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折·變》
作者:周恒鋒
材料:鋁
尺寸:8*8*45cm
年份:2021
同一尺寸的平面通過數次彎折,得出不同的立體造型,也是從材料創作層面的一次技術創新。作者使用了“鋁”這種材質,有意為之地摒棄了手工藝材料與生俱來的溫度感,也讓人更加認為這像是一件工業流水線上的冰冷“產品”。同時,鋁質表面也沒有任何拋光處理,同樣拒絕了周圍環境的反射對物體本身的干擾。作品中每一件單獨的容器對于整體而言,都巧妙地占有著等量的重要性。每一件的造型都具有與整體之間純粹意義上的,或者說數學意義上的“起承轉合”。
作品名稱:《綣》
作者:陳裕婷
材料:紫銅
尺寸:18*15*17;20*13*36;
16*17*20;25*13*10;25*20*11cm
年份:2022
器皿是以參數化的奇怪吸引子為探索,參數化數學創作自然元素和生命形式。大自然中不斷重復簡單的單元,形成復雜的結構與視覺感受。參數化設計具有其自身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涌現出許多數字化具有意味的作品。自古以來,自然圖示與器皿的關系密不可分,作品在探究當代數字化背景下,以自然元素與器皿結合新的形式可能性。
作品名稱:《水跡二》
作者:唐天一
材料:黃銅、紫銅、銀、亞克力
尺寸:32*22*4.5cm;30*30*4.5cm;11*50*4.5cm
年份:2022
靈感來自“水滴石穿”的自然現象,作品利用蝕刻技術的時間性,以及酸性滴液迸濺所造成的不可預設效果對表面進行處理。作為花器的《水跡二》在形式上采取強烈的對比。其內部利用布目鑲嵌技術創造出斑駁古墻的紋路,外部采用鏡面黃銅板。兩者在視覺上通過蝕刻的鏤空相連接,同時,由亞克力空間結構相固定。作品創造了“新與舊”溝通的空間,并通過其使用功能產生敘事。
作品名稱:《Soft Storm》
作者:王艾清
材料:銀,銅,乳膠
尺寸:11*6.5*6.5cm
年份:2023
橡皮圈雖然柔軟,在數量與時間的累積下卻能創造出巨大的形變。作品通過在圓柱形規則金屬容器上不斷疊加橡皮圈,將造物過程的所有權讓步給另一個材料,使平常隱藏于銀器表面的內部力量得以呈現,探討了隨時間逐漸變化的、介于可控與不可控之間的造物形式。
作品名稱:《相互佩戴》
作者:吳佳恒
材料:銀、珍珠
尺寸:40*23*30cm
年份:2023
當茶具成為了珍珠首飾的承載物,珍珠首飾也成為茶具完整性的一部分。作品將普通茶具進行再造,將首飾和器皿之間的隔閡消解,在使用茶具的過程中,不僅是佩戴珍珠首飾的時刻,更是人、首飾與器皿三者之間的連接與互動。
作品名稱:《What’s in the heart?》
作者:李昱鋆
材料:黑胡桃木,黃銅
尺寸:25*25*6cm
年份:2022
作品以探索“鳥籠效應”為出發點——“當你無意獲得一個鳥籠時,沒過幾天,你會為了這個籠子去添置一只鳥。”
這是一個空缺了一條項鏈的首飾盒。當盒中的項鏈不翼而飛時,你看著首飾盒中曾極度貼合它的凹槽,是否會疑惑,這條項鏈不好好在盒子里呆著,它跑去了哪里?你的欲望是否驅使著你去尋找它的蹤跡?此時此刻,當你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它的下落時,是否又會第一時間去想象,這條項鏈的樣貌,以此來幫助你進行接下來的搜尋?在構建項鏈樣貌的過程中,你看著盒中一個個的愛心形狀和串聯起愛心的鏈條,是否又會接著去想象,它應該是什么材質的呢?黃金?鉆石?塑料?寶石?當對首飾的形態加以控制,就留給了觀眾去思考變量的可能性。可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此展現當代首飾成果的多元化。
作品名稱:《度》
作者:宋忻柔
材料:樹脂、銀
尺寸:26.7*21.2*7.5;26.5*19.5*15.3;
17.3*15*9.9;13.7*14.1*11.6cm
年份:2022
當下生活中的同質化現象也越來越常見,人們在隨波逐流中失去自己獨立的思考。數字化生存使得人與機器間的沖突得以調和,個體的思維發展應當更加自由解放,人的獨立性也應當在數字化時代得到充分的展現。希望通過這些非常規形態的器皿,喚醒人們自身的主體性,帶來更多精神與審美上的思考。
選用了碗、盤、杯、壺這四種常見器皿,在器皿所具備的基本用途上,探索其內在功能屬性的邊界,以及外在造型中理性與非理性的界限。在可用與不可用,是與非之間得到一個可行的極值,展現出混亂與秩序并存,不平衡與平衡相互制約的景象。
作品名稱:《Behind The Mask-daydream》
作者:張赟雪
材料:大漆、箔、螺鈿
尺寸:80*80cm
年份:2023
作品名稱:《Behind The Mask-daydream》
作者:張赟雪
材料:大漆、箔、螺鈿
尺寸:80*80cm
年份:2023
《Behind the mask》是一組面具系列的延續。當今,人們時常會過度渴望成為某一種理想化樣子,渴望變成一個被眾人喜愛的并且符合當下社會形態的模樣,從而將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我們在這些形態各異的“面具”的偽裝之下能夠獲得來自各界的認同,也會逐漸迷失自我,把真實的感受隱藏于這些社會面具之下。
作品名稱:《輪·回》
作者:諸葛曉磊
材料:大漆、漆泥灰
尺寸:60*240cm(四幅60*60cm橫放)
年份:2023
作品從漆灰堆積效應出發,探索經多層堆積產生肌理的交錯和裂變現象,灰料以顆粒或調和的方式,經播灑或刮塑呈現圈層。畫面形態如年輪般層層遞進,記錄漆灰“生長”的軌跡——逐漸膨脹到歸于寧靜,猶如生命循環。四個圈體并置,以不同的成長節奏寓示萬物的輪回形態。
作品名稱:《俑》
作者:張書銘
材料:大漆,麻布,泡沫
尺寸:20cm*11cm*47cm;8cm*6cm*40cm;
6cm*4cm*14cm;9cm*7cm*37cm;7cm*5cm*35cm;
6cm*5cm*32cm;5cm*9cm*29cm
年份:2021
作品《俑》的創作理念主要是來自于對于人體造型的抽象性表達,造型方面的靈感來源于中國歷史上出土的傳統的陪葬工藝人俑以及現代攝影中對人體姿態扭曲的瞬間捕捉作品相結合。而他的的七個造型分別來源于人的幾種常用姿態,以體積相對最大的為例,其造型是來源于人背手傾身踮腳探望的姿勢。作品《俑》主要是采用了大漆以及紗布、宣紙制作而成,因造型奇特且樣式相對而言比較復雜,所以采用了漆藝技法素髹對漆器整體進行髹飾,并且選擇的顏色也是較為素雅的紅與黑。
作品名稱:《妝奩·四種變式-紙》
作者:朱夏磊
材料:大漆、皮紙
尺寸:120x65cm
年份:2023
作品基于寧波泥金彩漆漆器的傳統造型以及傳統紋飾,經過形制組合、部件拆解、造型重構、紋飾變體等創作手法制作。四件器具為一組,分別從泥金彩漆中的桶類器進行要素提取,在保證其功能不削減的同時又從女性設計的角度入手,增強設計語義內涵,傳承傳統造物思想,賦于新時代裝飾特征。作品結合紙胎搭配石膏翻模、紙胎塑形工藝展示對妝奩變式的解讀。
作品名稱:《不解之詞》
作者:袁媛
材料:玻璃
尺寸:40×40×30cm(1件)
年份:2018
“人生就是一個異鄉者的旅行,轉瞬即逝,但這終究不能改變我們證明自己來過的信念,我們希望在這里留下足跡,我們希望得到“重”,對于人也好,對于世界也好。所以就注定了我們被逐出伊甸園。輕與重,徘徊其間,驀然回首,又有幾個人能夠看清自己走過的路呢?”
作品名稱:《“藏”花》
作者:胡俊杰
材料:玻璃干花
尺寸:40×20×40cm(9件)
年份:2019
以玻璃為材料,塑料袋為造型靈感來源,包裹碎花,意為藏。以“藏”為名,無論隱藏,無論收藏,無論埋藏,無論珍藏。都是值得去“包裹”透過作品,表達美好。“cang”又讀“zang”。通過鮮花的敗壞與霉變過程引申變化這一主旨,探究變化的意義。
作品名稱:《少女日記》
作者:張羽
材料:玻璃
尺寸:50×30×60cm(1件)
年份:2019
現代社會吸貓文化潮流的出現,導致身處異鄉的青年人逐漸缺乏安全感,把依賴轉到貓的身上,滿足內心情感的依賴,貓不再是一個動物,而變成了生活承載夢想的陪伴。
作品名稱:《100個瞬間》
作者:時銘
材料:玻璃、鐵、亞克力
尺寸:100×100×8cm(100件)
年份:2021
孕育生命是一個復雜而又神奇的過程,有其專一的基因排列組合形式。生命在堅韌的同時也是脆弱的,并伴隨著無數的不確定因素,就如同易碎的玻璃一般。孕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將這個過程具象化讓我們看到了生命形成本身就是一件充滿神奇的事情,要知道我們本身的存在就很了不起。本作品以胎兒成長過程中的100個瞬間為元素,借助玻璃燈工技術來實現它的視覺符號呈現,完成一套百件戒指作品,展示出人類生命的獨一無二性,建立與母親愛的共鳴。
作品名稱:《重塑》
作者:楊屹
材料:陶瓷
尺寸:7×6cm
年份:2021
對于通過這種方式做出的陶藝作品,在展示時可以不用刻意遵循口部朝上,底部朝下的原則。而應該以展現出各個部件本身的特點為宗旨,強調模具拼接所產生的錯落感。
作品名稱:《春之歌》
作者:黃健茹
材料:陶瓷
尺寸:約34*10*10cm
年份:2022
傳統的中式花器的輪廓雅致,有律動感。將這些線條提取后組合在一起,后使得作品具有動感。從輪廓線中可以看到傳統的玉壺春瓶,葫蘆瓶等傳統瓶型的輪廓特點。作品加入了花苞,果實等植物的設計元素,以活潑的色彩、表面肌理質感的對比以營造花果的特點。當把它們擺放在一起后,仿佛置身一個奇妙的花園,這些器皿共同演奏著春天的歌謠。
作品名稱:《SPIN》
作者:陳赟
材料:陶瓷
尺寸:105*8*8cm
年份:2021
傳物體的旋轉已經成為現代設計流行的一種選擇。從視覺效果上來講,圓形被公認為最美的形狀。其實圓形旋轉的美并不是一種偶然,因為其中藏有一個重要的數學美學定律:斐波那契數列。本次作品的設計借鑒斐波那契數列的美學定律,造型上,由兩個八邊體旋轉拼接而成。在成型手法上,選擇了新穎的成型手法,將泥漿堆疊,將泥巴的質感盡可能的表現出來。在色彩搭配上,選擇了極簡的黑白色。白,是美的起點,黑,是沒得終點。黑釉與白釉,亦不是對立的。它們是兩個極端,卻常常互相交匯,幻化成新。黑白之間,是中國瓷色的巔峰。黑與白,是色彩的兩端,是美的兩個極致,看著矛盾而遙遠。張載說:“中國的陰陽是兼體而無累。”看似矛盾的兩者,能夠包容、統一、交融時便會誕生美的張力。
作品名稱:《衍生》
作者:張子怡
材料:陶瓷
尺寸:高 20cm、徑 10~4cm、尺寸不等
年份:2023
作品靈感取之于仙人掌外形線條,每個面的交疊,所產生的光影效果上十分出彩。作品利用 3D 建模的方式進行線條的重組、折疊、移動、變化出多樣的形狀,后期進行翻模燒制。色彩方面所考慮到仙人掌的生長環境,在沙漠容易使人缺水產生幻覺,漸變的色彩更能凸顯出光影感。
作品名稱:《被刺》
作者:于珊、俞佳英、高藝軒、李龍
材料:棉線、棉布、刺繡工藝
尺寸:35*45cm,4幅
年份:2020
刺繡有單面繡和雙面繡之分,單面繡并非真正的單面刺繡,只是將其被設計過的一面展示,另外一面掩蓋,這是不被關注的一面,但是本作品恰恰展示刺繡“陌生化”的反面,它似乎是“被刺”的結果,線跡隨著刺繡者的繡制順序在織物的反面留下痕跡,呈現全然偶發的狀態,是一種刺繡活動針運動橫跡的展現,甚至留下笨拙縫紉的痕跡,本作品對于傳統刺繡隱含的裝飾內涵提出了挑戰,嘗試賦予刺繡更多的意義。
作品名稱:《春華》
作者:洪家欣
材料:印花面料、拼布工藝
尺寸:145*220cm
年份:2021
作品靈感來源于兒時把玩的萬花筒,各色玻璃碎片經三面玻璃鏡面的反射,便會出現對稱的圖案,圖案變化萬千,仿若盛開的花,給人驚喜、新奇。作品通過截取同一面料單位紋的相同部分,以六分鏡像的方式拼接成為獨立的圖案。該形式將原本的紡織紋樣徹底打碎,模仿萬花筒的形成原理進行重組,形成全新的視覺效果。最終作品仿若置身春日花海,獨居意趣。
作品名稱:《萬花筒》系列拼布
作者:王亦琪、魏佳、王君瑤
材料:印花面料、拼布工藝
尺寸:145*220cm,3幅
年份:2021
作品名稱:《蕩起回憶》
作者:陳心如
材料:毛線
尺寸:72cm*120cm
年份:2021
童年記憶的最深處有一片碧綠的草地和蕩悠悠的秋千,每每觸及至此,所有的煩惱和不愉快的情緒都能夠得到治愈。將“草地”與“秋千”結合,秋千上留住的,是最美好的記憶。“草地”用起絨等方法造就一種毛茸茸的感覺,綠黃橙三種大自然的配色有愉悅心情的作用。秋千選用的是帶一定弧度的軟板秋千,托舉的形象,增加了一定的深度。吊繩選的是麻繩,和“草地”形成搭配,麻繩上也設計了一些線類裝飾上去,使得每個部分都有關聯。
作品名稱:《HIV的三種傳播途徑》
作者:陳镕嵐
材料:925銀、黃銅、樹脂、針管、奶嘴、安全套
尺寸:20*20*5cm、9*1*1cm、8*9*8cm
年份:2021
HIV有三種傳播途徑,我以直觀的視角將其做成了敘事性首飾,幫助大家正確認識艾滋病。血液傳播:吸毒人員共用注射器會導致感染艾滋,當你做“按下去”這個動作時,你會感到疼痛,并且注意到“LOVE YOURSELF”;性傳播:在為愛鼓掌時一定要全程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不論男女還是男男;母嬰傳播:分娩和哺乳過程中都可能會感染,但祖國的花朵我們應好好愛護才是。生命至上,終結艾滋,健康平等。
作品名稱:《未完成形態的繭》
作者:趙欣然
材料:銀、羊毛氈、線
尺寸:項鏈 長28cm寬20cm,胸針寬5.5cm長10cm
年份:2019
作品名稱:《雨花石胸針》
作者:趙欣然
材料:銅鍍金、led燈泡
尺寸:5cm*3.5cm
年份:2020
觀察雨花石的自然造型,提取其外輪廓的不規則形態為基礎框架進行設計,結合傳統紋樣作為鏤空花紋附著于表面,當內置的燈光亮起時,胸針會隨著佩戴者的行動與周圍環境發生互動,燈光也會折射出不同的圖案效果。
作品名稱:《親密關系》
作者:楊顏開
材料:銀 岫玉
尺寸:10cm x 8cm
年份:2022
靈感來自于合玉塊,因為合綴塊就分成兩部分,有定情信物這樣的作用。但是完整的一個玉塊又有著另一種含義: 送人以一個完整的塊其實是訣別的意思。所以我就想到做一個表達親密關系的這樣互動的首飾。童話《小王子》中有句話“如果你想要和別人制造羈絆,就要承受流淚的風險”。很多人選擇不付出真心,不卷入深層的親密關系中,制造“羈絆”,就有可能面臨分離的悲傷。而當你選擇牽手,就相當于付出了真心,而塊又有訣別的意思,兩個人十指牽手拼成一個完整的塊,所以就有可能要承受分離的風險。每一種關系都需要用心經營,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作品名稱:《“寶石”》
作者:楊顏開
材料:銀
尺寸:5cm x 5cm左右
年份:2021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汲取生活的靈感,將身邊的器物結構和造型語言與首飾的設計相結合,進一步演繹出更有價值的首飾語言。通過探索生活器物造型語言與首飾造型語言之間的轉化可能性,我們為其賦予了豐富的造型空間和想象空間。以收納盒的結構原理為靈感,我們選擇了不同寶石的造型和幾何形的戒圈來構建作品。這些寶石的造型經過巧妙的結構設計,可以旋轉、拆解和閉合,從而轉變成不同的造型形態,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造型可能性。
作品名稱:《“生”生》
作者:楊顏開
材料:銀
尺寸:5cm x 5cm左右
年份:2022
這件作品的設計靈感源自于蟬的生命周期和其象征性意義。蟬以其獨特的生命軌跡,寄托了人們對時間與生命的思考和追問。蠶歷經風雨,然后吐絲結繭。結繭的形態就像生命初期的胚胎,而破繭成蝶后即象征著重生和卻也走向了生命盡頭。這相似的形態對于人來說卻是生命的開始。這件作品通過融合蠶蛻變的象征意義,將生命的循環和蛻變的奇跡呈現。,即使面臨死亡或挑戰,也有著希望和新生的可能性。設計通過獨特的形態和細節,將蟬的結繭與人類的生命之旅相聯系,傳達出生命的奇妙與無限可能性。它象征著生命的輪回、重生和永恒。
來源:XSPACE藝術空間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