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 | 物化與重生—對話陜北剪紙博物館” 暨“原生藝術與當代話語:對真實性與可及性的闡釋” 學術研討會
時間:2024-07-2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1 分享:
2024年7月13日,“物化與重生—對話陜北剪紙博物館”暨“原生藝術與當代話語:對真實性與可及性的闡釋”學術研討會在陜西省米脂縣高廟山村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術委員會、中共米脂縣委、米脂縣人民政府主辦,陜西省美術家協會、西安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協辦,中共米脂縣委宣傳部、米脂縣文化和藝術界聯合會、米脂縣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米脂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承辦。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副主任許奮、委員余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副理事長、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副主任
王建中,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副主任陳青、滕菲,秘書長孫磊,委員王檬檬、曹小鷗、周武、林棟,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委員解勇、支林等參加研討會及相關學術活動。
13日上午,中共米脂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樹森主持會議開幕式,中共米脂縣委書記王曼華致歡迎詞,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副主任、湖北美術學院原校長許奮,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武小川分別致辭。開幕式上同時舉辦陜北剪紙博物館揭牌、授牌儀式,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秘書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孫磊,榆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忠共同為陜北剪紙博物館揭牌,中國剪紙研究中心藝術委員會委員、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副教授郭慶豐被聘為陜北剪紙博物館“榮譽館長”。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委員、特邀專家學者、榆林市和米脂縣的相關領導、剪紙藝術傳承人以及來自全國部分高校的師生和剪紙藝術愛好者近200人參加活動。
開幕式后進入研討會主旨發言環節,會議由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秘書長孫磊主持,特邀十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十個議題展開精彩發言。
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秘書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孫磊主持研討會。
中國民協顧問、中國剪紙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喬曉光教授作主題發言。
喬曉光圍繞《鄉土感與現代性:中國剪紙的文化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提出個人關于剪紙領域基本問題的觀察與思考。他認為,文明轉型期中國剪紙呈現出多元復雜的文化狀態,陜北剪紙在中國剪紙領域有其獨特的文化個案意義,民間剪紙包含著最樸素的生存哲學:藝術是日常勞作與人生磨難境遇中的文化實踐積淀,是人生存心理的情感依托。他進一步探討了傳承人的使命與社區實踐、剪紙作為活態文化的研究方法、文化遺產地非遺主題博物館建設、剪紙教育實踐的多維性、剪紙創新實踐的5個核心素養和11個基本問題,并提出,剪紙是自我對話的媒介與通道,剪刀的“心理書寫”是手對心喚醒的自我療愈,剪紙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副主任、湖北美術學院原校長許奮教授作主題發言。
許奮通過時間線索梳理陜北剪紙的造型語言及信仰,他認為,紙的使用與文明是和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而剪紙是最具人性親和力和文化多樣性的。剪紙歷史悠久,它與民風民俗、節日吉慶、祭天祭祖等活動共生共存,尤其是陜北剪紙在繼承了本原思想下形成了其獨特的內涵,即以生存與繁衍為其基本的生命主題,并始終貫穿于陜北剪紙文化中,連接著過去與現在。他認為,陜北人以剪紙承載生存的情感與信仰,并以剪紙的形式傳承著黃河文明的圖像語言。在這個未來已來,過去還未去的時代,我們應當透過陜北的剪紙看世界,從世界的剪紙反觀陜北,才能看到陜北剪紙的未來,才能看到未來陜北的剪紙。
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副主任、上海美術學院原副院長陳青教授作主題發言。
陳青從數字召喚和都市再生兩個角度探討剪紙藝術的再生路徑,首先介紹了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承擔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形成課題成果“中華剪紙數字空間”,匯集剪紙創作、研究、展示以及創新實驗的多元樣本,借助數字技術通過數字信息集成,全面展現中國剪紙藝術的基本面貌,探索針對剪紙藝術保護與傳播的新技術機制。關于剪紙藝術的都市再生,她認為,技術革命的數字時代,都市再生被再賦能,剪紙藝術的都市再生體現為移植、互植、被植三種形式。她提出三個樣本,陜北剪紙博物館是具有典型特征及實踐意義的剪紙藝術保護性研究的都市再生樣本,馬蒂斯作為樣本,他的剪紙不僅是形式的主體,也常回歸于作為介質的技法,作為一種藝術語言符號重回生活,體現在建筑、家具、服裝、壁畫等現代設計應用中。鏤空作為樣本,既是剪紙技藝特征,也是亙久的審美樣式,多場景的現代應用所形成的拓展與轉換可以構建剪紙再生的共時空間。
楊陽介紹了自己在家鄉牟平區養馬島開展的“藝術鄉村”社區實踐,以剪紙藝術為主要內容,挖掘本地剪紙藝術,傳承民間剪紙技藝。楊陽教授聯合省工藝美術大師和地方剪紙傳承人,通過理論學習、技藝操作、實踐輔導、實地參觀、講評展示等內容,帶領村民進入剪紙藝術,村民不僅掌握了剪紙的諸多表現技法,還結合養馬島漁村地域與生產特色,創造出很多帶有濃郁海島氣息的海洋文化主題剪紙,創作出的一批原創作品,為日后建設特色文化藝術鄉村積累了素材。
在剪紙藝術的學習過程中,村民有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剪紙藝術回歸生活,張貼剪紙烘托了節日氣氛。在弘揚傳統文化,普及民間藝術的同時,也提高了鄉村精神力量的凝聚,探索了一條以剪紙藝術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徑。
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二級教授周武作主題發言。
周武聚焦鄉村文化振興,以自己所帶領的團隊工作為例,探討手工藝視域下藝術教育實踐的場所精神。他認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落實強國發展戰略,重點是鎖定鄉村文化振興首要任務,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重點介紹了中國美院手工藝術研究團隊實踐的四條主要路徑。四個模塊的思路與舉措各有側重,人文場所探索前沿領域;文創工坊注重創新、創意實踐;非遺研培重視的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拓展,工藝基因的研究;科技平臺強調的是數字科技賦能,聚焦手工技藝關鍵技術和創新應用研究。以前瞻性、創新性、傳承性、學術性的探索實踐,提出多方位、多層次、多線性的見解,助推手工藝產業和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共同締造美好生活的核心命題。
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曹小鷗作主題發言。
曹小鷗提出對窯洞空間與生活方式的思考,從社會學場域理論介入,“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探討窯洞空間與陜北剪紙的關系。她認為,窯洞空間是一個實際空間,也是時間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藝術空間和資本空間,窯洞的時間空間與陜北剪紙的關系在于寓意,窯洞的社會空間與陜北剪紙的關系在于風格特征與題材功用,窯洞的文化藝術空間與陜北剪紙的關系在于創造、裝飾與趣味性,窯洞的資本空間與陜北剪紙的關系在于傳承與流通(傳播)。
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委員、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美術設計學院院長林棟教授作主題發言。
林棟圍繞創新表現,從材料、方法、形式三個方面,探索米脂剪紙藝術的新視角。
他認為,在材料選擇上,除傳統的紙張材料外,可以嘗試使用其他類型的材料,為剪紙藝術帶來新的質感和視覺效果。
材料選擇上考慮環保因素,選擇可再生或者可回收的材料,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創作方法上,嘗試利用數字技術,如數碼設計軟件或者數控切割技術,來輔助剪紙藝術的創作過程,并通過跨界合作來探索剪紙藝術在多元化藝術表現中的新角度和應用場景;
在創作形式上,注重多層次的剪紙表現,引入立體化的表現形式,創造出有立體感和空間感的作品,通過透光材料或者特殊的剪紙技法,創造出豐富的光影效果。
同時,嘗試將剪紙藝術與其他媒介融合,拓展剪紙藝術的應用領域,考慮將剪紙作品與裝置藝術結合,增強藝術作品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武小川教授作主題發言。
武小川介紹了關中忙罷藝術節的經驗與模式,2018年以來,“關中忙罷藝術節”已連續舉辦六屆,以展演藝術、生態藝術、民間藝術、社會藝術、大地藝術的綜合呈現,用藝術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動力,喚醒人們的千年鄉愁,使藝術的價值與土地相連、與人民相關,真正讓文化落地生根,已經成為鄠邑區最具特色、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旅游IP。忙罷藝術節借助各類藝術形態、文化形態,挖掘本地歷史傳統、民間民俗文化資源,重塑鄉村美學,推進美學經濟,打造高品質的藝術活動與展覽,形成對本地文化的提升,塑造樸實、厚重、溫潤的鄉村圖景,帶動各方能動,持續探索一條藝術長期參與鄉村振興之路徑。武小川認為,關中忙罷藝術節的根本,是一場“在地化”的現場藝術,在于用當代人的視角和表達,重新理解和揭示歷史傳統、民間文化的價值系統。師生們進入到鄉村、社區、城中村開展調研、展開研究,然后在現場中呈現各種由社會“問題”推動的藝術實踐。并以此成為回饋鄉村、回饋社會的最佳表達。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專委會副主任、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主任、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張西昌副教授作主題發言。
張西昌從剪紙傳播、村落空間、剪紙功能、民間藝術與博物館四個方面,探討剪紙藝術的空間傳播與功能變遷, 他認為,剪紙的靈魂不得不借助物質的載體和物理的空間,將人心的牢韌、寬闊和自由,將神靈對人類的慈愛與考驗蘊含其中并淋漓表達。剪紙傳播與時間因素、空間因素、人之因素有關;村落空間是物理空間也是精神空間,有公共空間,也有私屬空間;剪紙的功能涉及鏈接、療愈、形塑和裝飾。
中國剪紙研究中心藝術委員會委員、首都師范大學表現性繪畫研究所研究員、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郭慶豐副教授作主題發言。
郭慶豐從個人數十年來對陜北剪紙研究的角度出發,概括介紹了陜北剪紙的分布概況、具體分類、文化藝術價值以及對陜北剪紙博物館的未來展望。
陜北剪紙博物館館內檔案收錄的陜北剪紙藝術家129人,展出剪紙5413幅。
窯洞中剪紙的呈現建立在對陜北地區剪紙文化藝術長期的田野考察實踐基礎上,包括郭老師從高中畢業后三十幾年來對陜北剪紙的研究和梳理的重要成果。
從衡山山脈館到劉蘭英個案館,陜北剪紙的陳列大部分是按照文化人類學的方法來進行的。
用極具藝術創作的手法分別將安塞剪紙、綏米剪紙、三邊剪紙、神府剪紙、洛川剪紙陳列在明五暗四六廂窯的傳統窯洞院落格局中。
囊括了婚俗剪紙、巫俗剪紙、喪俗剪紙等剪紙類型,突顯了陜北剪紙自古以來在藝術審美和民俗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13日下午,召開“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工作會議”,會議由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秘書長孫磊主持。會議首先進行集中理論學習,學術秘書王佳領讀學習《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推動鄉村文化全面振興》,會后全體委員集體赴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開展黨情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會議期間,參會委員圍繞議題《數智化語境下工藝美術創作評價轉向與專業建設發展》,結合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工藝美術作品評價標準,以及未來工藝美術創作與專業發展展開研討。
針對“工藝美術”“手工藝”“非遺”等概念廓清、專業建設發展、創作人才培養、鄉村文化振興中全球與本土價值的挖掘以及評價標準轉向等問題發表意見。會議一致認為,數智時代要主動迎接技術變革帶來的創作理念和手法的變化,適時調整作品分類評價體系和創作準則。大會倡議,在數字化、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技術等為特征的數智化時代,一方面我們要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運用新科技助力地方民間工藝的資源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提高創意創作過程的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更要通過深入研究地方民間工藝暗含的生活哲理、精神哲思和生態哲學并賦能我們的藝術創作,以此強化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無法超越的藝術家價值。同時,針對傳統工藝振興和鄉村文化振興,專家們呼吁在尊重地方自然環境、歷史文脈和社會習俗的前提下,賦魅地方精神,賦能文化兩創,賦予作品以個性化的“性格”和“靈魂”,推動地方創生、重塑地方價值、形成地方特色、凝練地方精神。
下午同步舉辦“剪紙藝術與鄉村文化振興發展專題研討會”,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武小川教授主持會議。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副書記、秘書長、一級巡視員傅亦軒,中國民協顧問、中國剪紙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鑒定與定級專家委員周曉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楊陽,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原院長馬路,陜西省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原主任委員王建領,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震,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原院長詹秦川等專家學者及院校教師代表圍繞議題在會上作發言。
本次學術會議,圍繞大會主題和10個分主題開展了廣泛研討和深入交流,通過匯總,形成了重要的學術成果《高廟山共識》。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