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序言 一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 杭間
先回答我們為什么要做“男裝展”?
現代中國的“男裝”大多是“西化”的產物,專業界皆知中山裝受日本士官生服裝的影響,而西裝則更無需贅言。清末民初世風漸變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服裝(那時主要是滿清服制),在接受西方服裝影響轉向“功能”選擇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借鑒的是“洋的”形式,而沒有深究西服體系在發展過程中的社會變化與著衣文化之間的“功能”關系—于是看到很多所謂的“不合體”和“混搭”。
如果說這是文化吸收和同化的結果,自然無可非議。但今天,著衣的方式已經與日常生活的“功能”緊密結合,尤其是男裝,無論中西,“功能”優良概念早已進入尋常和共識,服飾設計界許多標榜“本土”“民族化”的追求,卻遮蔽了現代服飾對“功能”的重視和探索,因此,長久以來當我在電視上看到許多著名的中國男性,穿著不合身的服裝,出席各種場合的時候,就有一個強烈的愿望,要做一個探索西方男裝發展與社會關系的展覽,知道歷史因何如此,才能更好地設計中國人的男裝。
第二個問題,如何利用現有的條件做男裝展。
服裝是消費品,從來沒有為博物館展品生產的服裝,因此,服裝作為博物館的藏品和展品,需要收藏者獨特的眼光和方法。中國美術學院的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西方男裝的收藏,得益于華裔國際著名服裝設計師朱欽騏先生的捐贈,同時,又有以包豪斯為核心的歐洲現代設計系統收藏,這就為聯系社會變革討論和呈現男裝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專業基礎,但是,在做學術準備階段,希望能夠遍訪中國為數不多的西方男裝研究專家時,我們仍然感到困難重重。要感謝中國絲綢博物館新任館長季曉芬教授,她本身就是來自于浙江理工大學的研究男裝的重要專家,在向她請教的同時,我們也因此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建立了展覽的合作關系,他們慷慨支持了非常重要的相關服飾的收藏。
這也許真是由中國的設計博物館策劃的利用自有的西方設計藏品所做的第一個西方男裝展覽。雖然藏品仍然有很多局限,但幾位年輕的策展人圍繞“實用與摩登”兩個主題,充分組織作品,通過“禮儀的象征:西裝紳士”“純粹功能:特種服裝的應用”“解放束縛,都市運動與休閑”“自由反叛,搖滾精神”“大眾時尚:波普與消費”五個部分,試圖揭示20世紀西方社會變化與男士時尚生活的變遷歷史的努力,為我們展示了歷來被認為是肅穆單調的男裝世界的曲折和多彩。
要感謝的人和單位很多,學校設計學院的各位教授一直是展覽的學術后盾,相關的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兄弟院校出借了重要的展品,當然還要特別感謝文旅部《2022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目錄》的支持,作為全國重點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相關項目,幾乎每年都得到文旅部的扶持與支持。
展覽序言 二
中國絲綢博物館 館長季曉芬
本次展覽是國內首個聚焦西方男裝百年變遷的展覽,“服裝是穿在身上的文化”,透過展出的不同時代的服裝,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等。
第一個板塊--禮儀的象征:西裝紳士,展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男裝,規整的造型、精準的結構、優良的材質、考究的做工、有序的細節……無不反映出那個時代上流社會、精英的地位和權威,用昂貴的禮服加強階層的固化和區分度,展示階層的優越性,也是對社會審美、禮制和生活方式的訓化,禮服是那個時代男士們的身份標簽,是穿在身上的地位、財富和教養。
一戰后,工業化的蓬勃發展、美國的崛起,享樂主義、斯賓塞的進化論和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美國大行其道,新舊社會交替,階層重塑,個性釋放,史稱“喧囂年代”。男裝開始去禮儀化去標簽化,隨著產業多樣化發展,男裝的功能化、職業化趨勢開始顯現。展覽通過多個重要風格的經典作品,呈現這種變化趨勢。
二戰后,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史無前例的豐裕,階層概念淡化且社會結構扁平化,男人們的“愛美之心”被激發出來,服裝界著名的“孔雀革命”,讓“花枝招展”不再是女人的特權,在時尚領域、在扮美的道路上,男人實現了和女人平等。展覽向大家展示了60年代后多元審美的男裝:搖滾風、波普藝術、混搭潮等等,社會精英和普通大眾的著裝不再涇渭分明,階層跨越、東西混合、古今交融成為常態,每個人成為自己身體時尚的主人,服裝成為最好的個性表達。
8號廳|純粹功能:特種服裝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