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論 | 王莎莎:新理性主義的話語創新與雕塑創作
時間:2023-02-2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70 分享:
彩塑是“彩色雕塑”的簡稱 ,在東西方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其發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史前文明,就像一根絢麗的絲線,將不同的人類文明連接在一起。
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與北京天馬旅游集團、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三方共建。本專委會服務于廣大彩塑愛好者,弘揚、推廣和傳播彩塑藝術,為推動中國彩塑事業的發展做貢獻。
卯兔年伊始,由著名雕塑家、文化學者胥建國先生策劃的“尚境 · 新理性主義雕塑作品展”如期舉辦。“尚境”展去年舉辦過一屆,我作為其中一名藝術家參與其中,今年是第二屆,與首屆不同的是參展群體從去年的“新銳雕塑家”擴展至老中青三代60位雕塑家,云集了眾多國內著名雕塑家和新秀中堅力量,這足以說明該展覽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另外一點就是提出了“新理性主義”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名詞作為重要主題。
2016年,我在美國訪學期間曾讀到中國美學理論研究學者與世界美學主席就藝術理論話語創新深入探討的論文,其中有一個觀點令我印象深刻:“相比西方20世紀‘主義’紛呈的現代藝術理論和創作實踐,我國顯然在藝術研究領域所提出的‘主義’過少”。這一觀點表面看來似乎與胡適先生于1919年7月20日發表在《每周評論》第三十一號上的文章——《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相悖,文章說:“現在輿論界的大危險,就是偏向紙上的學說,不去實地考察中國今日的社會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東西”。但實際上,今時今日,時代背景更迭,藝術研究和實踐中各種“主義”應當“橫行”,也應當鼓勵藝術領域多進行話語創新。因此,胥建國先生提出“新理性主義”這一話語創新,我感到十分必要,這是其一。
再來說什么是新理性主義,我的理解是應當將其置身于中西方雕塑歷史的經緯度中,把握其根源,窺探其走向。
眾所周知,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究其原因可以說這一文明充滿了理性光輝。從蘇格拉底揭開哲學序章,到柏拉圖構建起“理念”論,再到亞里士多德的“主動理性”,希臘學者將理性主義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不斷推向高峰。數學家緊隨其后,無論在古代希臘還是近代歐洲數學都被認為是人類理的最典型的科學,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作為萬物的始基,是最早的理性主義學派。歐幾米德運用合乎邏輯的思維和方法證明有關幾何物體的各種真理,是宇宙具有一種理性秩序的最初直觀,從而為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相較于心靈論等感性認識論,理性主義在古典希臘時期即已形成不斷推進的遞增體系。西方認識論從先驗、經驗再到理性的三大階段揭示了古典的希臘思想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提供了其產生科學革命所需要的大多數理論武器。理性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科學精神,理性主義就是主張用科學來理解和揭示自然的哲學道路。
受古希臘以來的理性主義哲學影響,理性主義在西方古典藝術和現實主義創作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運用。
文藝復興將理性主義推向一個高峰。高舉人性光輝的文藝復興時代,無論是解剖學對人體骨骼肌肉的探尋,還是繪畫和雕塑對人體美的描繪,都盡顯理性支配下的秩序之美,運用理性將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雕塑《大衛》的價值在于肯定人的力量,它將人的本質力量從冰冷的大理石中呼喚而出,成為人類下一秒進入戰斗的精神堡壘,這種為理想與自由搏斗的沖動并非感性之美,而充斥著反對束縛的理性精神。
《大衛》(局部) 米開朗基羅
啟蒙運動在承認人的自由的基礎上運用理性重新反思并確認了理性對于人類自身的意義。啟蒙運動時期的杰出領袖伏爾泰開創了理性主義史學,把對封建專制和維護其存在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為其理性主義史學的題中之意。雕塑《伏爾泰像》是18世紀法國雕塑家烏冬的代表作品,突出地反映了烏冬在啟蒙運動美學思想影響下表現的創造性和現實主義的理性創造精神。
《伏爾泰像》 烏冬
相較于哲學領域的理性主義,胥建國先生所提倡的新理性主義脫胎并聚焦于藝術創作研究領域,是藝術理論研究中的話語創新,折射出新時代中國雕塑家和理論家自覺運用理性主義從事創作活動和理論研究的訴求。
自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社會引入西方寫實主義雕塑教學推進現代美術教育。作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歷史變遷的忠實見證,現實主義雕塑創作以其嚴謹理性的寫實創作手法實現了理性精神在創作形式和主題中的融合。新中國成立以后,現實主義雕塑創作成為主流,引領著文藝創作先鋒支持社會變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強勢涌入,中國雕塑家創作意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其中,抽象雕塑作為理性主義在現代藝術中的延展,完全打破了以往寫實主義的創作理念,針對全新的雕塑形式語言進行不遺余力地探索。
胥建國先生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批從事抽象雕塑創作雕塑家,其在作品中不斷融入中國雕塑家對抽象雕塑的理性思考,并將西方抽象雕塑本體和東方藝術意境相關聯,同生共塑出新理性主義這一具有西方雕塑品格和中國美學思考的哲學話語。作品《乾坤》即是在這一中西碰撞語境下的純粹抽象生成,也是胥建國先生近年來致力于新理性主義雕塑的探索性力作,是一種精神與情感的客觀物化。
《乾坤》胥建國 不銹鋼、耐候鋼 2016年
雕塑家馮崇利的作品《風之痕-7》則融合了西方抽象雕塑的簡潔形體,與中國在反思與自我觀照下所淬煉的物象雕塑的意境,將風這一不可把握的形態進行了近似抽象與意象之間的情感構造,最終在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得以完美生成。
《風之痕-7》馮崇利 不銹鋼、鋼 2021年
經歷改革開放的不斷洗禮及抽象雕塑家不斷的推動,中國大地上日漸多了許多抽象雕塑作品,但不得不說一些作品缺乏理性主義的思考,致使抽象雕塑遭遇詬病,一度成為阻礙城市化建設審美提升的城市“垃圾”。面對這一問題,胥建國先生堅持新理性主義探索,始終身體力行地將抽象雕塑的文化生成置于首位,在學院教學體系中不斷深化和引領抽象雕塑在新理性主義理念下的實踐。與此同時,對本民族文化的反思促使雕塑家觀照自我。
雕塑家李友生先生的《孔子》創作完成于2011年,是對本土文化在新世紀以后國際化日益加深語境中的理性慎思,其在創作手法上將西方寫實手法與中國傳統寫意技法并舉,將寫實雕塑這一泊來藝術進行本土化語言創新,反映出中國雕塑家的新理性主義思索。
《孔子》李友生 鑄銅 2011年
彩塑《惠明禪師像》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毅謙創作于2020年。作品將中國傳統彩塑技法應用于對文化名人的寫實塑造之中,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雕塑在當代的轉化與創新。
《惠明禪師像》陳毅謙 銅質彩繪 2020年
雕塑創作在追求宏大敘事與民族精神的同時,新理性主義雕塑家也有從個體經驗出發,表現偉大時代中個人成長體驗優秀作品。青年雕塑家朱瑩的創作重視個人體驗,以強烈的意識通過人體傳達青澀的少年少女在向成熟邁進的狀態,也是藝術家自我的狀態。
《君子蘭 Clivia》朱瑩 銅 2022年
進入新時代,隨著國力逐漸強盛,彰顯國家文化自信的需求促使主題性雕塑創作蓬勃發展。無論是雕塑創作中的寫實主義手法、現實主義創作還是主題性創作,都充斥著中國社會對當代雕塑家在創作活動中需更多地融入理性精神和理性思考的需求。
雕塑家蔣鐵驪先生創作的《大禹治水》是“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的成果作品,作品以紀念碑形式將神話大禹治水這一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塑造得浪漫有力,自覺融入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充分弘揚中華民族開天辟地的創世精神。作為上海城市文化的塑造者,蔣鐵驪先生長期聚焦海派文化,著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堅定文化自信自強,以富于理性精神的創作思考為中華文化培根固源,為中華民族塑魂鑄魂,振興賦能新時代海派文化。
《大禹治水》蔣鐵驪 樹脂 2022年(與方金武合作)
當代青年雕塑家宋明明創作的雕塑作品《黃土地的吼》立項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美術創作項目,作為86年生人的年輕一代,宋明明受到東西方當代藝術的熏陶,同時,也更多的在認知和關注中國傳統的文化與藝術,善于吸收傳統雕塑藝術的精髓與地域民俗藝術的精華。同時又借鑒西方雕塑中強烈的空間感和動態表達,《黃土地的吼》是表現陜北高原“大人文、大地理”的作品,宋明明將嗩吶、腰鼓等民間藝術熔鑄到雕塑之中,并運用黃土高原溝溝壑壑的自然肌理貫穿于人物造型之中,形成粗獷而豐富的視覺語言,將西北地區的特有的人文和自然風貌融入作品之中,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力。經過理性思辨,在對地域文脈的感知中逐漸摸索藝術表達的方式方法,表現主題和創作脈絡明確,呈現出對西北地域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具有西北青年雕塑家與眾不同的藝術表現力與風格。
《黃土地的吼》宋明明 銅 2018年
青年雕塑家王莎莎的作品《同赴山河》,塑造的是長征路上的母與子。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3000多名女紅軍參加了長征,長征路上紅軍女戰士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懷著對共產主義事業堅定的信念,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氣概,用女性特有的堅韌與生命極限頑強抗爭,為長征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中國革命巾幗英雄的代表。戰爭中犧牲了多少做母親的女兵?犧牲了多少女兵的孩子?她們多想和自己的孩子一同奔赴錦繡山河,長征的艱辛只能迫使大多數女紅軍母親將新生嬰兒送給老鄉或忍痛舍棄。雕塑《同赴山河》塑造了一對奔赴長征的母子,他們深情對望,孩子趴在母親肩頭用童真的眼睛望向自己的母親,這是他一生最幸福的時刻。女紅軍在艱難行進途中回眸,這充滿母愛的眼神透露出對孩子的摯愛,以及對革命勝利后美好生活的憧憬。作為一名女性青年雕塑家,王莎莎將這艱苦而美好的瞬間凝鑄下來的時光,也正是她懷孕時初體驗母親這一角色的時光,作品融入了她對孩子的個人情感并將這種情感投射到革命戰爭年代,從中體悟長征中女紅軍戰士這一特殊群體的革命意志,并以立體可感的藝術形象鼓舞當下青年學習長征精神。
《同赴山河》王莎莎 銅 2020年
經過近現代革命和改革開放的洗禮,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當代中國雕塑家逐漸從全盤學習西方雕塑的語言形式走向自主探索的主題性創作中來,其背后折射出當代中國雕塑家對當代中國社會中文化自信意識的提升,如何在雕塑創作中表現大多數人的理想信念,表現十四億人追求共同富裕、實現偉大復興理想的時代命題,是時代賦予當代雕塑家的宏大主題。在文化自信不斷彰顯的今天,雕塑家自覺運用理性思維創作雕塑這一立體造型藝術反映推動社會變革的先進文化,對時代主題進行創作深化,將理性思考與藝術創作活動融合起來,構鑄一件又一件生動可感的時代影響和一個又一個催人向上的公共空間,滿足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需求,形成積極進步的社會生態,也是雕塑家與雕塑理論研究者共同探索的命題。這對于當代雕塑家來說,要求我們更多運用科學理性精神,用更理性、冷靜的態度去審視現實社會、塑造和表現廣大人民大眾,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雕塑家,更應當胸懷“國之大者”,聚焦時代發展主潮和重大社會歷史事件,在創作中凸顯民族精神和揭示歷史發展趨勢,創作具有鮮明主流價值傾向的精品力作,勇于攀登新時代文藝創作的高峰。
新時代雕塑理論研究強調理論家運用科學理性思維,同時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理性精神和中國厚重的人文理性傳統,共同培育出新理性主義藝術思潮產生的時代沃土。新理性主義這一獨到的學術話語創新可謂應時代之運而生,祝愿其為當代中國藝術創作理論研究的花園再添碩果!
作者簡介
王莎莎,副教授,西安華清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主任,陜西省雕塑院簽約雕塑家,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會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會員,美國佐治亞西南州立大學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出版雕塑理論一部,發表雕塑作品及學術論文30余篇,在國內外舉辦個人作品展3次,參與省級以上展覽30余次。作品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第39任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美國佐治亞西南州立大學、陜西省美術博物館等知名人士和機構收藏。
原文載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