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針融百家 繡隨時代——姚建萍談蘇繡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時間:2023-02-1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890 分享:
蘇繡,起源于蘇州,中國四大名繡之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蘇繡最早發源于蘇州吳縣一帶,如今已經在無錫、常州等地遍衍開來,成為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被譽為“蘇繡皇后”的姚建萍,不但繼承了蘇繡兩千多年來積淀的傳統技藝與手法,更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融針繡”風格,同時提出“繡隨時代”的創作理念,創作了一系列表達時代精神、時代風貌的作品,將蘇繡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期[案邊點滴]欄目,特別約請姚建萍老師談蘇繡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陰澍雨(中國藝術研究院一級美術師、本刊欄目主持):姚老師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您在蘇繡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請問您的蘇繡創作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姚建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我生長在全國刺繡之鄉鎮湖的一個蘇繡世家,七八歲的時候,在母親的影響下,拿起了繡花針,跟隨母親和表姐一起學習刺繡技藝,12歲時我就能獨立完成一條刺繡領帶。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放下這根繡花針,可以說蘇繡貫穿了我的人生。17歲那年,我做了一個大膽卻改變一生的決定——放棄高考,學習蘇繡。我在蘇州工藝美術學校刺繡班學習過,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孫茂娟、夏水金、李娥英老師常來指導各種繡法。而影響我一生的恩師是徐志慧和朱龍泉。徐志慧老師于1954年進入蘇州刺繡研究所,1985年退休,任針法室指導員。徐志慧老師的師傅是朱鳳先生。朱龍泉老師1961年進入蘇州繡品廠,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調入蘇州刺繡研究所,跟隨徐紹青、周愛珍大師從事刺繡設計創作,后調入蘇州繡品總廠任研究設計室主任。80年代至90年代,朱龍泉老師多次參與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室內藝術品整體規劃設計。姚建萍刺繡場景
1990年的秋天,徐志慧老師從蘇州刺繡研究所正式退休后收我為徒。四年多的口傳心授,我心摹手追,掌握了人物肖像中的結構關系,如光影明暗及透視,以及對蠶絲線光澤特性、刺繡絲理方向、取線的粗細、針腳長短的應用,創作了《沉思——周恩來肖像》。該作的底稿取自于意大利攝影師焦爾喬·洛迪的攝影照片,我將其轉換成蘇繡的針線藝術,在繡制眉宇間、眼角、嘴角等具體細節處,尤其在臉部很小的肌肉塊面中,我使用針線之間細微的變化起伏和節奏韻律,進行肌肉塊面轉化,包括側臉處,非常注重邊緣線的虛實變化關系,整個面部在細節的處理和整體的把控上追求形神兼備。1996年,歷時8個月之久,我完成了人生第一幅偉人肖像雙面繡作品《沉思——周恩來肖像》。在1996年9月鎮湖舉辦的首屆蘇繡精品展上,作品《沉思——周恩來肖像》榮獲一等獎,引起業界贊賞。1998年,《沉思——周恩來肖像》《吹簫引鳳》參加中國(國際)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獲兩枚金獎。1999年,我被全國婦聯授予“雙學雙比”女標兵,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朱镕基、溫家寶的接見,從此我的蘇繡創作開始從蘇州走向全國。
姚建萍 沉思——周恩來肖像 蘇繡 30×40厘米 1996
1999年,我開始籌備鎮湖刺繡研究所,希望引進及培養蘇繡原創人才。正在這個變革的困難時期得到了朱龍泉等老師的支持和加入,讓研究所成為一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繡畫兼備的創作團隊,這也是被外界稱為國禮團隊的前身。我們連續四度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創造了新的紀錄。我們探索原創設計的蘇繡作品,實現了傳統蘇繡從內容、題材到形式上的創新性突破,如朱龍泉老師設計的大型蘇繡原創作品《和諧——百年奧運中華圓夢》被北京奧運博物館收藏。開啟了當代蘇繡現實題材的創作,逐步探索形成“針融百家、繡隨時代”的風格,用蘇繡作為載體服務大國外交、連接世界友誼、反映美好生活、講述中國故事。
如今,我依舊忙碌在創作一線,不知不覺已四十余年,可以說蘇繡貫穿了我的人生,成為我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徐飛(南京財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生導師):您的“融針繡”開創了蘇繡藝術的新境界。如何理解“融針繡”?請您結合作品談談具體方法。姚建萍: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其作品的靈魂是植根于傳統的創新。新時代蘇繡的發展適逢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戰略,我正是在這種中國精神感召下,探索形成了獨特的“融針繡”,這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文化理想、創新理念的體現。“融針繡”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時代性。這種繡法將“畫面思想內容和藝術表達”相融合,將“寫意和寫實”相融合,將“江南之美的含蓄婉約和創新文化中的激情奔放”相融合。我在“繡意與繡真”“情調、意境、氣勢”“針融百家、藝開新境”等方面上下功夫,努力為中國刺繡的藝術創作做探路者。
姚建萍 吹簫引鳳 蘇繡 40×30厘米 1998
1915年蘇繡大師沈壽(1874—1921)以仿真繡法所繡《耶穌像》,獲得“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大獎。從此,“仿真繡”使蘇繡走向世界。2015年,相距一百年。一件神形畢肖、藝術精湛的蘇繡《歲月如歌》承載著我的藝術夢,譽滿英倫。這件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為題材的蘇繡珍品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的國禮。這是新時代蘇繡嶄然于世界的重要標志。在此之前我已有多件作品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并深得贊賞。我很榮幸在新時代能夠連續承擔國禮創作任務。
回眸蘇繡在近現代走過的路。沈壽先生的仿真繡在強調“排比成線、密接其針”傳統的平針繡基礎上,注重絲理變化,融入西洋光影法。這相對于平針法是個轉折性的突破。楊守玉先生在藝術教育家、美術家呂鳳子(1886—1959)創辦的正則藝術學校的氛圍里受西洋繪畫影響,其繡法形成凹凸隱現的肌理,閃耀著絲線多彩的色質,被稱為“正則繡”,也稱“亂針繡”。爾后,蘇繡經任嘒閑(1916—2003)、李娥瑛(1926—2018)、顧文霞(1931—)等大師名家的不斷探索,在新中國工藝美術的土壤上綻放新彩。
姚建萍 蒙娜麗莎 蘇繡 78×55厘米 2001
陰澍雨:您在傳統基礎上融入新法,還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作品?
姚建萍:我在蘇繡傳統題材表現上融入新法,例如代表作“荷露嬌欲語”系列作品,該系列作品是我和著名書畫家鐘文剛老師一起用幾年的時間醞釀、構思,把荷花高潔的品質和江南情調及蘇繡的特質進行系統的思考。構思時作品主體選用一花一葉進行集中描繪,正是呼應了佛學經典語論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構思《玉蘭白鷺》《錦霞仙姿》時,我把玉蘭花中有綻放的、含苞待放的和新枝有機組合,兩只白鷺相互呼應映襯。在針法表現上富有新意,將傳統繡和現代繡有機融合,巧妙發揮絲線光澤性、色彩漸變性及針法的靈活性。這種特殊藝術效果所表現出的立體感、層次感,以及白鷺、花瓣和葉子在光合作用下的透明感,使整幅作品生機盎然。另外,現代建筑的空間拓展,客觀上也為刺繡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繡法要適應新的審美。刺繡要融入現代生活,走向大眾,最重要的是公共共享空間。我不斷思考,為蘇繡的現代性轉型找到了新的突破點。大型原創蘇繡作品《江山如此多嬌》是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專門原創設計,朱龍泉老師幾易其稿。首先要解決畫面的大構成,采用最具民族代表性元素的長城、長江,以及祖國的名山勝景等作為主要元素。其次在近景、中景的山石構造、肌理、質感和山脈的連綿走勢等表現中,須氣脈貫通,虛實共生。在色彩的冷暖對比與相互映襯下,形成明朗、清澄的玉宇氣象。我以平針夾亂針鋪陳大面積的遠景;中景以仿真繡結合亂針繡梳理山脈走向,融絲理于石理、樹理、云理;近景以亂針繡表現出山石的厚重與堅實。層層遞進,在諸繡法的交錯運用中表現出墨彩交融、酣暢淋漓、云蒸霞蔚的壯闊景象,又不失江南小景的精致婉約,設計繡制出具有宏大壯美和江南精致相融合的作品獻禮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
姚建萍 錦霞仙姿 蘇繡 75×100厘米 2015
2013年至2015年,我領銜創作了蘇繡“絲綢之路”系列作品,為了真實再現絲綢之路,我和主創團隊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絲綢之路展覽。特邀我館藝術顧問、油畫家、書法家劉華龍繪制,將構思的兩個畫面一一呈現。畫面一,以大唐盛世為歷史背景,總體色調為綠色和赭色,畫面中心以中亞商貿人群為核心。他們遠道而來,通過絲綢之路在長安采購絲綢、鐵器等物件,裝載在駝隊上,正要啟程回家,故名《絲綢之路——滿載而歸》。畫面二,以大漢盛世為歷史背景,總體色調是赭紅色,核心人物是張騫,他神色凝重地帶著人馬,剛剛走出長安城,背后的建章宮若隱若現。這一去,雖為謀和平發展,但可能路途兇險,故名《絲綢之路——西出長安》。作品以蒼渾而深厚的橙黃、醬紅色調似見歷史的淵深與悠遠。張騫的繡像不僅是表現的重點,而且還要解決人與馬、人與人之間的眾多關系的協調。人物整體結構及面部的骨骼肌肉乃至瞬間的表情都要作深入刻畫,對于只能通過絲線的色階和繡針的穿引表現的蘇繡來說,是一件要花功夫努力探討的工作。我充分發揮了“針融百家”的優勢特點,著力在整體與細節的協調性上,通過繡張騫等人物來塑造出我們的民族精神。從該作的穿引進展中,可以看到每一絲、每一針所凝聚的心智勞動和不懈追求。
姚建萍領銜 絲綢之路——滿載而歸 蘇繡 200×300厘米 2013-2015
陰澍雨:請談談您的蘇繡作品《初心盛放》的創作過程。
姚建萍:我們通過“融針繡”風格的“繡隨時代”理念獻禮建黨100周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百年征程,開時代新篇。早在2019年我們創作團隊就構思要創作一幅反映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主題作品。近年來,我們去過井岡山、中共一大會址等革命圣地,學黨史,走紅路,深受教育,通過繡黨史,繡黨的輝煌奮斗歷程與成就,體會黨的初心和使命。此次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給予了我們這個機會。蘇繡《初心盛放》創作過程一年半左右。我率領上百人從設計繡稿到針法研究,再到具體刺繡語言的表現和繡制呈現,力求把江南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融為一體。我們創作設計團隊打開思路找到了路徑,確定了以中共一大會址和上海陸家嘴建筑以及上海市花玉蘭花為主要元素。這為蘇繡《初心盛放》的誕生開好了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作品主色調為金色,預示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照耀大地,帶領國家和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繡稿設計由我們藝術館設計總監李文博擔任。通過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陳項目總設計師胡曉云等專家多次溝通,最終確定以蘇繡“融針繡”理念與風格進行繡制。
姚建萍 初心盛放 蘇繡 230×369厘米 2021
設計繡稿確立后,第二步刺繡實施是重中之重。由于本作品是原創巨幅作品,我不僅需要親自參與設計和刺繡創作,更要統一協調、指導和帶領百人創作團隊共同完成創作,繡制時間只有半年。作品除了有江南文化的婉約,同時還融合了紅色文化的激情以及海派文化的包容。因此在畫面呈現效果上,有的是含蓄的、朦朧的;有的是體現紅色文化的厚重歷史和表現上的力量感,還要彰顯海派文化的博大。
《初心盛放》相較于以往作品,還取得了針法技巧上的重大突破。不滿足于以往平面的刺繡表達,這次的創作更立體,層次更豐富,因此在花朵的繡法上綜合運用了絲縷、韻光、行針、粗細、平針、亂針、打籽等豐富多樣的針法。繡法多樣性的同時,選用難度更大、更富挑戰性的立體刺繡——也就是在刺繡的三維空間展現上做了更多的嘗試。具體到技法方面,更是融入了墊繡的技法,在粵繡墊繡的基礎上,與刺繡本體玉蘭的形象質感做了更為貼切的融合,加入了懸空立體繡,創造了可單獨翻瓣的花瓣,這充分體現了當代蘇繡藝術的包容性,以及姚派藝術融針繡風格的特色。整體作品以金色為主色調,同時兼具玉蘭花的潔白,及其他建筑群的厚重色調,作品中改變了以往一貫用的套色(也叫固有色),每一朵花都可能需要用到至少五套顏色,通過不同顏色針線的層層疊加,在還原自然效果的基礎上,增強藝術效果,體現出融針繡風格在色彩方面的匠心獨運。總之,作品從思想文化以及針法融合上,打破常規,突出立體效果,用兼容并蓄的理念,把各種優秀針法融合到一起。在色彩上,更是創新突破固有色體系,顏色千變萬化,藝術效果呈現也是豐富多彩。我們在拓展傳統刺繡新的審美路徑,并以“平針繡”“仿真繡”“亂針繡”絲理、畫理的互用,在無數次的探索與實踐中形成了姚派的“融針繡”。
姚建萍 荷露嬌欲語 蘇繡 70×100厘米 2012
徐飛: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您在蘇繡技藝傳承與創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姚建萍:作為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養非遺蘇繡傳承人和推動行業創新發展,是我的責任與使命。師徒傳承方面,我培養了近一百位傳承人、設計師和品牌運營管理團隊,有一批已陸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公司。院校傳承方面,我作為兼職教授,在南京大學、蘇州大學、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以開班、講座、培訓等多種形式開展蘇繡的傳承和傳播工作。品牌傳承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姚繡品牌的傳承,我把兩個女兒姚蘭、姚卓引入傳承蘇繡中來,同時,又吸引了一批熱愛蘇繡,做設計、做傳播、做手藝的年輕人。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品牌跨界合作成為趨勢,涉及影視、游戲等相關互聯網合作,讓蘇繡受眾群體年輕化、社會化,走進更多年輕人的心里。
姚建萍 玉蘭白鷺 蘇繡 114×100厘米 2020
2014年2月16日,“首屆姚建萍中國刺繡高研班”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正式開班,共18名學員,雙導師制(姚建萍、朱龍泉),“一制雙性、嚴謹靈活”,期間,我為全體學員做了題為《繡出時代新光彩——論中國刺繡的傳承和創新》的導師公共課,努力培養“能繡懂畫”“能畫懂繡”的中國刺繡新一代復合型人才。同年,3月18日,“清華美院姚建萍中國刺繡高研班教學實踐基地”在蘇州鎮湖揭牌。10月20日,首屆高研班學員攜帶畢業作品赴浙江東陽參加“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并獲“2014年中國原創集體特別榮譽獎”。高研班的開設,為探索中國刺繡產學研的發展平臺、培養新一代刺繡人才、推動就業、推動產業升級、促進中國刺繡產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努力。
帶領從業者走向創新創作之路,成為我的社會責任。2020年,我與中央美術學院邱志杰教授共同策劃了首屆“中國蘇州工藝雙年展”,并于2021年4月19日在中國刺繡藝術館舉行了藝術家結對儀式,6位藝術家代表與6位工藝美術大師代表結對攜手全新的藝術創作。當代藝術家代表邱志杰、呂越、史金淞、宋振、李洋、喻紅分別與姚建萍、鄒英姿、盧福英、梁雪芳、朱壽珍、沈德龍結對,并互贈書籍。同年,9月23日,“第十三屆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節”在鎮湖開幕,“首屆蘇州工藝雙年展”作為刺繡藝術節的開場展覽同時開幕。展出近三百件藝術作品,來自11個國家的藝術家參展。同時,成功的碰撞出了一批跨界融合的作品,如我和邱志杰老師合作的一組作品《五雙眼睛》亮相展覽。這是一場當代工藝美術在變革中探索新的形式的展覽。
姚建萍領銜 古韻今風 蘇繡 200×500厘米 2014
推動蘇繡整體走進藝術殿堂,走進高校。2017年我組織完成了北京恭王府“錦繡中華——水墨姑蘇”系列活動,多維度地向人們展示了民族藝術之美。2019年7月,我組織特邀了全國各繡種的名家大師代表,共同走進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錦繡中華——江蘇刺繡藝術精品展”,為祖國獻禮,向人民匯報。2021年1月,策劃南京大學聯合蘇州高新區管委會打造的年度大展——“錦繡中華蘇繡藝術展暨蘇繡走進南大”活動,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弘揚民族文化藝術,推動江蘇文藝高質量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和推廣作用。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始終期待能夠以身作則帶領和推動整個行業共同進步,攜手各界共同促進中國優秀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姚建萍領銜 絲綢之路——西出長安 蘇繡 200×300厘米 2013-2015
徐飛:您對蘇繡未來整體發展有哪些期待?目前蘇繡小鎮發展情況如何?
姚建萍:當前,蘇州正在努力全面打響“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蘇繡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和載體。蘇繡已傳承千年,歷來是代表蘇州城市文化的一張名片,蘇繡未來一定要與時俱進,用創新的思維,現代的設計,重視人才的培養,融入蘇州城市發展格局中去,助力江南文化品牌,為江蘇文化高質量發展做出該有的擔當。目前蘇繡小鎮的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面貌,在政府的重視下,各項配套設施在逐步健全完善中,著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以蘇繡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載體,建設一個集非遺手作、文化體驗、美食度假、親子娛樂于一體的鄉村度假目的地。(本文由筆談整理,經姚建萍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