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4月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大學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美術學院,參觀美術學院校慶特別展。習近平詳細了解重大主題和國家形象設計作品創作、展示等情況介紹,仔細觀看展品。習近平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要增強文化自信,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
美術、藝術與科學、技術如何完美結合?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和人民?人民網邀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兩位專家為您解讀。
藝術與科學 需要開放與融合
人民網: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美術學院特別展時,詳細觀覽了重大主題和國家形象設計部分,這個板塊主要有哪些展品內容?
魯曉波:這個特別展全稱為《“實種實褎,實穎實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校慶特別展》,基本策展思路是把美融入生活,用藝術為人民、為國家服務。展覽主要包含四大板塊。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反映時代發展及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如,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完成、具有現代公共藝術發展里程碑意義的大型壁畫作品——《首都機場壁畫群》,這是1979年,以張仃、袁運甫、祝大年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師生為主要力量的創作團隊完成的。此外,還有中央黨校雕塑、抗疫雕塑和數件中國共產黨黨史展覽館重大美術創作作品等。
二是服務于國家形象的設計。從新中國成立后,老一輩藝術家參與國徽設計開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就開啟了服務于國家形象設計的創作之路。這些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生深度參與了建國三大勛章、共和國勛章、國家慶典、國際盛會、建國瓷、國禮等大量重要設計任務,創作出一大批精彩的設計作品。
三是民生板塊,用設計服務社會經濟。這個板塊涉及衣食住行,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設計與科學區域,主要展示了“藝術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的相關成果內容,“藝術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從2001年至今已經舉辦五屆,展覽倡導藝術與科學融合,推動經濟和人才培養,以及高端人才的培養。
四是以美育人,文化傳承和創新,清華美院的學科建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人才培養方面,以國家需要和世界一流為目標,著力在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領域的水平提升,踐行“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精神,保持本科生的規模,擴大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數量,年度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已經超過本科生。而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人民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高等美術教育,以及美術、藝術專業發展有哪些指引?
魯曉波: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強調了美術、藝術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美”通過設計深入到人們的生活起居、城鄉建設中,構建一個美的生活環境和育人環境。同時,也為我們指引了一條創新的美育路徑,那就是美術、藝術不能停留在專業范圍的小圈子里,應該結合生活發展成“大美術”,去參與到國家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大潮之中。
人民網:美術、藝術如何才能更好地與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魯曉波:以美術學院為例,我們借助清華大學多學科的平臺優勢,形成藝術與科學融合創新的辦學特色。美術、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是我們一直踐行基本辦學理念。我們有與計算機系、新聞傳播學院共建的“信息藝術設計”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項目、有與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合作的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生雙學位項目、本科二學位項目等。
此外,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是早在2001年依托清華美院設立的校級中心,在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和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先生共同倡議下成立。還有馬上在青島掛牌起航,旨在推動創意設計、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的“清華大學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跨領域跨學科交叉教學與研究對美術學院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貫的堅持形成了清華美院“藝科融合”鮮明的辦學特色,在高層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國家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學院三個一級學科均進入A類,其中設計學科為A+排名第一。
人民網:在促進美術、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過程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有哪些教學心得?
魯曉波:更新觀念,不能學科割裂,要開放思維、突破學科壁壘。因此,我們在學校的支持下,開設本科第二學位,專門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數字娛樂設計學位課程,因為教學成果顯著,又開設了信息藝術設計跨學科的研究生班。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堅持“頂天、立地、樹人”為指導,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學科資源,建立跨學科研究團隊,合作申請重大項目,給予學生參與多種研究實踐的可能性,以研究帶動育人,推動創新。
人民網: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您有哪些觸動?
魯曉波:更感受到了藝術與設計在新時代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使命與擔當,也更加堅定了走藝術與科學相融合的辦學道路。要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引領為先,回應時代關切與社會需求,發現真問題,研究、解決真問題。
清華美院一直使用的院徽標志是張仃老院長設計的,圖形用了一個古文“藝”字的變形,也表現一個跪著植樹的人,并配有四個表示“衣食住行”的輔助圖形,寓意立德樹人培養藝術人才,為生活而藝術,服務人民衣食住行。學院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一直貫穿這個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是巨大的鼓勵與期許,也為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肩上的責任也更重了。
藝術與設計 服務社會與人民
人民網:習近平總書記對美術、藝術提出了希望,請介紹一下當下美術、藝術與社會、人民的聯系現狀。
杜鵬飛:藝術是形而上的需求,這種需求沒有止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對審美認知能力的提升,人們對藝術的要求也會提高。當下,美術界、文化藝術界所提供的藝術產品,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人民網:美術、藝術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生活,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哪些您正在關注的實踐成果?
杜鵬飛:近年來,我們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都在不斷地改善。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因為對公共藝術、公共空間品質缺少足夠的認知,導致部分地方存在“一刀切”的現象。但隨著公眾對美育、公共藝術、環境整體品質需求的提升,公共藝術建設已經進入到廣大城市管理者和決策者的議事議程中。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公共藝術呈現給大家。
人民群眾對美術、藝術的喜愛,也會體現在消費需求中,比如電影《你好,李煥英》上映后獲得了好口碑,也斬獲高票房。影視是一方面,美術作品、藝術作品更是如此,去年,藝術品二級市場勢頭強勁,釋放了市場對優秀藝術品需求強烈的信號。
人民網:對于把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您有哪些體會和建議?
杜鵬飛:目前,城鄉建設成為國土空間規劃的組成部分,具體到城市設計、土地開發和整理,再到建筑或公共空間的建設改造,美術和藝術的元素一定要越早介入越好,不要等設計完成了、建筑完成了,再進行表面上的裝飾或修修補補,這種所謂的美化就滯后了。一個好的建設項目、一個好的城市設計,應該更多地引入、體現美術和藝術的元素。這是城市開發在不同階段的任務。
人民網:美術、藝術服務人民群眾,在這個方面,藝術博物館有哪些思考和作為?
杜鵬飛:藝術博物館能把優秀藝術資源轉化為公眾可以感受、認知的美育資源,并使公眾可以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和知識上的收獲,進而提升審美意識和覺悟。
從機構性質來說,藝術博物館是公共文化藝術的服務支撐機構。因此,要盡可能多面向公眾開放,策劃優秀的展覽,講好中國的藝術故事。同時,把館藏藏品充分挖掘、梳理,為觀眾源源不斷地奉獻高品質的藝術展覽。這是藝術博物館的使命。
人民網:“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自信如何體現?
杜鵬飛:對于藝術博物館來講,收藏的大部分藏品都是歷代優秀的藝術作品。如何讓這些作品進入到今天的現實生活,進入公眾的視野,并進行國際交流,讓中外觀眾通過接觸這些藝術作品,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那種觀念之精微,繪畫技法之巧妙,感受傳統審美精神、自然觀念和人文關懷,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可以更好地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原載于: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