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女時期的壁畫臨摹和花卉創作到敦煌圖案手稿分析,從中國十大建筑設計到新中國的第一份國禮......近400件展品全面呈現了常沙娜長達80年的藝術生涯。開幕式現場,年逾九旬的常沙娜先生動情回憶了她與父親的兩代敦煌情緣。
敦煌藝術和工藝美術設計研究專家 常沙娜:“花開敦煌”的展覽是我對父親常書鴻推廣敦煌文化遺址的實踐,因為父親告訴我,沙娜,不能忘了你是敦煌人。所以敦煌藝術的推廣發展,對我來說在哪個時候都不算晚,只要我還能走得動,我就要到處說敦煌。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父親常書鴻的這句話,一直留在常沙娜的心中。
1931年,常沙娜在法國里昂出生,中國藝術家常書鴻借用當地索恩河的發音,為女兒取了這個美麗的名字。
常沙娜:因為我出生在法國里昂,Sane河,所以就用這個名字。
在法國留學期間,常書鴻偶然接觸到敦煌藝術后被深深觸動,毅然決定回國,去敦煌。
1943年年底,年幼的常沙娜隨父母輾轉來到敦煌,當時的居住條件十分艱苦,周圍幾十里荒無人煙。在風沙大漠的生活中,常沙娜很快迷上了臨摹敦煌壁畫,并展現出驚人的天賦。
常沙娜:那個時候的甘肅敦煌,早晚都很涼,到了中午才顯得熱的,隨風傳來一陣叮叮鐺鐺的鈴聲,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爸爸說那是九層樓的風鈴,他帶我們進入的洞窟,明明暗暗的,一個一個洞口,那個時候我不懂,但是我看了,我喜歡,我該畫就畫。
展覽現場,這幅寬3米、高2.7米的《觀無量壽經變》便是1946年,15歲的常沙娜在敦煌洞窟內臨摹的最大尺幅作品。
策展人 常沙娜之子 崔冬暉:在那個時代最艱苦的時候,一個小女孩可能她對藝術的一種探求還沒有進入到一個系統的了解的階段,在這個時候跟著常書鴻先生,她臨摹了這一張最大尺幅的《觀無量壽經變》,這張畫有極重要的文物價值。另外一個是常老師在這種大尺幅的臨摹的過程中修煉了她的童子功。
崔冬暉:在這臨摹這些東西的時候,常老師已經漸漸地發現,敦煌除了佛教故事以外,更多的其實蘊含的是人文和當時的人們的生活狀態。這是北周290窟的一個佛傳故事,這個耕牛下邊跟了一只小狗,看到這邊的大象、人物的互動以及象的這個形態,馬越過這種柵欄的形態,我們其實看到的是北周那個時代的人們對動物、植物、建筑的一種記錄,這些日常需要被我們去分析,那么根據這個常老師繼續了她的研究工作,就漸漸地開始出現了歸納。
1948年,常沙娜前往美國波士頓留學,打下了西方美術的基本功。留學期間,她在紐約舉辦個人“敦煌藝術展”,被國外媒體稱為中國的“天才少女畫家”。1949年,新中國成立。次年,常沙娜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常沙娜:后來我們當時就出現了一個,在國外的留學生每個禮拜都要在一起學習、研究,就這樣,都回來了。
回國后不久,常沙娜在一個敦煌的展覽上為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導覽,林徽因對她說:“你剛從美國回來,又在敦煌打下了童子功,你要把敦煌的圖案運用在現代工藝品上。”自此,常沙娜便追隨林徽因,從繪畫轉向了工藝美術,開始有意識地將敦煌圖案應用到設計創作中去。
從新中國的第一份國禮到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板裝飾,從中央人民政府贈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大型禮品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再到2021年落成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裝飾圖案,常沙娜把敦煌的文化財富應用于共和國的國家形象塑造、應用于人民的美好生活之中。
盡管已年逾九旬,常沙娜卻依然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敦煌少女”。從藝八十年,她仍未停下創作的腳步,至今依舊在為文化美術事業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浙江省絲綢與時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導師 李加林:無論是在建筑當中,還是現在的這個中國的服飾染織當中,那么她(常沙娜)也是一個很積極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我們應該就是把老先生的精神一代代地傳下去。
常沙娜:當代的中國藝術要強調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不能動搖這一根基。希望每個中國的藝術家對這些優秀的遺產要充分學習體現,讓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的文化基因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 策展人 蘇丹:(常沙娜)80年的一個從藝的一個回顧展,我們會看到就是藝術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這個形象塑造是什么關系,那么最終她又實現了一個華麗的轉身,然后把她過去的經驗,把她的這種底蘊通過自己的才華實現了轉化。這個轉化是不太容易的,那一定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很長時間的這個實踐,個人的這種實驗她才會形成今天這種語言。到今天我們看常沙娜先生還在創作,她真是老一代的那種人的那種執著、堅強,我覺得也是讓我們肅然起敬的,就是對每一個晚輩的這種激勵,就是你如果熱愛藝術的話,你熱愛設計的話,一輩子不要停止,真是令人尊敬的一個人。
常沙娜從未忘記父親的那句“沙娜,不要忘記你是敦煌人”,她不知疲倦地向世人宣傳敦煌文明,為祖國的文化藝術事業貢獻力量,熠熠生輝的藝術瑰寶與常沙娜的奉獻人生相互映照,鼓勵著更多人向美而行。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人民網
上述文字和圖片 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和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