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陳秋榮:走進中國漆文化——概念的辨析
時間:2024-02-0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413 分享:
漆工藝的概念和名詞主要是根據漆的髹飾工藝和地方語境而命名的,所以同種髹飾工藝由于區域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名稱,容易造成工藝名稱概念的模糊、混淆。以下是較為常見不清晰的專有名詞與概念。筆者根據朝鮮平壤出土的實物及銘文,以及漢簡上的記載,認為纻胎即為現在通常意義上的脫胎,而夾纻胎就是另一種工藝名稱,與纻胎工藝完全不同。纻,即為纻麻纖維織成的布,俗稱麻布。《說文》中:纻,麻屬。細者為絟,粗者為纻。器物自銘中有夾纻、俠纻、綊纻,三者都是同一種工藝名稱。夾纻有時也寫成夾紵,纻與紵通解。纻胎(自清代以來多稱為“脫胎”),先有范(模具),在范上裱麻、髹漆干固成型后,脫去范而成為獨立成型的胎體。這種模具的開發和應用,極有可能與青銅器的模范制作工藝相關聯。模具可以由多種材質制成,如木、陶等,現代多為石膏。從西漢出土器物上的銘文來看,上面詳細地記載了制作的機構,以及工藝名稱和制作者、管理者等。1916年發現的朝鮮樂浪古墳出土的蜀郡西工造的黃涂扣纻盤(元始四年,即公元4年)的銘文是“纻黃釦飯盤”,它的工藝就是纻胎。同樣的,在1959年貴州省清鎮縣蘆荻鄉新新橋漢墓出土的朱繪夔紋海潮紋漆飯盤,盤背面錐刻漢隸銘文:“元始四年,廣漢郡工官造乘輿髹㳉畫纻黃釦飯盤,容一升。髹工則、上工良、銅釦黃涂工偉、畫工誼、㳉工平,清工郎造。護工卒史惲、長親、丞馮、掾忠,守令史萬主”。
纻胎至少在四川和江蘇地區的官方生產機構已經有相當的數量,技術成熟,度量和造型的標準極為相似,工藝達到規模化生產的程度。同時官造漆器產品的流通已經到達了漢王朝的全國范圍。《劉正奉塑記》記載“搏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然其象……搏換者又曰‘脫活’……”,清代則流行將纻胎工藝稱為“脫紗”或“脫胎”。夾纻的工藝為先有胎骨,后裱麻、髹漆。漢代既有使用曲木成型后裱麻髹漆的夾纻工藝漆器,也有銅胎裱麻髹漆的夾纻工藝漆器。如山東巨野紅土山西漢墓出土的一件銅胎漆罐,銅胎外貼附麻布,涂黑漆,朱繪紋飾。江蘇揚州邗江甘泉東漢2號墓葬出土的雙層長方形九子漆奩,九個小子奩的底部均以薄銅皮為胎,邊框和蓋為木胎。樂浪王盱墓出土的蜀郡西工造的夾纻杯的銘文為“夾纻”,它的工藝為夾纻。其實,這并非筆者的個人發現,高炳莊的著作《福州漆器與福州漆畫》中已經做過詳細的解說:“纻胎漆器的出現年代,初步確定在戰國時代,湖北省荊州市楚國大墓出土的纻胎漆匱可資證明。什么是纻胎?纻胎是,用幾層纻麻布和漆,髹貼在一起,干固后,作為胎。這種胎質術語叫做纻胎。”他也認為夾纻胎是另一種胎體,并不是現在所說的脫胎,同時他引證了四川青川縣戰國秦墓出土的木胎貼纻麻布漆耳杯。日本仍然將現存的唐宋以來脫胎佛像的工藝稱為“活脫干漆造”,現在學術用語稱為“干漆”。元代將纻胎稱為“搏換”、“脫活”,《劉正奉塑記》記載:“搏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然其象……搏換者又曰‘脫活’……”。清代則流行將纻胎工藝稱為“脫紗”或“脫胎”。從此之后,習慣地把纻胎叫做脫胎。從乾隆宮廷制作的蓋杯上的御題詩可以看出。朱漆菊瓣式盤 清
另外,洪石于2006年出版的《戰國秦漢漆器研究》中已經提到:“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存在著誤解,就是將夾纻胎和布胎(纻胎)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是不同的。”“剔犀”、“云雕”同屬于雕漆范疇,工藝完全一致,是指一層黑漆(多為漆本色,實際是深茶色,由于厚度的原因呈現為黑色)一層紅漆重復髹涂后刻出紋飾,即為“剔犀”。“云雕”的名稱一是由于地區的稱謂不同,二是由于多用于器物上回紋、云紋之類的雕刻。剔犀如意云紋花瓢 清
剔犀如意云紋花瓢 細部
3、“犀皮”、“菠蘿漆”、“唐涂”、“變涂”、“斑紋填漆”按現在的語言表達,“犀皮”、“菠蘿漆”、“唐涂”與“變涂”四個同屬于彰髹的范疇,即為肌理。從漆的髹飾技藝來看,命名為“斑紋漆”更合適。“彰髹”一詞出自于《髹飾錄》,“彰髹,即斑文填漆也”。“犀皮”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稱謂,考古文物界也稱為“犀皮”、“虎皮漆”、“樺木漆”,福州地區稱為“菠蘿漆”,日本長野木曾地區稱為“唐涂”。日本通常將各種斑紋的肌理統稱為“變涂”。犀皮
從現有考古出土的器物看,安徽馬鞍山三國吳時期朱然將軍墓出土的一對犀皮鎏金銅釦漆耳杯,是較早斑紋漆工藝的例證,工藝已經相當成熟。
顏色有黑、紅、黃三色,肌理紋飾呈現為云片形、不規則圓形和魚鱗形的綜合體。筆者認為斑紋漆的工藝雛形應當更早,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到南宋時期江蘇句容縣紀年墓出土了一件犀皮紋漆盤,墓葬年代為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此件器物傳延著三國吳的髹飾技法,而且顏色更加豐富,有黑、黃、藍、綠色。斑紋漆效果神秘優雅。就此件器物而言,又被稱為“綠沉漆”、“斑漆”。作者:陳秋榮,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協會副會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漆藝博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中國工美學會漆文化藝術專委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