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 | 紫砂文化與投資收藏——《中國拍賣》“圓桌會議”專題聚焦中藝東方
時間:2023-12-1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34 分享:
紫砂作為藝術品收藏板塊之一,越來越成為一門“拍場顯學”,今年以來,各大拍場“無紫砂不成拍”,名家紫砂茗具探底回升,價格堅挺,表現極為顯眼。但我們也應看到,市場上的紫砂制品魚目混珠,對紫砂文化未來的發展構成挑戰。那么,紫砂為何屢創天價?它的價值意義究竟體現在哪里?本期的《中國拍賣》“圓桌會議”以紫砂的拍賣與收藏市場為切入點,探尋傳承百年的紫砂文化內核,各路名家學者與行業精英在此共同商榷,提出來自不同角度下對于紫砂與拍賣的獨到見解。
一、推動建立市場機制,讓紫砂文化“破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
才大穎講到:近年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一直致力于推動高端藝術收藏品的自然回歸,并主張“藝術生活化”,讓工藝美術從藏品走向消費品,走入老百姓家中成為生活必需品,形成“玩、用、賞、藏”分級市場。紫砂作為眾多工藝美術品中比較特殊的門類,在藝術品市場化、生活化的過程中有著非常好的文化基礎和市場潛力,與此同時我們行業自身也需要不斷提升完善,面對市場不同層次的需要提供不同層次的供給,只有這樣,才能抓住這個時代機遇。
從市場角度而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消費者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經濟水平都在不斷變化。可以預期,我們已經來到讓藝術品走入家庭,讓藝術融于生活的歷史階段。今天的消費主力軍或許是70后、80后,不遠的將來90后95后也將步入新中產階層,他們在經濟基礎上已經具備足夠的消費潛力,更重要的是在基礎教育、文化修養和藝術審美上也完全能夠接納、欣賞紫砂所承載的歷史脈絡及文人精神。因此未來的市場,不僅是我們將藝術品推向大眾,更是消費者需要具有文化底蘊的產品,這是一種雙向的奔赴。
在不斷擴大和完善紫砂拍賣收藏市場的過程中,拍賣作為交易平臺,買家與藏家作為消費者,工藝美術大師與匠人等作為作品與產品的供給方,三方需要共同努力讓紫砂市場在流通和互鑒中形成價值的不斷提升。從工藝美術行業的角度來談,近年來我們每四年開展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也由此推動誕生了一大批當代紫砂大師。但從目前的市場情況看,無論從市場需求、價格確認、還是對紫砂大師的認同方面,均未形成成熟、透明的市場機制。
因此我認為可以嘗試以紫砂藝術與工藝品為例,由國字頭的學(協)會做背書,將一些品質好、性價比高的產品通過拍賣的形式投入市場,推動其形成自身透明機制,盡可能讓紫砂文化沖破收藏圈,吸引更多年輕群體參與到紫砂的使用、把玩和欣賞交流中來,通過時間的沉淀,讓紫砂承載的文人精神與當代人的思想融合,形成新的紫砂文化,活化透明市場機制。
以壺為載體,以紫砂為媒介,在數字科技無處不在的時代,為大眾提供一個回歸生活本真的契機,通過紫砂的拍賣與收藏,讓更多的年輕人逐步了解紫砂文化、喜歡紫砂文化、欣賞紫砂文化、傳承紫砂文化。我想這或許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一個小小標志。
二、紫砂茗具為何屢創天價——《中國拍賣》雜志執行總編牧野牧野講到:首先,宜興紫砂礦料的獨特性是其根本,若無此,一切無從談起。晚明文震亨《長物志》評價說:“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取以注茶,更為適用。”宜興紫砂制成的茗具,溫潤如玉,其獨特的砂性雙氣孔結構,世上絕無僅有。其次,紫砂文化的形成與時代密不可分。紫砂成器發生在明正德時期,而大唐以將千余年中國茶文化已經形成完美的儀式與生活方式,碾茶抹茶斗茶及其制作飲用器具自成一體;到明朝時,因朱元璋而改變的飲茶方式引起了器具的變化。同時,明朝是文化下沉的時代,文人多有“文人之氣”需要出口,因此修園繪畫等文化活動在江南地區流行,也為紫砂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契機。再次,紫砂發明和文人權力向民間藝人的讓渡與茍且。自古以來,文人系統創造了自己的邊界,藝人不入其冊。而紫砂藝術文化歷史敘事系統,使得紫砂藝人挖掘了一條進入歷史長河的紫砂支流,通向日常生活場所。期間,紫砂藝人與藝術大師的合作,更是紫砂藝術史的佳話。此外,紫砂茗具既是工藝品也是藝術品。可以說它是帶著腳鐐跳舞的雕塑藝術品,其體現在紫砂藝術的規定性與創作難度。紫砂藝術既要堅持文人與藝人雙向奔赴,持守文人精神趣味,又要不失法度,保持雕塑藝術的美學要求,這是紫砂藝術價值的關鍵。每件紫砂作品都是文人的一種精神意象,這是紫砂與其他藝術作品屢創天價的真正價值意義所在。最后,紫砂與其他陶器不同。紫砂器的制作工藝與傳統陶器不同,它的創作脫離了陶器拉胚工藝,進入了藝人獨立雕塑成型的語言空間,從而打開了紫砂藝術創作的語言意義場景;紫砂藝人作為藝術家的創作,語言、風格、立場精神得以像雕塑家、書畫家一樣自成一格。這是紫砂藝術重要的價值意義表現,也是文人紫砂的根本。而在談到紫砂藝術的鑒定問題時,牧野認為,除李彥君、王光輝二位鑒定專家外,大多數雜項鑒定專家對紫砂沒有鑒定能力,緣由有四。第一,瓷器鑒定和紫砂鑒定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第二,紫砂是雕塑成型藝術品,與書畫雕塑等藝術作品鑒定方法基本一致;第三,紫砂藝人鑒定不了紫砂,紫砂大師后人更鑒定不了紫砂;第四,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紫砂共性,不同匠人有不同紫砂傳承。總而言之,紫砂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個性具足的組成部分,需要我們深入其境,撥開云霧,認清紫砂藝術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推動提升當代紫砂藝術傳承發展。
三、紫砂收藏市場未來可期——北京正陽美術館館長、文物鑒定專家李彥君李彥君講到:紫砂收藏大概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收藏老紫砂——已故去的明清或民國時期藝術家作品為主,李彥君本人也屬于這一派;而對于現當代紫砂收藏派,他認為應秉持謹慎態度,主要原因在與,新紫砂收藏價格較高,但其中市場運作成分可能較大,且現當代紫砂器型、落款等容易復制和仿造,容易為紫砂市場帶來沖擊。但李彥君仍認為,紫砂兼具實用與文化價值,是中國工藝中的重要門類,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工藝品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市場價值始終堅挺,且隨著傳統文化的崛起,未來前景更加光明。
四、紫砂壺里的 “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國家級紫砂事務認證專家王光輝王光輝講到:紫砂壺的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其制作和發展還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絲綢之路外來文化的影響,如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茶具裝飾紋樣會出現蓮花、佛頭、菩提等樣式。但在現代發展中,紫砂壺的制作工序逐漸省略,制作過程偏向工業化、流水線和半機械化,導致紫砂壺失去了某些韻味、雅趣和精神內核。同時,傳統文化的斷裂以及文人士大夫群體的缺失,也使得紫砂壺制作的工匠們缺乏持續的文脈注入和內涵性。此外,市面上還存在部分商家使用化學泥、陶泥、噴漿等方式來冒充紫砂,消費者對紫砂知識文化產權的認識也不夠。因此,應該加強紫砂泥料全管理,確保紫砂泥料質量安全,加大紫砂技藝、紫砂文化的深度宣傳。
五、紫砂壺拍賣市場發展現狀——廣東浩宏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勇趙勇講到:近年紫砂壺拍賣市場逐年向好,但在互聯網大環境下,真正的行家卻很少運用網絡運營技術對紫砂壺進行經營,這就導致了優質紫砂茗器的流動具有局域性;且依靠網絡媒體出售的紫砂壺,在品質方面的可靠性還是較低,另外大眾消費者的鑒別能力也是普遍偏低,對紫砂壺的鑒定有一定難度,種種原因對于紫砂壺的交易市場都具有一定的沖擊性。因此趙勇紫建議是,要借助網絡技術宣傳包括紫砂壺的鑒定方法、紫砂壺的歷史來源等在內的紫砂文化,規范紫砂市場監管力度,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六、博物館、美術館視野下現當代紫砂收藏——中國美術館副研究員楊婧楊婧講到:紫砂是文人雅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為世人所珍,2000年以來,紫砂文化深入人心,紫砂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紫砂創作群體不斷壯大。當下國家政策的扶持為紫砂的產業發展和現代創作持續注入活力,政府鼓勵民間收藏、促進文化興國的文化策略更是為藝術品市場添火加薪。博物館和美術館陸續通過舉辦紫砂專題展和紫砂國際學術研討會,推動紫砂研究,開啟現當代紫砂收藏。雖如此,當今紫砂收藏仍需要得到藝術家和社會各界的充分支持,借助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發揮出紫砂收藏的社會價值。
七、構建信任機制探尋新時代紫砂繁榮之道——中藝東方副總經理王偉王偉講到:工藝美術行業在新時代已然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業內人才輩出,但在站在世界的舞臺上,在國家與文化傳播層面,我們需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國際知名的文化品牌,在推動文化傳播方面仍有發展潛力。紫砂是工藝美術行業的大門類,具有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價值。中國工藝集團肩負弘揚工藝美術文化、發展產業的使命,更要長慮顧后,思考如何讓紫砂回歸生活,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傳統文化。中國工藝集團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中國收藏家協會共同合作,建立中國工藝美術高端藝術品市場信任機制--四方機制,旨在推進紫砂作品在流通、定價、收藏等方面形成規范性機制,讓工藝美術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王偉明確指出,當代紫砂不缺精品,但如何破圈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八、滿足大眾需求才有更大的市場——《中國拍賣》常務副社長趙勇趙勇講到:在當今時代,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調和紫砂的日用屬性與文化屬性,讓其在大眾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紫砂文化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讓年輕人從中體會文人生活的意趣。對于拍賣市場和收藏投資群體,我們需要探索如何將優質的紫砂作品推向更廣泛的受眾,同時保證其品質和文化內涵。嘗試跟上時代的腳步,通過直播拍賣等新的拍賣模式,我們可以更好地挖掘紫砂的文化、收藏和投資屬性,推動拍賣行業的網絡化轉型升級。
“圓桌會議”中的各位名家指明,紫砂壺在中國工藝美術品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未來的前景也十分廣闊。但在推動紫砂壺的發展過程中,仍需加強對相關產業鏈的管理,規范市場流通,增強消費者對紫砂壺的認知和鑒賞能力,讓紫砂壺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工藝品市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工藝集團作為工藝美術行業唯一央企,將秉承央企使命擔當,直面工藝美術行業的痛難點問題,持續吸納各類代表性主體,凝聚更大共識,喚起更多關注和支持,開創工藝美術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