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彩墨香泥筆未荒”科普體驗之旅——2023中國工藝美術科普教育周活動
時間:2023-06-2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5 分享:
為積極響應中國科協關于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系列活動的號召,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手藝·守藝——堅定文化自信、點亮精神炬’2023中國工藝美術科普教育周”系列活動之一,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分別在重慶大足職業教育中心和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舉辦了兩場中國彩塑“從摶土造人到異金賦彩”科普體驗講座。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毅謙在講座中介紹了天津泥人張彩塑的的歷史、技藝特點,以及“泥人張”彩塑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傳承與發展。本次講座旨在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擴大天津地方特色非遺項目的社會影響力。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毅謙示范彩塑技藝
在講座中,陳毅謙大師還進行了現場的“泥人張”彩塑藝術技藝示范。他提到,在傳統的泥彩塑中,選用的材料為特制的膠泥,這種膠泥是經由篩棄雜質后,按比例摻水及少量棉絮并反復揉砸而成。
與會嘉賓近距離學習與體驗彩塑藝術的制作工序與創作方法
陳毅謙大師還特別指出,在彩塑藝術的創作中,塑造人物的表情、動作細節、衣褶與飄帶等的術語統稱為“穿衣”,一般采用塑、捏、貼、壓、削等多種手法來層層塑造出人物的細部。在制作彩塑藝術的這一環節中充滿了技術性與藝術性,也體現出了塑像的姿態、心理、氣質、精神與性格。
講座現場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天津美術學院教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孟媛在講座現場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天津美術學院教師孟媛博士在本次講座中梳理了中國彩塑藝術的產生發展歷史。在本次講座中,孟媛博士以彩塑概念的界定,彩塑藝術的溯源,彩塑藝術中的傳統色彩觀以及彩塑藝術的分類四個部分展開闡述。她談到了“彩”與“塑”的釋義,以及彩塑藝術廣義與狹義的概念界定。
講座現場
孟媛博士在講座中將彩塑藝術分為了墓葬彩塑、宗教彩塑以及民間彩塑三類。她認為,中國彩塑藝術的歷史發展與一個民族的社會形態,風俗習慣、觀念意識、思想審美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講述墓葬彩塑前,孟媛老師先從中國古代傳統生死觀以及喪葬習俗入手,并講解了傳統的陵墓形制與發展歷史。隨后,她闡述了秦始皇兵馬俑、漢兵馬俑及樂舞百戲俑、魏晉南北朝的墓葬陣列俑塑,以及唐三彩俑等極具代表性的墓葬彩塑藝術。這些彩塑藝術以陶俑替代人殉“侍死如生”,用以豐富墓主人亡者的世界。
宗教彩塑又可分為石窟彩塑與寺廟彩塑,石窟彩塑多為佛教彩塑,從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響堂山石窟、大足石窟等都有無數經典的石窟彩塑或敷彩石刻造像,石窟彩塑也見證著佛教藝術的本土化之路。寺廟彩塑也是中國古代彩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臺山佛光寺、大同華嚴寺、太原晉祠、長治崇慶寺、長清靈巖寺、平遙雙林寺、昆明筇竹寺等寺院的彩塑藝術中莊嚴肅穆的宗教藝術逐漸走向世俗化。民間彩塑藝術包括泥人張,惠山泥塑、鳳翔泥塑等,在繼承傳統彩塑藝術的基礎上,正在新時代走向社會化傳承發展之路。
通過這兩場中國彩塑“從摶土造人到異金賦彩”科普體驗講座,希望能夠豐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手藝·守藝——堅定文化自信、點亮精神火炬’2023中國工藝美術科普教育周”系列活動,貫徹中國科協關于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系列活動精神,為普及中國彩塑事業添磚加瓦,使民眾了解與體驗中國彩塑藝術的千年魅力。
嘉賓合影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委會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