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胥建國:論中國彩塑藝術概念
時間:2022-11-2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16 分享:
彩塑,千百年來在大眾心里是個固有的概念,今天拿出來再從學術上梳理,是因為在中國傳統雕塑里彩塑與彩繪木雕、彩繪石刻經常被混為一談,再就是隨著西方現當代雕塑的涌入和藝術多元化的拓展,各種帶有色彩的雕塑不僅讓人感到眼花繚亂,也更混淆了彩塑的概念。那么,該如何界定中國彩塑,其內涵與外延又是什么呢?
△ 圖1 《女神像》 彩塑 紅山文化 遼寧考古研究所藏
△ 圖2 《陶罐》彩陶 浙江上山文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中國彩塑藝術的原發性與演變史
現有資料表明,在世界早期文明遺存里如中國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像”(圖1)一樣,以黏土塑形再施以彩繪的泥彩塑并不多,它的出現證明了中國在4000年前就已經有了彩塑。遺憾的是牛河梁紅山文化出土的泥彩塑在歷史上比較孤立,目前還沒有其它的考古新發現來印證其上承下啟的沿革關系。但是,如果借助與泥彩塑有諸多共同特征的彩陶來作為參照系,并依據碳14對不同地域彩陶鑒定的結果,至少泥彩塑發生的下線應與11000年前至8500年前浙江上山遺址出土的彩陶同期(圖2),假如拋開彩繪僅以陶產生的時間而論,泥彩塑發生的時間還可以上溯到20000年前的江西仙人洞文化(圖3)。也就是說,中國彩塑產生的下線與上線時間應在11000年前至20000年前。而目前出土的彩塑時間之所以晚于彩陶,主要原因應該是泥彩塑易破損不易留存的緣故,同時也不排除未來考古新發現會把彩塑產生的時間提前。如果把中國陶器與世界其他古文明出土的陶器在時間上做一比對還會發現,中國陶器的出現時間僅晚于29000年至前25000年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愛神維納斯小雕像,而早于10500年前日本、10000年前北非、7000年前南美、5900年前埃及涅加達一期、5500年前至前4800年前古印度梅赫爾格爾、公元前1100年至前800年古希臘、公元前500年至前100年羅馬等國家的陶器產生時間。如再結合中國彩陶與世界其他國家早期陶器在器型、種類、紋飾、色彩等方面顯現出的差別,便可以推斷出中國彩陶具有的原發性特征(圖4、5)。同樣的道理來推斷中國彩塑的發生,也會得出一個結論,即中國彩塑是在沒有任何外來因素影響下獨自原發產生出的藝術形式。
△ 圖4 《人面魚紋盆》彩陶 仰韶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圖5 《陶罐》彩陶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現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關于中國彩塑藝術的演變史,有兩個重要節點值得注意。一是東周時期對人殉制度的改革及由此產生的俑,它為秦漢至唐宋俑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鋪墊;二是東漢至魏晉時期,印度佛教造像的傳入為新疆、甘肅石窟泥彩塑的形成,以及山西、陜西等地寺廟彩塑的規模化、系統化和程式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代兵馬俑的意義不僅是將商周時期造型中的抽象性轉為寫實性,把表現的主題從動物轉向人物,更是為中國古代雕塑確立了塑繪結合的表現方式(圖6)。
△ 圖6 《跪射俑》彩繪陶俑 秦 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而以佛教為代表的宗教彩塑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系統的造像規則,在魏晉南北朝之后的千百年創作實踐里為中國彩塑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喪葬明器之俑塑與宗教造像并行發展的歷史背景下,經唐宋民族化、世俗化的改革演進,以及后續民俗民間彩塑的陸續發展,形成了完整的中國彩塑藝術演變史(圖7、8)。
△ 圖7 《女舞俑》彩繪陶俑 西漢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館(筆者拍攝)
△ 圖8 《交腳菩薩像》彩塑 十六國北朝 敦煌莫高窟
二、中國彩塑藝術與西方著色雕塑的區別
首先,中國彩塑與西方著色雕塑相比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它歷史悠久,傳承有序,有獨自的審美意識、造型觀念和色彩觀念;門類清晰,各具特色,經長期實踐在藝術表現上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結合繪畫與雕塑兩方面特點塑容繪質;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融匯宗教與世俗、哲學與文學、官方正統與民間習俗;成就了中國本土雕塑文化之正統。
△ 圖9 《阿彌陀佛像》彩繪漆金夾苧 唐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筆者拍攝)
△ 圖10 《菩薩像》 彩繪木雕(地黃木胎) 北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筆者拍攝)
其二,塑和繪是辨識中國彩塑與西方著色雕塑的關鍵。塑,即用黏土塑形,包括塑形后燒制成陶、翻制為夾苧或鑄造成銅(圖9)。而以木質、石質等硬質材料制作形體且在表面彩繪的雕塑作品雖與彩塑在造型和敷彩上有相近之處,但不屬于彩塑,可稱作彩繪木雕(圖10)、彩繪石刻(圖11)。繪,有簡有繁,有隨類賦彩的,也有模擬真實物象的,因中國彩塑歷史悠久,不同時期、地域、題材也會形成不同的塑形、施彩方式。譬如敦煌石窟彩塑與山西寺廟彩塑同為宗教題材但風格各異,山西鳳翔(圖12)、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等彩塑同為民間也各具風采。
△ 圖11《觀音菩薩像》彩繪石刻 北齊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筆者拍攝)
中國彩塑與西方著色雕塑的區別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制作工藝。盡管中國、古埃及、古希臘的早期彩陶使用的黏土(黃褐色、灰白色、紅紫色)、顏料(紅、黑、白)和制作手法(手塑、模制、輪制)并無太大區別,但在彩陶和彩繪陶的器物造型和紋飾方面還是有較大差異,中國彩陶的種類豐富,而古希臘彩瓶工藝精細。但重要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臘彩陶沒有持續演變發展,而中國彩陶在東周時期雖被青銅器、漆器逐漸取代日趨衰落,卻因人殉制度的改革推出了俑的藝術形式,不僅為秦漢大規模制作彩繪陶俑做出了重要的鋪墊,也為中國古代雕塑重要而獨特的類型”彩繪陶俑“開辟了一條嶄新的路徑。
相較秦代兵馬俑與古埃及、古希臘雕塑,造型觀念和表現手法各有千秋,但求真是三者共同的特點(圖13、14)。與古埃及、古希臘雕塑經古羅馬后走向敗落不同,中國彩塑在經歷秦漢規模化制作后,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融匯印度傳入的佛教造像方式,再經隋唐的民族化轉換,完成了自身的體系建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彩塑藝術。
再之后,宋元明清時期的世俗化進一步推動了彩塑藝術在宗教題材之外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客觀上促發了無錫彩塑、大吳泥塑和泥人張彩塑的誕生與發展(圖15)。而西方雕塑在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后,雕塑與繪畫逐漸分離,轉向了對材質本質屬性的研究,雖說還會有個別雕塑家繼續在雕塑表面著色,但著色已不再是雕塑藝術之正統。至于近一百多年西方現當代雕塑中展現出的多種有色形態,只能根據作品具體情況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 圖13 《納菲爾提提王后像》彩繪石灰石 埃及 泰勒馬爾奈 十八王朝 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
第二點是審美意識、造型和色彩觀念。中國彩塑追求觀念表達,強調程式化,造型手法不僅融合了寫實、寫意、裝飾,還通過”三分做七分畫“,強調了后期彩繪的重要性,甚或為了達到預想的藝術效果,會在前期塑形中有意減弱形體的起伏,將對物象真實的模樣經過高度概括歸納,以利于后期彩繪和紋飾的表現。這種自塑始以繪終的雕塑方式既是中國彩塑的重要特色,也是在表現手法上與西方寫實主義著色雕塑或其他形態色彩雕塑的主要區別。
△ 圖15《孫夫人試劍》彩塑 清 張明山 現收藏于北京頤和園
三、結論
綜上說述,筆者認為中國彩塑產生的時間下線應在11000年前,上線在20000年前左右。中國彩塑在工藝上的核心是塑和繪,最大的特色是裝飾。中國彩塑與西方著色雕塑的區別是在審美意識、造型觀念和表現手法上。
文 :胥建國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原文載于: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