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 “中譽杯”創新設計作品大賽——金獎作品賞析(第一期)
時間:2024-02-1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07 分享:
“中譽杯”創新設計作品大賽共計669件/套作品參賽,展示了雕刻、陶瓷、漆器、編織、絲繡等工藝品類。作品以創新創意為主,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致力于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與人民生活相結合,與當代時尚相結合,實現手藝創新,時尚傳承,設計賦能,創造價值,展現了手工技藝的精彩,傳播了優秀的傳統文化。
這次大賽說明,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深入研究傳統工藝的題材、材料、技藝是工藝美術創作的生命力和創新源泉。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
工藝美術創新只有融合時代發展的新的價值導向、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新的消費觀念,倡導創造具有生活實用價值及美學意義的精品力作,才能體現出歷史和時代的價值。
也只有貼進生活,服務人民,才能準確定位工藝美術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方向,才能真正實現工藝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本次參賽作品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新工藝、新技法,推陳出新,看到了年青人許多創新理念,結合時代的審美和年輕的消費理念。作品類型多樣,題材豐富,既突出工藝水平又具藝術價值。作品體現了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百姓能夠感覺到藝術與生活如此貼近,從作品中能看到悠久歷史的脈絡,又能感覺到現代生活氣息。
▌
《鄉愁
》
工藝材料:石雕
工藝/泰順石
創作理念:
作品
以泰順多彩紅花石天然石皮俏色為郵票郵戳進行點題,以泰順廊橋為表現主體,用一封封信件代表時空,表達海峽兩岸鄉思之情。
鏤雕為主,糅合了浮雕和薄意,通過懸空式的造型強化營造出虛實、夢幻的藝術氛圍。
▌
《
五子登科
》
工藝材料:陶瓷
工藝/建盞
創作理念:
作品充分
展現了建盞的油滴釉面。玄黑,萬物之和。幽玄之美,不與形色相爭。無一物中無盡藏,擷一片夜的美麗裝進心窩,采一片夜的靜謐揉進脈絡,乘一葉孤舟,在無盡的黑夜里慢慢漂
泊。
、
▌
《
百蝠
》
工藝材料:木雕
工藝/
檀香
創作理念:
作品
采用浮雕技法,刻劃了或嬉戲、或高歌,姿態各異、充滿靈氣的百只蝙蝠歡樂地聚在一起的熱烈場面。作品刻工精致、形象通真,
蝙蝠諧音“遍福",象
征著幸福如意、綿延無邊。
▌
《
盛世鄉俗
》
工藝材料:石雕
工藝/泰順石
創作理念:
作品
采用五彩石以鏤雕的手法創作,巧妙運用了疏密對比、動靜對比、粗細對比、遠近對比等將“碇步龍”在泰順名橋“北澗橋”前的石頭碇步上演繹的活靈活現。
舞龍
團隊技藝熟練、配合默契,全神貫注的全力演繹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火種延續,也是對祖國盛世的歌頌。
▌
《
大漠風語
》
工藝材料:木雕
工藝/
老香樟
創作理念:
作品
以古建筑構件,巧妙利用朽木的空洞,以群雕形式,創作了駝隊行進在大漠戈壁滄桑的場景。創作處有實有虛,背景似幻似真,讓觀眾感受無窮的想象,
展現
沿著駱駝的足跡,我于寂寥的天地之間,感受大漠風語。
▌
《
雁山消夏圖
》
工藝材料:漆器
工藝/
甌塑
創作理念:
作品靈感來源仇英《桃源仙境圖》,結合溫州雁蕩山景色進行再創作,
通過甌塑
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層次,塑造出巖石、樹木、溪流等自然景觀的細節,使得雁山的風光與乘涼雅趣完美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寧靜致遠的感覺。
▌
《
戰國劍
》
工藝材料:金屬
工藝/龍泉寶劍
創作理念:
作品
采用漢代的老劍經鍛造技藝,加上旋焊工藝和祖傳工藝打造的“蛇腹紋”劍身
,
反復鍛打可以去除夾雜、均勻成分、致密組織,從而改善材料機械性。在刃
口夾高碳鋼保證劍的鋒利,
劍鞘為黑檀木精制,裝具為銅手工精雕的龍飾圖案。
▌
《
佛祖心中留
》
工藝材料:石雕
工藝/壽山石
創作理念:
作品以濟公為題材,將圓雕技法
和石窟藝術精髓相結合。
以壽山高山洞原石的白色為主體,石材在右上角有些許淡淡黃巧色與紅巧色,
通過濟公上半身與下半身合理生動的回轉,來活躍整件作品的造型,
從而表現濟公的詼諧與睿智,既游歷于紅塵,又一心向佛。
工藝材料:民間
工藝/藍印花布
創作理念:
作品
采
用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精制而成,
連續性的線條是對防染漿的要求很高,作品通過
由淺至深的多次套版來呈現效果,更能充分的展示立體感與花紋的細膩感。
作品象征著我們任歲月與時光的蹉跎,追尋軌跡找到來時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
八大筆意 雋翠
》
工藝材料:木雕
工藝/黃楊木
創作理念:
作品創作背景是源于立足當下,展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作品在表現技法上大膽突破傳統的束縛,不再是圓潤立體,而是以形而上的思維方式表達出來一種獨特的造型語言。
▌
《
甌窯青瓷云紋鳳尾尊
》
工藝材料:陶瓷
工藝/甌窯青瓷
創作理念:
作品
采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產“甌窯”燒制技藝燒制,瓶身挺拔,大敞口、直頸、鼓腹、撇圈足。器形規整,體量適中,腹部雕刻樣云鳳尾,氣韻生動,適于陳設,視覺效果極佳,寓意吉祥。
責任編輯:孟 曦
統籌核審:張書鵬
文章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