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 | 王莎莎:在文明互鑒中推動中國彩塑藝術對外傳播
時間:2023-07-12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62 分享:
文明是人類歷史積累下來的有利于認識和適應客觀世界、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的總和。
文明互鑒,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加強交流,相互借鑒。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輝煌燦爛的文明屹立于世界。其中彩塑藝術作為中華文明的優秀組成部分,在中外文明互鑒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許多璀璨、獨特的藝術經典,也扮演了文化互鑒使者的重要角色。
胥建國先生著作《中國彩塑藝術》
著名學者胥建國先生付梓再版的《中國彩塑藝術》一書,正是將彩塑這一古老藝術通過概念梳理、歷史進程、制作工藝等諸多方面的學理分析,結合天津“泥人張”彩塑、無錫惠山泥人彩塑等近現代中國傳統彩塑進行案例表述,將理論闡述與經典案例融合,回眸幾千年彩塑歷史的同時又能著眼當下學院傳統雕塑教學。該著作翻譯為意大利文、阿拉伯文、泰文、俄文、法文、英文和哈薩克文七國文字對外推出,這一循系中國文脈的藝術通過學術交流的方式傳播至海外,展現中國學術聲音,讓世界領略中國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也展示了新時代中國學院教育對民間藝術的汲取,使彩塑藝術在教學中煥發當代價值,傳承中國獨特的造型理念和審美追求,讓世界走近中國彩塑,通過傳遞中國藝術聲音,貢獻中國學術思想。
胥建國先生手書“兼容守正 和而不同”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體現為求同存異、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表現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中。彩塑伴隨著遠古人類文明進程帶著些許神秘面紗從歷史中走來,伴隨著人類遷移,人類早期文明開始交融。先秦五方之民共天下,五色土亦成為中國地理版圖的地域性標識,造就了中國彩塑胎底豐富的色澤。秦漢六合同風,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中西共貫。魏晉時期洛陽家家學胡樂,萬里羌人盡漢歌,佛教東傳影響之下石窟寺石雕、彩塑皆受到印度藝術的影響。隋唐更是夷夏一家,文化包容性使古代中國成為世界文明中備受矚目的璀璨之星,宋元明清各民族交往進入新階段,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繪就了中外交流交融的壯美文明畫卷,彩塑藝術更是在往來于這一中外交流的歷史進程之中經久不衰。
漢代絲綢之路示意圖
敦煌莫高窟俯視圖
隨著西方工業文明體系的建立,古代文明的互學互鑒模式開始被西方工業文明體系下的現代物質文明消解,精神文化領域的西方獨秀論調開始盛行。
冷戰結束后至今,在世界文明問題上出現了四種論調,即“文明沖突論”、文明上的“西方中心主義”、“普世文明論”和“文明優越論”。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無疑是冷戰后關于文明問題影響最大的全球政治理論。與此同時,不管是文明上的“西方中心主義”還是“西方文明霸權主義”,都有以西方文明為標準構建“普世文明”的沖動,試圖將本來多樣化的人類文明單一化。文明的繁榮、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中國自古以來便呼喚著“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理念,既講求多元多態,各展其美,又注重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因此,加強文明交流對話,加深相互理解,是當下世界文明彼此認同的必然走向。
《菩薩像》唐 敦煌莫高窟45窟西壁龕內北側
《中國彩塑藝術》多國語言授權傳播的初衷,我想亦是置身世界文明互鑒的高度,從自身優秀文化出發,構建當代文明基因譜系,在形態多樣的世界文明中展現中華文明中的彩塑奇葩,與世界文明一道,同等地展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研究,譜寫中國彩塑歷史的絢麗篇章,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推動中國彩塑藝術對外傳播,繁榮世界文明,豐富人類文化。
《文殊菩薩像》唐 晉城古青蓮寺正殿
《觀音菩薩像》宋 著色木雕 現藏國家博物館
《侍女像》宋 晉祠圣母殿
2023年7月1日于長安寓中
作者介紹
王莎莎,女,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公共藝術系主任、陜西省雕塑院外聘雕塑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美國佐治亞西南州立大學國家公派訪問學者。2016年在國外舉辦個人作品展2次,2019年在西安舉辦雕塑作品雙個展,2021年主持陜西省青年藝術人才創作項目,2023年在中央文化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學習進修。編著并出版雕塑理論著作1部、發表雕塑作品及學術論文30余篇。策劃國際藝術交流展覽3項,受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多次,雕塑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美術館等地舉辦的省級以上展覽,作品被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收藏以及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第39任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等知名人士收藏。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委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