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52號建議: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全面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勞動教育。
近日,教育部經商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答復如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這一建議很有參考價值,教育部將在下一步工作中吸收借鑒。
關于“非遺進校園”制度保障和主要實踐
近年來,教育部指導各地各校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取得積極成效。
基礎教育方面,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關于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活動的通知》,指導各地各校充分利用校外活動場所和公共文化設施,組織當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授課、示范性教學展演展示等活動,引導未成年人了解非遺魅力,自覺接受傳承非遺;指導各地中小學組織舉辦“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活動,充分結合當地非遺資源,學習體驗非遺項目和產品,爭做非遺小傳承者。
高等教育方面,支持高校依法自主開設非遺相關本科專業,引導高校加強非遺相關專業內涵建設和課程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目前已支持北京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多項非遺課程列入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職業與成人教育方面,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中等職業學校藝術課程標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要的德育內容,強化非遺傳承意識培育,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文化鑒賞能力提出具體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此外,啟動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將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數字化資源,將口傳身授的民間民族技藝整理成規范、系統、科學的教學內容。目前,資源庫設有11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子庫。例如,“百工錄資源庫”遴選41項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非遺項目,從源頭采集、活態傳承、原創開發等多角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刺繡資源庫”制定了湘繡制作工職業標準,開發繡稿設計、工藝技法和手繡制作工鑒定培訓包,在堅守非遺精髓的基礎上,從題材、設計、工藝技法、材料、裝裱、衍生品開發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發。
關于認定和掛牌校園非遺傳承基地相關工作
各地教育部門與文化和旅游部門積極合作,共同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和基地。目前,全國已建設1484所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傳承項目包括戲曲、書法(篆刻)、民族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族民間音樂和民族民間舞蹈等,各級非遺項目占比近55%。依托80所高校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圍繞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和展示交流等方面,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教育部支持引導“學非遺、用非遺、秀非遺”在校園生根發芽。一是舉辦全國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緊緊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陸續增加書法、篆刻、民族民間音樂歌舞和戲曲等展演項目,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現剪紙、皮影、編織、刺繡、扎染等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教育特點的項目。展演活動按照學校開展普及活動、省級集中展演和全國現場展演三階段推進,全國高校參與面達90%,中小學參與面達85%。二是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自2006年起,教育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持續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惠及全國31省(區、市)千余所高校數萬名學生。活動圍繞“走進藝術、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主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每年組織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赴高校演出京劇、昆曲、黃梅戲、秦腔、民族民間音樂歌舞等劇目約400場。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比重不斷加大,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經典、優秀民族藝術劇目、中國現代經典劇目為主要內容的演出占比75%左右。三是開展校園非遺講座或展示活動。組織學生到當地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場所開展非遺體驗游、研學游等。例如,浙江省平陽縣麻步鎮中心小學與平陽白鶴拳傳承基地開展雙向活動,邀請平陽白鶴拳傳承人課堂授課、組織學生到傳承基地開展校外非遺實踐活動。
關于培養非遺教學老師隊伍相關工作
2017年,教育部出臺《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以解決美育教師特別是承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項目教育的教師短缺問題,支持鼓勵各地各校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學校兼職美育教師,暢通非遺傳承人擔任學校美育兼職教師通道。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相關文件的出臺為中小學勞動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部加強勞動教育教師培養,開展勞動教育教師培訓。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要求師范院校通過在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相關內容等方式,提升師范生勞動教育專業素質。在實施“國培計劃”過程中,將勞動教育相關內容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一線優秀教師培訓課程中,為中小學勞動課教學培訓一批“種子”教師。積極開展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支持西北師范大學等20所師范類和藝術類的中西部地區高校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覆蓋全國18個省(區、市)。整合高校美育資源,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薄弱中小學校體育美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等方面提供持續性的定向精準幫扶和志愿服務,破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短缺的瓶頸。
關于構建多層次非遺課程教育體系相關工作
教育部出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恰當處理好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的關系。文化和旅游部積極貫徹落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支持各地編撰適應青少年認知特點的鄉土教材、普及課本等非遺教材,將非遺納入中小學特色課程、鄉土教育課程。
目前,中小學美術、音樂、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均已明確“非遺”學習要求。其中美術課安排蠟染、剪紙等非遺內容,激發學生對非遺的熱愛之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薦開展“我們的傳統節日”“我是‘非遺’小傳人”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了解非遺,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堅定文化自信。此外,教育部正在組織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開展義務教育課程修訂工作。
關于對推進“非遺進校園”的學校、保護單位和傳承人給予多方支持的相關工作
教育部協同文化和旅游部積極開展非遺傳承傳播工作。2019年,支持中國青年網開展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征集宣傳活動。廣東省廣州市廣繡進校園實踐案例、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非遺進校園”的探索與實踐等入選2018年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中國青年網對相關實施單位頒發證書。深入推進“戲曲進校園活動”,組成調研組赴山西省、河南省開展“戲曲進校園”專題調研,支持河南省豫劇團在清華大學舉辦河南稀有劇種進高校活動。
中央財政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青少年教育有機結合相關工作,積極支持全面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目前,已通過教育部部門預算安排高雅藝術進校園及藝術傳承基地項目資金和體育衛生國防藝術教育專項資金等經費,支持教育部統籌推進“非遺”等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教育進校園相關工作,推動改進學校美育教學和藝術教育。
關于鼓勵師生實踐、傳承非遺內容的相關工作
教育部協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委托專業院校開展針對性教育培訓活動,為非遺傳承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2015年起,啟動研培計劃,爭取用5年時間培訓10萬人次。2018年,三部門共同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8-2020)》,進一步深入推進研培計劃實施工作。近年來,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同濟大學等100余所高校參與實施,有力推動了高校非遺相關人才培養工作。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頂層設計,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規范化,以文化人,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來源:教育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