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當代工藝美術批評學術提名展 ” 旨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 化新輝煌 ”的文化強國戰略,積極主動引領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實現高質量發展。項目將以新形式對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以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和文化自信為目標,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新范式,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美術批評話語體系,從而深刻認識策展與批評在中國式現代化工藝美術新征程中的使命責任。項目將通過開展系列學術及展覽活動,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互動,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實現中國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
當代工藝美術批評學術提名展與學術批評論壇,旨在挖掘當代工藝美術創作的優秀案例,構建當代工藝美術創新、學術批評及推廣體系,打造我國工藝美術發展、交流的新平臺。通過對工藝美術與現代生活之間關聯性再認識,理解多學科文化融合下工藝美術應有的形態,看到學術批評對于工藝美術發展的深遠影響,進而推動工藝美術的理念創新,形成與行業全面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樹立當代工藝美術學術評論新范式。
藝術家寄語
在世界的刺繡藝術中,中國的刺繡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材質最精良,題材最廣泛,技藝最精巧,針法最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我國以四大名繡為代表的中國刺繡遍布于全國各地已有二十八個繡種之多,各地區的刺繡都以自己的地域特色發揮各自的藝術風格。千百年來,各民族民間刺繡多為自繡自用,既美化了生活,又表達了情感,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并扎根于民間,一直傳承至今。
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人民對刺繡的需求也越來越趨向多元化,從室內的裝飾到各種大小型會議廳的布置,以及人們生活用品的設計搭配都被廣泛應用到刺繡藝術。因此培養刺繡人才也顯得尤為重要!當代倡建的工藝美術大師進大專院校,設立大師工作室,帶徒學藝,不失為一項好的措舉,對這一項目,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做得特別好!從2010年開始引進工藝美術大師,設立工作室,到現在逐漸增加到二十多個項目。我在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授課已經第十三個年頭了,期間培養了一批刺繡人才,有的已留校做任課老師,有的在刺繡藝術上一直堅持到現在。
但是,刺繡畢竟是項慢工活,必須要靜得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要有擇一事而終一生的信心和意念!說實在的,面對當前社會的現狀,要做到這樣也確實很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繡種之間互相模仿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所有繡種的雷同性趨向存在很大的問題!傳統的技藝因為耗時耗力,又要有極大的耐心和耐力,在當前浮躁的社會下,當代年輕人普遍存在基本功不夠扎實的問題。現在大家都提倡創新,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不打好基本功,想要創新,又談何容易?我們所提倡的創新是在傳統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發揚光大。我在故宮博物院里看到的刺繡藏品,那才是流芳百世的真正的中國刺繡藝術精品!無論從普通的服飾到宮服或欣賞品,那個刺繡的做功和工藝,讓人看得愛不釋手,目不暇接,看了還想看!每一件都讓人嘆為觀止!所以,我們必須要先把老祖宗的東西學好,傳承好,然后才有底氣和能力來談創新,只有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在以后的刺繡世界里才能隨心所想地、游刃有余地創作出真正的藝術品,哪怕是做衍生產品也必須有好的刺繡功底!
刺繡的三大要素:針法、色彩、肌理,針法是技術,色彩是審美,肌理是對畫稿的理解,所以我們刺繡在學好傳統針法的同時也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和對畫稿的理解能力,而畫家們也必須要懂得刺繡的針法運用,才能設計出一幅符合刺繡元素的畫稿。刺繡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藝術,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歷代傳承下來的一幅幅色彩斑斕、巧奪天工又優美靈動的刺繡作品中,每一針都連著繡娘專注的眼神,每一線都帶著她們手指的溫度。具有吉祥圖案的老繡片,不僅帶著古人祈求富貴壽喜、平安幸福的人生理想,帶給人們美好的祝愿,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婦女的心靈手巧、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國展覽的刺繡作品被世界友人譽為“東方明珠”,被尊稱為真正的東方文化藝術,受到世人的高度贊賞!
中國刺繡,美在哪里?在于精湛的技藝,在于指尖的溫度,在于文化的底蘊,在于歷史的傳承,更在于幾千年數代炎黃子孫一輩子的堅守!希望當前年輕一代的刺繡人,在倡導創新的同時,更要靜下來心來研究刺繡的傳統針法和技能,創作出更加精湛精彩的刺繡作品,把我國優秀的傳統刺繡藝術傳承下去并且發揚光大!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刺繡藝術大師
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刺繡工作室負責人
陳水琴
纖維作品節選
陳水琴-《百靈獻瑞》
姚惠芬 俞君瑤-《云繞依-色象》
林樂成 李廣忠 趙嘉波-《竹之光》
林樂成 衛鏑 張煥寶 蔡建中-《稻花魚(藤)》
官菁菁-《內卷的媽媽》
陳水琴-《凝視》雙面繡
許鳳英-《大宮女》
董書懷 依旺遠 張妮-《“榕”器》
姚惠芬 姚惠琴-《里》、《中》、《外》
官菁菁-《 生命的幻化》
吳佳恒-《溫軟》
梁雪芳 宋振-《去留無意》
梁雪芳 宋振-《去留無意》作品局部1
梁雪芳 宋振-《去留無意》作品局部2
劉娜-《懷-釋》
羅方沐亨-《樹影扶疏》
喬爽-《上林賦》
王小丁-《 見山》
陳水琴-《三只小貓咪》雙面繡
姚惠芬《境象-故宮1號》
王云芝-《同舟共濟》
吳敬-《大漠》
吳敬-《深巖綠澗》
孔維奇-《八仙過海》
馬麗-《在寧靜中流動》
許鳳英-《吻》
姚惠芬-《極簡的幻覺》
蔣欣怡-《空谷幽然》
莊子平 莊沐新-《文明印記》
許鳳英-《一籃水果》
張萍-《根本》
賈麒可-《星灰》
周小甌-《退一步》
許鳳英-《雨季》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當代工藝美術批評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