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與永恒——中國當代陶藝邀請展”,展示近50位陶藝家和藝術家的80余件/組作品,云上海天邀您一同走進充滿靈性與仁愛的陶瓷世界,感受當代陶藝的無限可能。陶藝家們以泥、水、火的元素穿越時空,在“瞬間與永恒”中架構心中的彩虹,在忙碌而浮躁的社會中開辟一隅自我與心靈的棲居之所。
展覽邀請了國內60后到90后的幾代陶藝家,近40年的年齡跨度帶來的不僅僅是藝術實踐的經驗差異,更是時代生存和思維方式與教育背景的不同所折射出的豐富多樣的生命認知,反映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藝術與時代的復雜關系。
這些藝術家大多在國內高校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且部分擁有海外研學經歷,具有開闊的視野和自我改變的能力與心胸,并在近年來活躍于國內外重要的比賽和展覽中,代表了我國現階段陶瓷藝術創作的中堅和新興力量。他們不僅具有傳統匠人熟練的陶瓷制作技藝,還具有發現粘土異于傳統形式與常態的慧眼和想象。以陶瓷為媒介,通過個體的敏銳感知,自覺或不自覺地探索著傳統工藝方式、藝術方式在今天的多種可能性。
泥與水與火與人的關系是怎樣形成的,一團柔軟的泥是如何在藝術家手中成為千姿百態,那看似漫長的創作過程里全是藝術家的雙手與粘土的復雜關系,全是情感與認知的復雜關系,全是教育與經驗的復雜關系,全是獨特表達與頑固審美相互掙扎的復雜關系,全是技術控制與粘土自我秉性相互理解的復雜關系,而所有這些復雜都是由許多的“瞬間”組成的,而一切“瞬間”的樣子經火的燒造和巨大熱量的擁抱卻讓它成為了永恒。
利用陶瓷能夠抵御時間侵蝕的特質來體現柔軟、速度、旋轉和對虛空與脆弱的理解。只有陶藝家一開始接觸泥就是由空的結構和設想來塑造外形,其理念帶有天然的“以空為用”的概念,無論是當代還是傳統。這個觀念改變了陶藝家處理形態時的造物觀,也改變了陶藝家看待自然與一切事物的角度。
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寫到,“陶瓷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它既是平面又是立體,既是雕塑又是繪畫,既是設計又是裝飾,既是生活也是禮儀,既是歷史也是人文,既是藝術也是科技,既是人類創造了陶瓷,也是陶瓷改變了人類”。
走到今天,當我們被過去中國傳統的陶瓷文化的輝煌歷史禁錮在單一的群體生產的陶瓷審美與樣式之中時,也就到了用今天的語言表達藝術家個體,關注生活,關注生命,關注材料,關注多樣性的時代了。由陶瓷建立起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用泥與火的方式指向了生命與愛的本質,將多方面的情感、工藝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
展覽中的作品形態和藝術探索觸及了陶瓷藝術的不同層面:從古老的手工拉坯和泥條盤筑到泥板拼接至手捏成形,從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翻模注漿再到最新的3D打印和數控技術,從陶磚和耐火材料到蜂窩狀陶瓷板塊的利用;從熏燒到柴燒,從電燒到氣燒,從樂燒到綜合燒造;從陶泥到瓷泥,從色釉到裝飾,從容器到塑造,從寫意到抽象,從單體到裝置;從作品的選擇到展陳設計,從學術觀的表達到大眾藝術欣賞的普及……這是一個學術且純粹的展覽,也是為青島云上海天藝術中心現代而又浪漫的空間和氣質專屬打造的豐富而又悅目的展覽。
偉大而優秀的傳統之所以永恒,在于其自身所擁有的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瞬與恒、泥與火、虛與實、心與象,陶藝家以作品向傳統致敬,隨時代表達,向未來提問。
今天一切鮮活的瞬間都有可能指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