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陵神道石刻群,石柱位于神道最前端最為醒目的位置,石柱與闕樓、石刻等建筑、石刻構成一個地上地下一一對應、互為表里的體系,這一體系將陵域分割為天界、現實和地下。而神道石柱,猶如經過了一扇虛幻之門,帶領夢想靈魂由現實進入理想天國。其背后獨特的空間架構深藏著唐代帝陵石刻造型藝術的文化觀,更暗含著唐代人對于空間宇宙的觀念思考。
△ 唐乾陵墓道石刻全景圖
唐乾陵作為最高級別的墓葬,其陵墓配套設施也在數量上達到極致。陵墓可分為三重,內城城墻為護衛陵墓主體,東西南北各開一座門,其中在神道最前端以一對石柱為高點起首,后為一對帶翼石馬,再向北則為石屏鴕鳥,在鴕鳥與翼馬之間的距離跨度遠遠超過其他石刻的陣列長度,鴕鳥之后置五對牽馬人和石馬,十對石人,一對碑刻,兩組60余尊蕃臣石像,再以一對蹲獅收尾,中間放置墓碑題記,形成一種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視覺空間布局。
△ 乾陵神道
在平面空間構圖上,前段2/3的石刻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并排排列,在碑刻和蕃臣像部分向外側擴張空間,蹲獅回歸中軸線對稱布局,墓碑題記位居軸線中心封閉隊列空間,形成空間閉合。在立體空間構圖中,以石柱為制高點,依次降低高度至鴕鳥石刻,再由牽馬人和石馬拔高高度,至碑刻形成第二制高點,再降低高度至蹲獅,又小起高度至墓碑題記處收尾,形成高低錯落的曲線型天際線構圖。整體石刻空間布局在秩序中尋求節奏,在莊嚴肅穆、威嚴崇高的皇權氛圍中營造儀式感與秩序美。
△ 唐乾陵神道石柱
△ 唐豐陵神道石柱手繪臨摹
△ 乾陵蹲獅
八棱柱柱體表面雕刻著大量體現豐富想象力的物象。在目前已知的唐陵石柱八棱面紋樣上,乾陵為蔓草,海石榴紋樣,以及瑞獸類;獻陵為蔓草花紋;橋陵枝蔓和天馬類;泰陵枝蔓類;建陵瑞獸枝蔓紋樣;崇陵伎樂飛天;豐陵石柱面紋樣雕刻保存較好,可清晰辨認迦陵頻伽,獬豸,鳳,花卉,吹笛童子;端陵蔓草紋;貞陵蔓草紋飾。[1]棱面以平鋪滿屏式構圖,用簡潔流暢的刀法,在整體與豐富、飽滿與華麗之間,將逝者引領至更為廣袤的多棱宇宙空間。
△ 鴕鳥
.
在石柱布局中,柱身占整體長度的2/3,柱體以略帶3°左右的角度向上收緊。下粗上細的漸變式柱體造型,像塔一樣的挺拔聳立,增加了直沖云霄的空間延伸感;像山一樣的威嚴莊重,展現了帝王陵的威嚴與肅穆。柱身的八棱柱體,圓中蘊含的飽滿之感,方中帶有的剛硬之力,結合凸起棱線,強化了一個由內向外的擴張過程,賦予了石柱雄渾、強健的力量感。
△ 翁仲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