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正式發布了《“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規劃》全文約1.8萬字,包括序言及9個章節,對“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形勢機遇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作出綜合研判,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并通過8個專欄列出44個重點舉措、工程項目。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邁上新臺階,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組織專家對《規劃》加以解讀。
解讀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描繪“十四五”文化產業藍圖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祁述裕
《規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描繪了文化產業發展藍圖,視野開闊、思路新穎、內容豐富,前瞻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對全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規劃》的主題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2015年至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7萬億元增長到超過4.4萬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95%上升到4.5%。文化產業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中華文化影響力。在新發展階段,文化產業承擔著新的使命。謀劃“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同樣要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
《規劃》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謀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致力于文化產業在“十四五”時期發揮好兩個作用:一是進一步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二是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提高文化企業實力和競爭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規劃》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既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系統文化產業工作方向,也有效引導了社會預期。
《規劃》的四個特點
《規劃》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個強調”:
第一,強調以文化產業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要發揮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作用,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動力。《規劃》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深度融合,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提升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的文化含量,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賦能,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進步注入文化活力。《規劃》強調發掘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結合點,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雙向融合、相互促進。
第二,強調統籌區域、城鄉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統籌區域、城鄉文化產業發展。一是在空間布局上,提出與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融入國家和社會發展大局,形成多點支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二是在發展方式上,提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引導各地根據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文化產業帶、文化產業中心城市、文化產業功能區、文化產業特色鄉鎮等。
第三,強調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新能力不強、供需不匹配造成的。為解決這些問題,《規劃》強調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一是促進文化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培育新業態新消費新模式,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增強發展新動能。二是圍繞文化產業發展新需求,從新型基礎設施、文化產業裝備水平全面提升,到文化產業標準體系、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再到產業創新鏈培育,構建創新發展生態體系。
第四,強調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面臨著健全投融資體系、完善文化要素市場、提升文化治理水平等迫切需求。《規劃》強調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一是從文化市場角度,從發展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完善文化企業服務體系,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等方面加強政策支持。二是從政府的角度,著眼經濟政策、法治保障、人才培養、市場秩序等方面,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更好釋放文化產業潛能。
解讀二:把創新作為
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清華大學副教授 張 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規劃》第二章將“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置于重要地位,理清了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助推機制,明確了當前“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前進方向,很好地體現了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并指向了2035“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
首先,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在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中最為常見也最為顯著的效應就是“改造舊業態”和“催生新業態”,即傳統文化行業搭上數字化的快車,原有產業邊界模糊涌現新的“原生”數字文化產業。近年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眾多傳統文化業態被迫或主動投身數字化,反而發現了一片新領地,“云”成為演藝、觀展、賞景等原來必須親身現場參與的文化活動的定語,國有藝術院團和民營演藝機構在線上打開了新的體驗空間,融入了互聯網思維下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數字文化產業成為數字經濟中最為活躍的業態之一,電商、直播、短視頻等在線經濟形態將“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兩種屬性融合起來,傳統文化資源經由數字技術作為生產要素注入更多行業。例如,國潮超越了文博機構衍生品這種單一形態,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兼具功能性、觀賞性和審美性的產品和服務;城市規劃、社區營造、園區轉型或鄉村振興,都融入了更強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再有,文化業態在數字經濟之下已經不止“賣內容”和“賣廣告”這兩種傳媒產業經典盈利手段,已經在流量分成、興趣內容與電商聯動、場景打造、IP授權等新領域有了強大的掘金能力。《規劃》緊緊抓住“創新發展”的突出規律,從這兩方面對“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落腳點進行了部署,體現了“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方面的大趨勢。
其次,《規劃》在“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方面拓寬了技術視野,除了“信息技術”之外,還把“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作為變革動力,這一點非常科學地把文化內容消費不可或缺的“互補品”——文化裝備和設施,以及文化消費的主體——人放到了政策視野的觀照之中。這樣就能通過文化產業的視角,去推動諸如消費類電子產品開發,大型文化游藝設備研發,影劇院數字化改造,數字文化內容創作、欣賞、傳輸等環節的技術研發,交互式沉浸式新型產品或設備的研發與欣賞等領域的技術標準自主掌控和科技研發機構的協同創新,對于打破文化科技發達國家對于高端文化科技生產設備與工具軟件、消費設備與用戶平臺的壟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最后,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規劃》“構建創新發展生態體系”部分跳脫了具體的技術、行業、標準等微觀領域,從促進創新的生態角度為在全社會建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機制,搭建鼓勵創新、扶持創新的平臺提出了辦法,這一節的闡述既可以看作是文化產業的創新機制設計,更可以看作是政策制定者從文化產業視角對“產業數字化”的創新機制的理解和設計。這部分政策和我國此前出臺的“新基建”“文化大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領域的政策形成了很好的銜接和呼應,成效可期。
解讀三: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賈旭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規劃》深刻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求,設置“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專章,將供給和需求放到一起進行部署,是一個突出亮點。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是“十四五”文化產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容。
貫徹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遵循。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目的就是要暢通文化產業的供給和消費的循環,形成強大的國內文化產品市場。供給端,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從重點文化行業入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的供給,全面優化供給結構,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同時強化文化產品傳播和流通體系的支撐作用,促進文化產品順暢有序流動。需求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擴大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為核心,通過改善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環境和一系列擴大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政策措施,著力釋放文化消費潛力,以需求變化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升級。文化產業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從重點文化行業入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強化文化產品傳播和流通體系的支撐作用,是文化產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供給端的路徑選擇。《規劃》以專欄的形式針對九大重點文化行業提出了優化供給結構的要求,并從普遍要求的角度,對九大重點文化行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進行了部署。一是明確什么是優質文化產品。二是提出了原創、普通和數字文化產品的優質文化產品矩陣。三是兩類特色優質文化產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滿足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把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中國特色與世界潮流結合起來的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文化產品。四是滿足少年兒童群體、老年人群體這兩類群體需要的優質文化產品。最后強調要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品牌。《規劃》還對如何強化文化產品傳播和流通體系的支撐作用進行了部署。
以擴大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為核心,將釋放文化消費潛力作為著力點,綜合運用擴大居民文化消費政策和改善文化消費環境政策,是文化產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需求端的路徑選擇。在擴大居民文化消費政策方面,一是國家文化消費示范城市、試點城市的典型示范和引領帶動,二是完善常態化消費促進機制,三是推進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四是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互促。在改善文化消費環境政策方面,一是雙向推進文化消費網點建設,二是鼓勵建設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三是文化消費的金融支持,四是提高文化消費便捷程度。
解讀四:貫徹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
云南大學教授 李 炎
隨著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城市群崛起,城鄉一體化發展,尤其是在數字技術、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區塊鏈等技術對文化生產、貯存、分配、消費方式的影響下,我國文化產業的區域布局及結構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文化產品生產服務方式和消費層級的區域特征進一步凸顯,形成了與東中部地區不同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東部地區在龐大城市群文化消費市場及完備現代服務業的支撐下,成為中國文化產品內容生產和服務的主體區域。中部地區通過歷史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傳承、活化,形成了以主題公園、文化旅游、演藝和都市文化消費為特征的發展態勢。西部地區則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民族文化,構成了以民族演藝業、民族工藝美術、民俗文化體驗、休閑娛樂、節慶會展等為特色的產業體系。同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資源稟賦和文化消費市場細分,驅使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內部的文化產業空間也可進一步細分。當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中部、東北、西北、西南七大區域差異化、多元化、互補性和不均衡發展的格局。
《規劃》從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促進文化融入新型城鎮化和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三大層面,貫徹落實了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把握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特點和資源要素條件,規劃培育京津冀文化產業群、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群、長三角文化產業群、成渝地區雙城文化產業群4個以城市集群為中心的產業集聚區,強化文化與城市、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的融合,帶動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輔助生產、文化裝備生產和文化終端消費生產等業態的高質量發展。依托地方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資源,培育長江文化產業帶、黃河文化產業帶、大運河文化產業帶、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西南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帶、東北冰雪特色文化產業帶、海峽西岸特色文化產業帶7個文化產業帶,通過發展地方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豐富文化產品與消費,促進文化產業的多元發展。通過實施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挖掘鄉村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活躍鄉村文化經濟,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四大文化產業集聚區、7個區域文化產業帶、1項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充分考慮到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基礎、資源稟賦,覆蓋文化產業的主體業態、新興業態和特色產業,兼顧文化產業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與特點,與國家重大戰略無縫對接,為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明晰了具體的路徑和抓手。
從“十二五”期間國家強化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培育文化消費市場、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十三五”時期完善產業結構、培育新興文化產業業態、促進文化產業轉型發展,再到“十四五”時期貫徹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特點和資源條件、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將進入高質量、協調發展時期,文化產業在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將更加凸顯。
解讀五:把促進融合發展作為
推動文化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 曾博偉
伴隨傳統產業邊界模糊化和經濟服務化趨勢、產業間新型的競爭協同關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復合經濟效應,產業融合成為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通過融合發展,不僅能夠推動產業升級,融合出一種產業新業態,而且能為融合雙方帶來更多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文化產業與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眾多產業存在交叉融合關系,這就意味著發展文化產業應該跳出文化看文化,既需要在產業融合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壯大;也需要通過文化賦能,充分發展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促進相關領域快速發展。
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要增強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識。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早在2009年國發41號文就提出豐富旅游文化內涵,要求“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和旅游業發展全過程”。之后2014年國發10號文和31號文都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了要求。2021年,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又對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做了專門部署。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既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擴大文化和旅游消費的客觀需要,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要豐富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市場和旅游市場持續活躍,文化產品和旅游產品不斷涌現,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十四五”期間,要繼續加快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首先需要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融合重點業態,特別要推動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研學旅游、主題公園、主題酒店、特色民宿等業態提質升級;要促進數字內容向旅游領域延伸,強化文化對旅游的內容支撐和創意提升作用。其次要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載體,特別要建設一批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示范區,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要推動更多文化資源借助旅游的市場渠道實現產業化發展,要促進旅游產業通過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實現自身發展水平的提升。
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要拓寬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域。除了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還需要探索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融合互促的有效機制;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大局;推動文化與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推動文化與消費類制造業、商業、體育產業、健康養老產業等領域的融合。
解讀六:多措并舉
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中國人民大學 曾繁文
《規劃》第六部分“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從壯大各類主體、完善服務體系、規范園區建設等方面,對文化市場主體發展進行了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的部署。
以創新為核心驅動,激發文化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
創新是此部分直接或間接提及最多的內容。《規劃》提出,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實施新型文化企業培育計劃;鼓勵大型文化企業帶動創新鏈、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文化企業協同發展;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在提供個性化、多樣性、高品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形成比較優勢等。這些內容都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密切相關,對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文化企業,在產品層面、企業層面、產業鏈和創新鏈層面,從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創新等維度提出了創新發展路徑,為“十四五”期間文化市場主體創新發展繪制了路線圖。
以服務為主要抓手,提升文化市場主體專業服務效能
和“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相比,《規劃》關于培育各類市場主體的內容明顯提升了服務的重要性,將“構建完善文化企業服務體系”作為獨立一節來寫。從服務要求來看,由原來的“為文化企業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上升為“提高服務的精準性、專業化、便利化”“提升企業服務效能”;從服務舉措來看,提出了建立服務資源共享機制、創新服務方式、扶持社會服務機構、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建設綜合服務平臺等一系列務實舉措,強調了服務方式創新和服務資源集成共享,抓住了服務優化的重點,為“十四五”期間各地更好地為文化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明確了方向和路徑。
以園區為重要載體,打造文化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平臺
文化產業園區作為文化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規劃》中進行了專門的部署。《規劃》提出,要建設“特色鮮明、主業突出、集聚度高、帶動性強的文化產業園區”,明確了園區的發展目標;“提升文化產業園區服務企業能力和水平,推動園區由要素集聚空間向創新發展平臺轉變”,強調了園區作為服務和創新平臺的重要性;“引導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文化產業園區結對共建”,建立了園區協作發展機制。對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提出要建設成為“政策集成、企業集聚、產業集中、引領發展的文化產業先行區”的更高要求,強調要發揮示范園區的引領作用。
以人才為第一資源,推動文化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
人才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文化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規劃》在保障措施部分提出,“深入實施高質量產業人才培養扶持項目,以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業內領先企業為重點對象,不斷推進培訓體系、師資力量體系、協作機制和資源平臺建設”,高質量產業人才培養扶持項目持續深入實施,將為文化市場主體人才培育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發揮高校院所、文化企業、園區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器等作用,推動產學研用合作培養人才”,對文化市場主體產學研用結合提出了要求。
解讀七:
培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格局、能力和支撐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李懷亮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題,但和以往相比,今天的世界面臨著更多不確定因素。在這一大背景下,《規劃》把文化產業國際發展的當前任務確定為“培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只有在國際文化市場中占有優勢地位,才能夠在國際合作中取得主動權并在競爭中勝出。而如何在國際文化市場中取得優勢地位呢?《規劃》認為應該從3個方面發力:構筑國際文化產業新版圖和新格局、重點培養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以及為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競爭提供支撐保障體系。
強調文化產業的國際合作,是《規劃》的一大亮點。共商共建共享、互相尊重、合作共贏是國際合作的基本原則,政府間在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的對接是國際合作的基本保障,各種跨地區、跨領域的多邊對話協調機制是國際合作的有效途徑,文化企業家之間的交流對接以及各國職業經理人、創意策劃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等的交流互訪是國際合作的直接舉措。
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文化產業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的關鍵。作為市場主體,我國文化企業要提高參與全球治理能力,提升全球產業資源調配能力和貿易規則平衡能力,增強對外文化貿易的總和競爭力,提高跨國經營水平和能力,增強國際市場研判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提高涉外知識產權維權能力。
創新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支撐體系,是取得競爭新優勢的基本保障。《規劃》重點提到“十四五”期間中國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的支撐項目: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中國展區”計劃、產業國際合作聯盟、文化和旅游國際市場信息服務機制以及數字文化產業標準國際化。這些項目的實施將對我國文化產業參與國際循環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總體格局中的地位不斷增強。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國文化貿易經受住了巨大的考驗,貿易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提升,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業態模式不斷創新。我國文化產品貿易總體回穩向好;文化制造類產品對外貿易依然呈現順差態勢,順差同比增長28.18%;傳統內容文化類產品對外貿易雖然處于逆差狀態,但逆差呈現向好態勢;從文化制造類產品貿易伙伴關系上看,美國仍為我國文化制造類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同時,東盟對中國的重要程度在提升;從文化內容類貿易伙伴關系上看,美歐日發達國家是中國版權的主要引進來源地,而發展中國家是中國版權的主要輸出地;網絡文學、游戲以及視頻等新型數字文化產品在海外持續發力。2020年中國文化貿易為世界文化貿易復蘇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相信在《規劃》的指引下,我國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競爭必將取得新的優勢。
解讀八:擘畫文化金融合作新藍圖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魏鵬舉
在鮮明地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規劃》中設立了專章來謀劃文化和金融的深度合作,這個部分既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也是高質量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的關鍵環節。資本不僅是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資本融通是發揮并實現市場配置文化及相關資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反映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及其趨勢的晴雨表。
《規劃》關于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的謀篇布局聚焦于3個關鍵緯度,即“政策體系”“機制創新”和“有效投資”,抓住了文化金融健康高效發展的要害,致力于為文化金融的深度合作營造更好的政策環境。《規劃》立足文化和旅游部的職能,對于未來5年文化金融的發展明確提出了若干量化目標任務,要通過建設文化和旅游投融資項目庫支持實施1000 個以上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要在全國建設10個左右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以及20個左右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務中心。《規劃》對于文化金融的考慮,既有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戰略格局高度,也有文化與金融跨界合作互促共榮的廣度,還有構建多元多層次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的深度。《規劃》的這部分內容,從文化金融政策的角度,具體支撐并落實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體系,使我國的文化金融在未來5年有了清晰的發展指南和行動路線圖。
未來5年是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升級發展的最關鍵時期,是我國提升文化國力并最終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戰略期,在國際形勢復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尚不確定的情況下,這些任務目標的順利達成,都離不開文化金融的有力有效支持。在中國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進程中,資本市場發揮了極為關鍵而且重要的作用。在宏觀經濟逐步進入穩健增長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文化企業市場融資的需求進一步提升,而資本市場的規范和約束也不斷強化,在沒有政策性紅利加持的情況下,很多文化企業表現出了融資的“文化性”不適應,比如在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方面和同樣為輕資產的科技型企業相比缺乏優勢也不夠規范。按照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發展要求,我國文化企業具有顯著的文化外部性以及市場失靈特征,需要政府、社會等方面的公共扶持。推動文化與金融的深度合作的政府作為,比起財稅補貼的“授之以魚”,這是“授之以漁”的良好機制。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對于文化產業而言,既是壓力測試,也是浴火重生的契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產業投融資的發展既很急迫又意義深遠。文化企業急需融資解決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資本市場還可以有效激勵并支持文化企業適應數字經濟的大潮進行提質增效的轉型,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體育、教育等相關領域的融合發展,優化文化企業的商業模式、管理水平,強化文化企業的市場化活力和高質量發展韌勁。當然,文化金融合作要兼顧創新與安全,《規劃》在鼓勵文化金融創新發展的同時,特別提出要推動建立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完善文化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充分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作用,撬動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
解讀九:從產業鏈到生態圈
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 熊澄宇
我國的文化產業從2004年開始,從定義、定位到定向,走過了一條清晰的發展道路,完整的產業鏈已經形成,目前的重點是打造生態圈。《規劃》提出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為: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文化供給質量明顯提升,文化消費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顯著提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至此,可以看到,在政策和市場的雙向作用下,我國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之一的產業鏈已經完整形成。
為了推動和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專門設置“保障措施”這一章節。所謂保障措施,就是圍繞上述定義、定位、定向確定的產業鏈,構建一個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生態圈,即發展環境。在“保障措施”章節里,由于前面的章節已經充分闡述了發展目標、產業結構、重點項目和市場主體,保障措施更多的是圍繞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現狀手段展開的:“以加強政府宏觀引導和服務為手段,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從經濟政策、法治保障、人才培養、市場秩序等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較系統地制定了鼓勵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20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文化經濟政策,所以在《規劃》中,強調“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體系,用好財政、稅收、金融、投資、土地等方面政策,更好發揮引導激勵和兜底保障作用”。這里把經濟政策的功能也說得很明白:引導激勵和兜底保障作用。
在法治保障方面,提出的是“強化”。立改廢,首先是立。在《規劃》中特別提出“加快推進文化產業促進法立法工作進程”“全面推動依法行政”“積極參與制定文化產業發展國際規則。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安全監管機制,守好意識形態、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底線”,明晰了法治保障的原則、任務、路徑和目的。
在人才培養方面,對文化產業領域緊缺的復合型專門人才,除了靠社會力量參與的實踐培養、企業培訓外,專門提出了“推動文化產業相關學科體系建設”,提出了“加強文化產業領域智庫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支撐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產業研究機構”,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創新、智力支持和產業實踐人才問題。
規范市場秩序是營造產業環境和打造生態圈的主要內容,也是政府服務最直接著力的地方。《規劃》把“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文化市場新型監管機制”作為規范市場秩序的首要任務,然后提出全面落實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完善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功能。在操作層面上提出完善審批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特別是最后兩條關于“加大文化產業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有效預防和制止文化產業領域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直面市場最關切的熱點話題,感受到政府規范市場秩序的決心。
保障措施就是營造環境,就是建構生態圈。其目標就是讓文化市場環境更加健康有序,文化經濟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人才大量涌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被進一步激發。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規劃》(圖解)
《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綜合判斷,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創新鏈效能,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規劃》把堅持正確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堅持融合發展、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基本原則,提出到2025年,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文化供給質量明顯提升,文化消費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顯著提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并對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展望。
《規劃》從推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培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等7個方面,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并通過8個專欄列出44個重點舉措、工程項目,著力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
《規劃》圍繞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加強政府宏觀引導和服務為手段,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從落實經濟政策、強化法治保障、加強人才培養、規范市場秩序、抓好組織實施等5個方面,著力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并要求各地立足地方實際,把握發展規律,突出地方特色,加強溝通協調,推動建立統籌各方、協調有力的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和格局,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
文章來源:2021年6月8日《中國文化報》,第5版、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