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記憶物語——纖維藝術展
時間:2024-02-02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99 分享:
今天,《記憶物語——纖維藝術展》在世博會博物館正式開幕。
世博會博物館劉文濤館長、本次展覽策展人/深圳市木星美術館創辦人呂紅榮館長、參展藝術家吳帆教授等現場致辭。世博會博物館館長劉文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世博會博物館“世博藝術”主題系列的年度首展,展覽以纖維藝術國際化視野和獨具力量的藝術氛圍,打開藝術力量的新窗口。世博會博物館在春節前接連開幕新的展覽,也是希望觀眾可以在春節假期到世博會博物館來獲得更全方位的藝術體驗。
參展藝術家吳帆教授將她創作的作品《無題1》捐贈給世博會博物館。纖維的歷史伴隨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古老的編織藝術演進而來,纖維藝術通過親切熟悉的材料和工藝連接著人類的集體意識和個人情感。展覽的創新之處在于將兩位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東方女性藝術家的纖維藝術作品在同一展覽中呈現。來自中國的吳帆和來自美國的李美京,兩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既相似互通,又形成對比和互補。展覽精選兩位藝術家的33件/套作品,通過“生生不息”、“萬物共生”、“方寸之維”、“回望記憶”、“纖語流轉”五個主題空間演繹纖維藝術與生命、自然、社會的鏈接,引導人們對過去與未來的哲學思考。
在“生生不息”主題空間,藝術家將新媒體藝術作品與大型金屬纖維裝置藝術“繁花”相結合,共同詮釋循環永恒、努力綻放的宇宙生命。作品《繁花》以植物莖葉和種子元素為造型語言,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生命的美好及蓬勃向上的力量。
《繁花》吳帆
新媒體藝術作品《夜照清》是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創意與動畫學院的師生以吳帆作品《繁花》為題材進行長達3個月的創作而成。“萬物共生”主題空間是纖維與自然的對話,藝術家以纖維為媒介,描繪出自然界的變幻四季、山川情懷,樹木藤蔓,以纖維獨有的特性和趣味性,喚起人們對生命的關注與尊重。《節氣系列》吳帆
《節氣系列》吳帆
《無題》李美京
“方寸之維”主題空間融合了吳帆與李美京的多件經典作品,在詮釋自然、生命的同時,進一步引發觀者對于自然規律、物的本質進行思考,體會廢棄與重生、芳華與樸素、繁榮與沉靜的不同韻味。
《方寸論》吳帆
觀眾在這一部分展項中,還可看到豐富的纖維材質及其工藝形式,纖維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是耗時的,藝術家在纏繞、打結、捆綁等長時間的重復性的手工勞作過程中跟著制作的節奏進入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材料與手工成為貫通當下與精神的媒介。
位于第三展區的《素裹·世博會》是藝術家為此次展覽傾情創作的作品。同為吳帆的作品,與熱烈綻放的《繁花》不同,素裹以更為簡約肅靜的線條詮釋著自然之美的純粹。一動一靜,猶如音樂的高揚低轉,為展覽增添了韻味。
“回望記憶”空間中,兩位藝術家不約而同的使用線性材料,穿針引線般連接了過去的記憶與當下的情境,通過一件件作品拼出一個立體的承載著豐富情感的共同記憶。作品《夜未央》借塑型與手工編織的方式將具有象征意味的“官椅和高跟鞋”并置,以情景敘事的方式表達陰與陽、動和靜等多組符號的微妙關系,觀者似乎從中能夠看到兩者之間的對峙和妥協,聽到兩者之間的辯論,即關于傳統與現代、堅強與柔軟、理性與感性等話題的辨證思考。
《夜未央》吳帆
作品《共生》以巨大的墻壁雕塑形式呈現,其靈感來自自然圖像,并重新指向富有想象力的自然。作為材料的塑料捆扎帶體現了當代生活中消費主義的象征意義。藝術家采用人們生活中的材料,用藝術的語言重塑了他們的生命存在形態,代表文明的共存共生,這種表現形式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一種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感悟。
《共生》李美京
同時,在這部分展品中,藝術家在設計中融入了現代高科技技術面料,探索嘗試傳統手工與創新技術相結合的諸多可能性,觀眾因而能夠感受到更濃的現代氣息。
在自然世界和人類生活中,永不停息的是對生命的敬仰和對希望的追逐,“纖語流轉” 研究材料的本質,隱去色彩之時,痕跡之美便展露出來。作者用創作的半成品和廢棄材料進行再創作,同時表達物盡其用的人文理念。
《24節氣》吳帆
纖維有非常強的適應性,能夠創造出各種形態。仿佛是吸收了文明與歷史的記憶,生命的脈動和生機隨藝術家的手指注入到每一段蜿蜒流轉的線條,再由線條交織成層次飽滿、光影斑斕的視覺盛宴,將記憶生動的呈現在觀者眼前。借助纖維藝術特有的堅毅張力和柔韌精神,展覽期待以一次難得的藝術之旅為人們啟動新年注入積極向上的思想源泉。在這里,觀眾可以感受到纖維藝術與自然、歷史和文化的緊密聯系,也可以通過互動體驗和拍照打卡等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纖維藝術的魅力。
此外,本次活動還舉行了學術研討會,邀請了策展人呂紅榮館長、參展藝術家吳帆教授、國際知名版畫家、中國美術學院張敏杰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與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雷教授、藝術評論家、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姜俊博士以及上海明珠美術館李丹丹館長等纖維與公共藝術領域的杰出藝術家和學者,就“纖維藝術的公共性”、“纖維藝術的社會價值與意義”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并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互動。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世博會博物館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