,又有當代審美,充滿著讓人有種驚喜發現的藝術享受。畢勤樸先生的創作理念是:拾起來是藝術,扔掉的是垃圾。這些不起眼的彩色棉紗頭,在藝術家眼中就是寶貝,充滿想象空間。
在漫長藝術創作道路上,藝術家多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其作品多會呈現鮮明的個人特征。畢勤樸先生另辟蹊徑、一枝獨秀的回絲畫作品,記錄了他的探索和成長,觀念的轉變和提升,個人藝術與美好社會的鏈接。 《平平安安》
畢勤樸先生獲獎作品集錦:
1986年雕塑作品《白鳥》獲日本大阪城市國際雕塑展優秀作品獎;
1989年獲中國圖書裝幀設計二等獎;
1993年為上海第一屆東亞運動會設計運動員獎牌、證書;
2004年回絲畫作品《歲歲平安》,參加法國2004年盧浮宮國際藝術沙龍畫展 獲作品獎;
2012年回絲畫作品《民居》獲“巧手贊和諧”——上海職工文化藝術展優秀獎;
2015年回絲畫作品《荷韻之聲》在2015市民文化節上榮獲百名市民手工藝達人作品獎;
2016年回絲畫作品《禪荷》在2016市民文化節上榮獲百名市民手工藝達人作品獎;
2017年回絲畫作品《西域行》榮獲“中國夢·勞動美”——上海職工書畫展一等獎;
2019年回絲畫作品《凌空飛馳》榮獲“匠心·江南”——第三屆上海民間藝術成果展評委提名作品獎;
2021年回絲畫作品《聚》《照日深紅暖見魚》榮獲“風華百工· 匠心永年”——第四屆上海民間藝術成果展優秀獎;
2021年回絲畫作品《舞動千年》榮獲“第十屆上海金秋十月工美杯一畫一器作品展”優秀獎。
《鴻運》
來源:上海工藝美術學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