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潘魯生“寄情大灣區”創作巡展濟南站即將收官
時間:2023-08-2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43 分享:
潘魯生的作品是文化觀的表達,其彩墨是一種觀念和詩意的表達。他的作品既古樸又當代,具有創造性,他以藝術抒懷,對民藝的情懷,大寫的格局,成為一種自覺,表現為作品的以靜現本真。
“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是山東美術館今年夏天推出的重點展覽。大灣區是中國經濟的橋頭堡。藝術家深入生活,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現大灣區內在的精神意態;以彩墨語言再現灣區景觀的線面色,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深厚的人文情懷和高遠的藝術境界。
潘魯生的藝術反映的是當代中國密切、親切的現實,表達的是當代中國人迫切需要表達的情感,使用的是當代中國社會熟知的語言和形式,因而給人一種很親切、很熟悉的感覺。
潘魯生的作品非常通達,他從宏觀、客觀和微觀的視角看世界,提取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代設計的創意,進行藝術回歸本原的不斷探索,發明開創性的藝術形式。
杭間(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專委會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潘魯生作品里面具有裝飾的因素,是一種情感的強調,在藝術精神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潘魯生用寫生貫穿鄉愁,表達對大灣區的思考,充當民俗學、民間文藝在當代社會中快速發展的的中介物。
汪大偉(上海大學偉長學者,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
潘魯生用小景大畫表現大的意境,大的情懷,游覽其中能感受到藝術家畫畫時靜謐的心境,他用藝術語言記錄下了時代發展的印痕,引發一代人鄉愁的情感。
潘魯生以其勤奮和情深扎根民間,在大灣區民藝調研的所觀所感,激發了他創造的激情,他用畫筆記錄下要消失的民間的、傳統的東西,可謂一往情深。
大灣區畫展顯示出藝術家藝術的情懷和歷史的責任感,綜合性、系統性的修為,在技法上的守正創新。
就像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無我之境”,潘魯生的畫是有“我”的,即自我的抒情性,是藝術家對家國變化、城市變化,跨越南北的一種觀照。
喬曉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北人南觀,他鄉遇故知。民間文藝的當代創作。在自己熱愛的民藝土壤和生活的土地上,尋找自己藝術創作的生長點。
潘魯生以直線切割空間,他在創作中抓住空間的格局,抓住了具體的觸覺,把筆墨當成觸覺的在場性,表現出藝術的強大的綜合性。
許敦平(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畫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潘魯生“直把他鄉當故鄉”深情地投身異鄉大灣區考察并進行創作,作品語言樸實,能夠引起共情。
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種“通達”之感,他打破了主客對立,表現了“游于藝”之“游”的狀態,以一種舉重若輕的創作狀態繪畫,隨心所欲地駕馭各種藝術語言來表達思想。
《粵·圍龍屋》2022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粵·上岳古鎮》(局部)2022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粵·大萬世居》2022年124x124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粵·汕尾人家》2022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港·大澳漁村》2022年124x124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港·大澳漁港》2022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港·葵涌碼頭》2022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港·避風塘》2022年124x124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澳·大三巴》2022年124x124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澳·大榕樹》2023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澳·媽閣廟》2023年124x245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澳·官也街市》2022年124x124cm紙本·彩墨 潘魯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