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絲編是以竹為原料加工成細如發的絲進行編織的一種特殊工藝。本文通過梳理竹子在中華民族生活、文化中的重要影響,追溯竹絲編歷史,概括竹絲編的特殊技藝,記錄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簪花仕女圖
一、竹與中華民族
自古以來,竹子在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中都占據重要位置。中國是世界上竹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國家,分布范圍東到臺灣、南到海南、西到西藏納宗以南、北到黃河流域。數量之多、分布之廣,為人類的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考古工作者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也發現了竹子的實物,并在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有“竹”字符號的陶器,證明了中國人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破片
生活上的實用功能經過長期的醞釀發酵,使竹子逐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中國人稱竹子為“君子”,將自然之竹性與君子之人格互喻:竹之空謂之虛懷,竹之挺謂之正直……自然美和人格美達成了高度的統一,竹子成了“君子”們所喜愛之物,以竹入詩、以竹入畫的文化傳統經久不息、綿延千年。蘇東坡詩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愛竹、用竹已經成了一個民族的習慣。小小的竹子在人們手中,不僅變成了實用的竹籃、竹席、竹扇,還變成了精美的竹絲畫、竹絲首飾盒等工藝品,圍繞著竹文化,流出了一條融自然美與人工美為一體的竹編文化長河。
隱形 三圣圖
二、竹絲編歷史
竹絲編,顧名思義,是把粗壯的竹子制成薄如蟬翼,細如發絲的竹絲進行編織的一種特殊竹編工藝。竹編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的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的200多件竹編器具上,已經有人字紋、梅花眼等竹編紋樣,證明在當時竹編技藝就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且在實用功能之外還具有了一定的審美功能。
隱形 觀音
戰國時期,竹編制品作為生活用品被大量生產,竹編染色工藝也開始出現,在湖南長沙、湖北江陵等地的楚墓中就出土了裝飾性較強、制造精細的的竹扇,說明在戰國時期竹絲編就已經趨向成熟。東晉時期,竹編技藝進一步發展。詩人許詢題詩“良工眇芳林,構思觸物騁。蔑短秋翼蟬,因助望舒景”,以比喻的手法道出了竹篾“薄如蟬翼”的特點。宋代是竹編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期,從宋代開始,竹編逐漸從之前的生活用品階段過渡到工藝品階段,各種精美的竹編花燈、龍燈、小孩玩具等物品產生,竹編的審美性逐漸突顯,為竹編工藝品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明代中后期,竹編編織手法越來越精細,竹制品樣式也更加豐富,竹絲編得到了空前發展,出現了如竹編首飾盒、竹編畫盒、竹編飯盒等制品。還通過跨界創新,與漆器相結合,創造出了種類繁多、造型美觀的竹編工藝品。清代特別是乾隆時期,竹編迎來了發展高峰,裝飾圖案、竹編技法創新層出不窮,制作工序不厭精細。
悅心
三、竹絲編技藝
竹絲編是竹編的一個特殊門類。從大類來看,竹絲編和普通竹編一樣,也分為平面編織、立體編織兩類,平面編織如竹絲畫,立體編織如竹絲扣瓷,都是極精細的竹編工藝。而竹絲編的特殊,則特殊在它的選材和編制手法上。
從選材上看,竹絲編的選材要求比一般竹編高得多。中國竹品種眾多,竹絲編只選擇竹節較長、韌性較高的慈竹。且砍竹的季節必須是在每年的白露后至立春前,因為這段時間的竹子含水量比春季竹少、纖維含量高,且不易生蟲。砍伐好的竹子只挑選竹節在80厘米左右、表面沒有刮傷痕跡的粗壯竹才能運送出山進行加工,且運輸過程中還要用稻草或厚布包裹好竹節,以免送下山的過程中碰傷竹皮。
刮青
獲得上好的竹子只是竹絲編的第一步,接下來的竹絲制作也有著極高的要求。“手要穩、眼要準”是制作竹絲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刮竹青時,刀與竹之間要保持一定的斜度,運刀過程中刀力要均勻平穩,因為竹絲編只需要竹青粉下面薄薄的那一層蔑,用力太輕則刮不掉青,用力大又容易刮破竹蔑的表層,所以這斜度、力度一定要掌握得恰到好處。到了竹蔑分層的步驟,則不用刀,全靠拇指、食指、中指的協作,把蔑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一層一層分出,直至得到薄如蟬翼的竹絲。竹蔑制作好后還要經過藥水侵泡、蒸煮脫脂去蟲,才算真正完成。一般100斤竹子經過刮青、破片、劈蔑等數十道獨特的工藝,僅能制作成重約1兩的竹絲。這整個過程復雜繁瑣、難度極高,每一步都是對竹編匠人經驗技能的考驗。也唯有這樣,最終制成的竹絲編作品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編織
竹絲編的編織是作品成型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不但需要過硬的技藝功底,還需要匠心獨運的藝術創作。雖然同樣采用挑、破、壓、拼等編織手法進行編織,但經驗不同、心思有異的匠人,編織出的作品都大不一樣。能編織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竹絲編工藝品的大師們,不但要憑數十年的經驗累積,還需要高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才能為世人留下真正的藝術精品。
夜闌曦影
總結:
傳承中華文化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傳承發展工程。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之后,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成了時代潮流。精美的竹絲編工藝品蘊含著較高的審美價值,在人們審美意識日益覺醒的今天,大眾對竹絲編作品的需求也將逐漸增加。通過跨界創新等方式,讓傳統的竹絲編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保護與時俱進、創作出不失本色且具有時代特色的竹絲編精品,是當代竹絲編傳承人肩負的時代重任。(來源:《上海工藝美術》雜志2019年第一期 作者:程麗)
原文載于:工藝美術設計服務平臺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