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首屆中國香文化高校論壇”開幕,此次論壇由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指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香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手工藝術系主任張壓西 參加高校教育論壇并進行主題演講。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手工藝術系主任—張壓西
張壓西以《倚器尋香一中國傳統美術中的香器》為主題,對香器的發展史,不同時代、材質和形態的香器演變,講述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生活智慧、人文精神和工藝水平,以及對科學的利用。提出我們對香文化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伴隨今天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中國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
她講到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有形和無形的綜合藝術文化,它凝聚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世代相傳,極富東方審美特質。古人謂之:以器載道,道在器中。作為燃香、品香、熏香的專用器皿--香器,因其不同的功能、豐富的造型、精美的紋飾等極具文化價值。不同時代香器的演變,從“物道”的角度直觀地記載了我國源遠流長的香文化發展的歷程,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和工藝水平,更體現著東方的道德倫理、宗教思想以及古典美學的精髓。
通過中國古代傳統美術(繪畫、雕塑)中追尋傳統香文化的足跡,從而探尋古 人的審美情趣、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香無形,而器有形,香器作為古人致雅的生活藝術,在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中,也時常出現它們的身影。我們不妨以傳世圖畫為索引,賞歷代香器,品千年香趣。
同時,隨著佛教藝術于東漢末年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石窟漫長的歷史演化進程中, 兼收并蓄,互為影響,不斷融合本土文化和儒道思想,形成不同時代的特色模式和內涵。其中包含了許多與香文化有關的資料。目前中國佛教造像遺存藝術占中國所有古代藝術的50%,其他藝術包括諸如玉、青銅器、字畫、瓷器等等占50%、道教藝術只占1%。
北方的香爐形象主要出現在石窟寺、單體造像和造像碑中,帶有較強的宗教性,特別是佛教藝術以及 集中在陜西地區的道教藝術,而墓葬圖像中出現香爐的情況較少。焚香是佛教道教許多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方的石窟寺、單體造像和造像碑中的香爐形象,除了單獨出現,還多出現在禮拜和行香這樣的宗教用香場景中。但是出土與宗教明確相關的香爐實物卻十分少見 。南方出現香爐形象的圖像則主要集中于南朝墓葬當中 ,相對于北方來說,更貼近日常生活中香爐的運以及本土神仙世界的想象。即使有的帶有佛教元素,但比起真正嚴格的佛教圖案,更傾向于認為這是一種本土化的神仙裝飾圖案。
從早期壁畫中香爐的形象可見,敦煌壁畫中的香爐形制逐漸擺脫健陀羅地區香爐影響,與中原地區香爐造型融合,發展出自身具有佛教特色的香爐樣式。自北魏至宋元的漫漫香史長卷,于敦煌壁畫處銘記留存,成為研究佛教香爐發展歷史及中國香爐發展歷程的重要圖文資料。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之上,民族之香也從未消失,早在漢代,中原地區就引入了西域之香,到了隋唐更是有“南香(兩廣、海南)”引入。以當代的審美與生活習慣,重審當代香器的形態,從傳承中發展,從發展中創新,催生出許多工藝精湛、氣質非凡的香器。
香器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發展史的縮影,不同時代、材質和形態的香器的演變,代表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生活智慧、人文精神和工藝水平,以及對科學的利用,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工藝美術的發展史;它與華夏民族共同經歷風風雨雨,也見證了輝煌的華夏文明。我們對香文化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伴隨今天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中國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
原文載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