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 吳朋波:《髹行成器:沈福文現代漆藝思想研究》
時間:2024-02-29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38 分享:
髹行成器:沈福文現代漆藝思想研究
著者:吳朋波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責任編輯:賈茜 董良敏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
在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的璀璨星空中,漆藝文脈歷時八千余年。胎體材質豐富,髹飾技法多種多樣,星羅棋布的漆器遺存與文獻典籍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飽含“漆息”的文化記憶。近代以來,愈來愈多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和文藝思潮涌入中國,其影響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以漆器為代表的手工藝產品也受到了猛烈沖擊。內外交困和產業擠壓的時局使傳統漆藝文化逐漸走向式微。“漆”的形狀不是固化的,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游移和形塑。在20世紀西方現代文化沖擊與中國本土文化追求現代轉型的語境中,傳統髹漆工藝的現代轉換歷程曲折多磨,可是以沈福文為代表的這一代拓荒者們以極強的信念為中國漆藝文化厘清了方向、開拓著航道。沈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漆藝家和工藝美術教育家,在髹漆工藝實踐與工藝美術教育等領域成就卓著。他不僅保留了傳統漆藝的“漆性”,而且實現了傳統髹漆工藝的現代學科化。傳統漆藝的品性不斷地被“現代化”,它在前現代語境中滿足于技法演化與紋飾更新等形式內因演變,而在現代語境中傳統髹漆工藝上升為專業與產業、藝術與學術。中國漆藝髹飾學現代話語體系的建構是一批先行者集體努力的結果。毫無疑問,沈福文是建構這個體系的關鍵一環。中國漆藝文化的復興從1935年開始就與他的名字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六十五年的“髹行”讓他的漆藝思想蔚然“成器”,具有了豐富的現代內涵,同時也在我國工藝美術學科序列建設中形成了一種“沈福文效應”。本書以沈福文的現代漆藝思想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他個體化的髹漆藝術生產與面向社會大眾的現代漆器生產機制,闡釋他從傳統工藝美術到現代設計的轉換過程中如何認知、處理純美術、工藝美術、現代設計之間的關聯性與重疊性;嘗試探究沈福文在不同的語境中,如何建構現代漆藝思想的身份意識,論述他現代漆藝思想的當代價值。沈福文以髹漆工藝為著眼點,承繼著傳統的造物智慧與審美品格,秉持著務實與思辨的精神,將個體化髹漆藝術創作、產業化的髹漆批量生產、學科化的漆藝教育與世界身份的建構意識晶化為其現代漆藝思想的核心內涵。他既精研形而上之道又關注形而下之器,豐富的髹漆工藝實踐與多元的藝術學養,使他在現代漆藝的不同觸點進行切換,建構了中國現代漆藝的生產樣態和學科樣態。他用強大的思考力分析傳統漆藝背后的文化結構、健全現代漆藝的知識序列,通過將傳統髹漆工藝在現代社會的再價值化,探索現代漆藝多元生產模式,催發了保護、利用、認同漆藝文化的社會現實意義,將其升華為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他以超越歷史的現代意識,將髹漆工藝作為文化軟實力進行建設的多重實踐,講好中國漆藝故事的文化視野,使中國漆藝文化得以薪火相傳。在當下全球化的語境中,沈福文處理傳統的智慧既有歷時性的沉淀,也有共時性的交融。他以“再傳統”的方式呈現著中國現代漆藝的不同發展路徑,即立足中國自身的歷史與文化情景,從本土文化的立場出發,又呈現與現代藝術與設計的關聯,從而為傳統注入新的內涵。所以,沈福文現代漆藝思想啟發著我們反復對照、不斷審視一個國家應具有的民族身份與文化方位,從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提供方法論層面的啟迪。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從傳統到現代:沈福文漆藝思想的演進與分期
第一節 1928年—1949年:沈福文漆藝思想的孕育期
第二節 1950年—1966年:沈福文漆藝思想的發展期
第三節 1972年—2000年:沈福文漆藝思想的完善期
第二章 從手藝到創作:沈福文現代髹漆藝術思想
第一節 融匯的漆質:髹飾層的物化
第二節 契合的言說:髹飾層的非物質化
第三節 手中之物:意外的“髹行”
第三章 從作坊到工廠:沈福文現代髹漆生產思想
第一節 面向精英:手工藝的個體化漆器生產
第二節 面向大眾:工廠模式的批量化漆器生產
第四章 從師徒制到學科化:沈福文現代漆藝教育思想
第一節 器之獨奏:漆藝教育的學科化雛形
第二節 器畫合奏:漆藝學科內涵的加注
第三節 沈福文漆藝教育理念與學科意識
第五章 從中國到世界:沈福文現代漆藝思想的身份意識
第一節 古今對照:中國傳統漆藝資源的縱向繼承
第二節 中外對照:現代漆藝語境中的“他者”經驗
第三節 族群對照:現代漆藝思想的參照系
農耕社會與工業社會的復雜性與延續性使中國現代漆藝自發軔之初就交織、糾纏、沉積了太多問題。不同的政治場域與文化語境使中國漆藝的現代化歷程曲折多磨,可是沈福文這一代拓荒者們以極強的信念為中國工藝美術事業厘清了方向、開拓著航道。對沈福文而言,在跨文化的多元語境中不斷對照,選擇傳統髹漆工藝契入工藝美術,進行著器與畫的創作,完善著學與術的知識序列,生發出現代漆藝生產的不同路徑,開啟了現代漆藝學科化的征程,并建立了完備的現代漆藝思想體系。他集豐富的漆藝創作經驗、體系化的漆藝理論研究和鮮明的學科化教育理念于一體,形成了個體工藝美術家的治學理路,啟發著他的學生們繼續發酵,助推著漆藝產業邁向縱深,無疑形成了一種“沈福文效應”。從手藝到創作,沈福文順勢而為、順漆性而髹行,折中地進行著個體化創作實驗,將古老的材質與現代人文情懷進行沖撞,將傳統髹漆工藝的匠作生產機制提升至現代藝術家個性化的創作樣態。藝術家的創作依附于他所處的時代。在新中國成立前的 10 年,沈福文為了延續漆藝的文脈,對漆器造型與紋飾更多的是繼承傳統的樣式;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范式又啟發著他漆畫創作的題材與圖式。個體意識與審美趣味同 20 世紀油畫等造型藝術相比,現代性略顯不足。但作為藝術家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他在現代漆藝創作中融入了現代藝術與設計的理念,注重身體的在場和偶然性效果的發掘,協調著髹飾層的工藝性與繪畫性,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傳統髹漆工藝技巧與審美趣味的超越。所以,他在推崇現代主義的同時,又極力地贊美傳統,從傳統中提升漆藝,實現了獨立審美價值的轉型。將這一歷史脈絡貫通起來看,體現了他在反傳統中繼承和延續傳統的古今互文漆藝髹飾觀。在他的影響下,一大批漆藝后學不斷加注髹漆工藝的藝術內涵,延展髹漆藝術表現的邊界,使其在學術化與專業化的道路上繼續延伸。從師徒制到學科化,沈福文對髹漆工藝進行學理化的建構,圍繞它的“前世今生”進行言說,探索出理論研究與漆藝創作一體化的治學范式,構建了以材料、技術、工藝、文法為一體的知識序列,希望可以在文化維度上提升髹漆工藝的歷史價值與社會價值,使髹漆工藝學科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在他的努力下,髹漆工藝學科的邊界逐漸延伸、學科內涵日益充盈。同時,他將髹飾工藝擢拔至高等教育體系。伴隨著意識形態的更迭、教育制度的演化和漆藝產業的發展,作為不同時期髹漆工藝教育的主要負責人,他對教學的目標與理念、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等進行著調試,逐漸形成了美化人生、技藝雙修、融古納新等教學理念,培養的學生不是傳統漆匠,而是具有現代文化修養和開放視野,既精通髹飾技術又明曉現代藝術與設計理念的專業人才。在現代美術教育的視域中觀照沈福文開啟的漆藝教育對現代手工藝教育以至設計教育應該有新的啟發。從中國到世界,在本土傳統文化面臨西方現代文化全面沖擊的文化語境中,沈福文放棄舶來的油畫藝術,轉向運用傳統髹漆質料作為藝術表達,這是東方語匯與現代人文情懷的沖突與碰撞。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藝術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站在傳統的根基上才能知道從哪里來,明曉即將往哪里去。于是,開掘中國傳統漆藝文化中的技藝資源、符號資源和理論資源成為他彰顯現代漆藝文化方位的主要路徑。然而 ,“再傳統”的東方身份并沒有使他決絕地關閉思想的大門。中國古代漆藝文化的發生與發展自然經歷了漫長的“文而化之”的歷程,大漆綿延與黏稠的生命力更是激勵一代代從業者以開放的心胸探索漆藝延伸的可能性。如果一味地固守自己的邊界、躲避“他者”的輻射,實則是蒙昧無知的表現。沈福文以“開化”的自覺意識活化著中國傳統髹漆工藝。法國、日本、越南甚至蘇聯現代漆藝發展的經驗不同程度上啟發著他新的智慧與實踐,從而發展出迥異于日韓越的現代漆藝發展路徑與審美趣味。所以,融合與個性化創造是沈福文漆藝生產的要點——融合并不是將東西方藝術簡單地相加,這個過程是一種“抗拒”與“吸納”的過程。以西方文論思想而言,“融合”可被理解為一種解構并結構為“個性化創造”的過程。沈福文固本賦新的漆藝髹飾文化觀滲透于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不同節點的髹漆之學與術。這種學術品格是他和現代藝術與設計思潮對話、感悟東方造物文化核心價值的必然。在當下多元互動、互相影響的世界大漆文化語境中更有利于我們找準文化方位。……
……
吳朋波,1982年出生于山東東營,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天津美術學院國家藝術基金“高校漆藝教師培訓項目”學員。2008-2022年任教于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現為四川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漆藝創作與理論、現代設計史、文化整合創新設計等研究工作。在《藝術設計研究》《美術觀察》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出版《髹行成器:沈福文現代漆藝思想研究》《旅游紀念品設計》等著作,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1項,漆藝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術作品展、全國漆畫展、國際漆藝三年展等專業展覽,策劃“觸知文本:西南現代民藝邀請展”、“共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活美學展覽與論壇”(北京國際設計周分會場)等學術活動。作者漆藝作品
《墟境》
《望北山》(橫屏觀看)
《日用即道——斗之變》
《日用即道——瓢之變》
《途》(橫屏觀看)
《途》細節
2023北京國際設計周吳朋波漆藝展覽視頻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跨文化設計研究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