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我國在變局中開新局、妥善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抓住機遇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第一個五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對新時代科技外交和群團改革的總體要求,實現《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科協發展規劃綱要》總體目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總體部署,編制了《中國科協對外民間科技人文交流“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其中重點工作如下:
(一)實施科技外交助力行動
1.全面融入全球科技治理體系。通過國際組織平臺,積極開展規則制定、議程設置、輿論宣傳,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利用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地位,圍繞全球氣候變化、防災減災、網絡安全、人類健康等全球共同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通過民間科技交流渠道服務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治理體系。加強與重要國際科技組織的合作,支持條件成熟的全國學會發起成立國際科技組織,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科技組織聯合發起區域性國際組織/聯盟,吸引國際科技組織在華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
2.開展“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繼續擴大“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工作的覆蓋面,持續實施科普共享、學術交流、共建國際組織、開展人才培訓、推動工程能力互認和加強民間智庫建設等項目,推動與共建國家科技組織開展務實合作。力爭在發起培育國際科技聯盟、與國外科技組織共建培訓/研究中心等方面開展長效合作,逐步實現智力聚合、價值認同和科技成果輸出。
3.完善全球科技伙伴關系網絡。推進多層次對美交流合作,構建多維度對俄科技交流體系,推動發展穩定均衡的大國關系。深化與歐亞創新型國家在科學傳播、技術服務、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擴大與歐亞科技界利益交匯點。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推動與發展中國家務實合作,加強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
(二)實施國際學術引領行動
4.打造世界一流學術品牌。聯合有關部門和國際科技組織持續打造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世界智能大會等高端主場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品牌。組織動員全國學會在華舉辦高級別、高水平系列國際科技會議,在前沿大學科交叉融合領域以及國家戰略發展的關鍵技術領域形成示范品牌。深化學術出版領域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鼓勵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不斷提升科技獎項國際影響力,探索設立國際科技獎項,推送更多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科技獎項評選。
5.搭建世界一流技術服務平臺。組織動員學會和地方科協服務各類園區、企業與國際優質科技創新資源雙向對接。推動建設開放式、國際化的技術交易平臺,構建技術項目、技術成果大數據,深入挖掘技術成果交易增值服務。鼓勵學會與國際組織合作,參與制定世界一流的標準化工作,幫助我國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提升公眾對國際標準化工作的認識,推廣國際標準應用,培養國際標準化人才。
(三)實施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行動
6.推動科學家參與高水平國際交流。通過推動科技體制深化改革,提升科技人員參與國際交流和全球科技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支持我國戰略科學家和頂尖科學家團隊積極與世界各國優秀科技人才及團隊開展交流合作,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應對時代挑戰、以科學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拓展開放程度、扎緊信任紐帶、提升合作成效,推動科技界形成“平等合作、互惠共贏”的價值觀共識。
7.開展國際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支持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任職履職,向國際組織各級任職崗位輸送優秀人才,搭建任職人員梯隊。資助國際組織任職科學家及后備人員出國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和國際組織工作會議。推動組建國際組織中委會,為任職專家提供支撐。持續開展國際組織任職和后備人才培養培訓工作,提升我科技人員參與國際組織事務和國際科技治理能力與水平。
8.加快工程師隊伍國際化建設。在加入《華盛頓協議》基礎上,繼續開展雙邊互認試點和多邊互認談判工作。探索解決我國工程技術人員海外從業資格和工程師國際流動等問題,推動建立完善國內工程能力認證評價標準及認證體系,提升我國工程師職業化、國際化水平,推動中國工程師能力標準走向世界。
(四)實施科普開放合作促進行動
9.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國際活動。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國際論壇,推動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等重大競賽活動的國際化。做好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選拔、培訓及組隊參賽工作,參與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等重點國際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
10.開展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系列活動。推動形成世界公眾科學素質建設長效合作機制,籌劃發起成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組織。開展科學素質國際調查、發布世界公眾科學素質報告,共享各國公眾科學素質建設的有效模式和經驗。
11.推進科普資源國際共建共享。探索建立“一帶一路”科普場館國際合作長效機制,促進從業人員能力提升。積極參與科普相關國際組織工作并充分發揮作用,逐步增強國際話語權。
(五)實施科技外交智庫建設行動
12.舉辦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發揮中國科協智庫體系優勢,舉辦全球科技智庫高峰論壇、國際創新戰略與科技政策論壇、全球科技發展與治理國際論壇、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等,提出促進科技創新、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挑戰、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政策建議。
13.推動高端國際科技智庫建設。聚集國內外一流學者開展高水平研究,形成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智庫平臺。開展國際智庫伙伴計劃,聯合國內外高校和智庫機構共建高端國際科技智庫,聚焦新時期國家創新體系、創新區域與產業集群、科學技術工程指標、科技外交、國際技術貿易等重大問題開展研究。
(六)實施國際人才服務行動
14.搭建海外人才服務平臺。優化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劃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打造境外科技人員向中國境內流動的跨境的、高質量的“人才高速公路網”。拓展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優化海智基地布局,加強區域協作,推動海智工作東西部平衡發展。
15.加強科技人才交流互訪。繼續辦好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打造高端人才交流平臺。持續支持中外科學家特別是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開展交流互訪,組織海外人才中國行活動。
(七)實施深化港澳臺科技人文交流行動
16.加強與港澳臺科技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和完善與港澳臺科技機構交流合作機制,深化鞏固與港澳臺地區科技機構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拓展和擴大交流合作渠道。強化在科普、學術、人才、雙創等領域的交流,打造活動品牌。組織動員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開展對港澳臺交流合作,推動科技人員深度交往。
17.深入開展對港澳臺青少年交流。持續開展當代杰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海峽兩岸青年學子科技交流活動、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等品牌活動,搭建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少年交流平臺,增進港澳臺青少年對祖國的了解和認知,引導和培育港澳臺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
(八)實施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發展行動
18.開展科技經濟融合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圍繞服務“科創中國”建設,充分利用國際科技組織、對口國別組織和相關機構資源,增強信息共享,開展國際技術貿易合作,促進國際會議、雙邊會議資源和成果轉化。面向不同類型國家建立相應合作機制,通過實施合作項目、舉辦高層對話、創新論壇等方式,圍繞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
19.推動海智計劃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發展。優化匹配國際資源與地方產業需求,動員海智基地等海智計劃參與單位通過組織創新創業比賽、網絡路演等活動推介境外優秀企業和技術,推動境外項目和成果有效落地,服務境內優秀企業、產品和技術走出去。
20.推進海峽兩岸暨港澳協同創新。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整合資源,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產學研共享平臺,服務海峽兩岸暨港澳科技經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