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擔任學術支持單位,國家大劇院與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共同主辦的“京韻·婺風——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北交流展”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西廳)開幕。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執行秘書長出席開幕活動,并代表活動的學術支持單位致辭,參加活動的還有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設計學會名譽會長宋慰祖,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部長劉欲曉,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寧維茂,北京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哈駿,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非遺工做委員會副主任、展覽策展人李媛媛等主承辦單位的代表。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執行秘書長陳敬表示,在新世紀、新時代,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有幾千年歷史的工藝美術產業,既是我們的光榮使命,又是我們應當肩負的重要責任,學會一直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發展、創新工作,去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委員會,為持續搭建非遺煥新價值轉化平臺,推動非遺產業化進程做出了努力。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設計學會名譽會長宋慰祖表示,相信通過本次展覽,讓國內外來賓和市民百姓有機會在中國新年中充分認識、學習、體驗、了解北京與金華的優秀非遺,提升市民百姓的文化自信,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華文明的貢獻,也將促進國內外歷史文化交流。
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部長劉欲曉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展示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有意義,不僅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國家大劇院這個特殊的平臺上,不同藝術形式交互交融形成“通感”,一定能讓傳統文化煥發出別樣生機。
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寧維茂表示:金華古稱婺州,因“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而得名,位于浙江最中心,素有“小鄒魯”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1個,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數量均居浙江省前列。京城與金華素有淵源——明清時期,婺州舉巖、婺州東白等綠茶即被列為朝廷貢品,東陽木雕、竹編匠人曾多次入宮修繕皇家器物,直至今日不斷,擁有6種聲腔的婺劇與京劇同根同源。在國家大劇院,每年都會響起鏗鏘昂揚的婺韻婺聲。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引起熱烈反響,全國非遺工作者、傳承人備受鼓舞。此次非遺南北交流展,不但架起了北京與金華新時代的文化交流互鑒新橋梁,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景泰藍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表示:“在這次南北非遺交流展上,我們帶來了北京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景泰藍的9件精品來參展,包括2件國禮以及7件傳統與當代創新的作品,通過國家大劇院的展示平臺,可以向大眾全面地展示景泰藍的傳承脈絡,更好地了解我國的非遺文化。同時我們將在大年初五舉辦兩場非遺體驗活動,我們的非遺技師們將帶著工具來現場制作景泰藍,觀眾通過對制作過程的體驗與了解,可以更直觀地、近距離地感受國家級非遺技藝的玄妙。”
金華參展代表,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新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手藝人,從我做的婺州窯看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堅持守正創新:既要堅守婺州窯傳承千百年的傳統燒制技法,保持傳統工藝與用料,又要融入現代元素,讓婺州窯產品更好地去適應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去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這樣才能被社會認可,被市場接受,被人們喜愛,婺州窯火因此千年不滅、生生不息。”
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館長南紅國介紹,金隅集團為首都“四個中心”建設的總體定位要求,打造“博物館之城” 的城市目標,助力北京打造南中軸線文化新地標和北京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投資建設了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主要展示龍順成傳承160年的悠久歷史及京作非遺文化,展現中國生活文化內涵,彰顯中國氣韻、中國審美、大國工匠的文化精神;龍順成京作技藝傳承自故宮造辦處,作為北京非遺文化符號的代表,意在傳播“京味兒”“京韻”文化,實踐傳承京作非遺技藝的當代傳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實現傳統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次國家大劇院“京韻·婺風”展,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攜“大國工匠” 劉更生作品及重要館藏參展,意在借助這次南北非遺交流展覽平臺,助推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非遺在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煥發非遺文化新的生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今大眾的生活。
據展覽策展人李媛媛介紹,本次展覽牽手運河南北,集中展示北京與浙江金華獨具代表性的非遺,為兩地傳承人及項目保護單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京韻·婺風”——京韻,展“燕京八絕之韻”,首都北京之韻;婺風,展“八婺百工之風”,宋韻浙江之風。本次展覽集陶冶燒造、五金鏨鍛、雕鐫塑作、織染紉繡等傳統工藝于大成,希望給首都民眾奉上別樣的傳統文化大餐。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16日,在為期三個月的展期內,主辦方將組織開展豐富的非遺體驗、線上線下講座等活動,廣大觀眾可通過關注國家大劇院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平臺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非遺工做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