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冬宮舉辦了“珍寶:來自冬宮的杰作展”,策展人用Reminiscences的方法論,從館藏數百萬件的藏品中選擇出跨越博物館的帝國時代、蘇維埃時代和后蘇維埃時代的2000件繪畫、雕塑等藏品,通過作品和細節的并列呈現,對比不同風格的藝術家,讓不同時代的展品間彼此產生關聯。
作為藝術品典藏的最高殿堂,俄羅斯冬宮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法國盧浮宮并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他們審視藏品的方法論,對于文化業界的同行如何把今天的作品轉變為明天博物館的藏品應該大有裨益。筆者作為緙絲研究從業者,也從自己最為熟知的緙絲入手,用此方法論來回顧、分析法國緙絲的收藏變化,從而達到對于中國緙絲藝術創新傳承的方向性預見。
Reminiscences 在英文中有懷舊和回顧的意思,放在歷史文化的大框架中Reminiscences Art可能理解為藝術回顧更為妥當,即在藝術史的范疇下,用來比較性的表述經典藝術和裝飾藝術。藝術回顧可以從哲學內涵和材質形式兩個方面去理解藝術作品。藝術回顧也便于把現當代的作品跟古代作品通過主題(類別、偶像等)、形式(比列、構圖、裝飾)或技術(手工的、工業制造產品)進行對比。
藝術回顧通過不同屬類、不同時代、不同潮流風格或者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通過有關聯的記憶,獲得一定的認知。這種關聯和認知,從博物館選擇藏品的角度來講,可以具體分為表現力和心理特征、社會地位和年齡、崇拜和美、自然和想象、傳統和創新、個體和特征、宗教和象征主義、時間和精神、主題和表現形式、宗教和世俗主義、政治和餐桌藝術、美感和儀式、章紋和方法論、儀式和象征、精品和大路貨、技術和靈感等諸多方面。
舉例而言,2018年臺北故宮曾舉辦過“偽好物:16-18世紀蘇州片的影響”展覽,其實就是遵循了“精品和大路貨”認知對比;2021年上博的” 絲理丹青:明清緙繡書畫特展”的認知對比是“技術和靈感”,緙絲和刺繡可以認為是技術表現,書畫為原創靈感。本文主要從歷史的框架中,藝術史的范圍下,集中探討“傳統和創新”的回顧認知。
Reminiscences(回顧)作為一個深思熟慮地創造性的方法論,也可以在borrowing(借鑒)發現其影子。借鑒一般是指新的藝術作品中用現有材料,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這種表達往下看,可以跟被借鑒對象一模一樣,那就成為簡單的抄襲。往上看,可以用Crossborrowing (交叉借鑒)來定義,也是一種創新。比如一件雕塑的靈感來源于一張畫面,一張畫面的靈感來自于文學作品。
不同于借鑒,回顧是需要做出一定的對比的,而且這種對比在大的歷史框架中循序某種認知規律。理論上可理解為,不斷關注從現代到古代的藝術發展潮流和規律,通過找到規律來理解作品本身的原創性。
具體而言,張大千的“敦煌臨摹系列”可以理解為交叉借鑒,作品主題雖然一致,但是原作為漢唐北魏時期壁畫,繪畫風格跟張大千敦煌臨摹系列的絹畫迥異。而吳冠中先生的抽象風景系列,是用西洋油畫的表現手法來演繹東方的傳統主題。吻合藝術回顧認知中的“主題和表現形式”。其作品從構圖、色彩和表現手法是實打實的原創,所以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同理, 張大千的潑墨山水也成為他的經典作品,相比“敦煌臨摹系列”,后者在中國繪畫史上更有發言權。
枯燥的理論,對于剛接觸藝術史的人而言實在是難以理解。德國藝術史學家Erwin Panofsky 率先把圖像學的方式應用到藝術回顧分析中去。把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相同主題的作品并列在一起,看從中是否可以找到相關的脈絡即關聯性。
這套方法簡單易學,為后來北美、歐洲和俄國的研究者奠定了藝術回顧分析的理論基礎。我們可通過下面同一主題“裸女”, 不同時代,不同藝術家的畫作,來演繹何為回顧認知中的“傳統和創新”。
圖一 達芬奇“Donna Nuda” 16 世紀
圖二 馬蒂斯“female Nude”20 世紀
圖一為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藝術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 “Donna Nuda”。畫面中女性眼睛充滿了溫暖,裸露肌膚處灰白色的調子,光線和陰影在暗色調窗簾上的完美表現,筆觸細膩而柔和,呈現了女性的嫵媚之美。
圖二是20世紀,400年后的色彩大師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A female NUDE”。圖像學選擇了不同畫作,類似構圖區域的方式進行比較。馬蒂斯的實驗主義通過線條的強調和顏色的堆砌來捕捉模特兒的神韻,完全不同于16世紀的肖像學派。盡管肖像畫的體系和技巧還是通過這兩張畫找到脈絡的,但是傳統和創新的表現手法還是一目了然的。
法國緙絲最早的記錄來自于中世紀,中世紀的時間年表一般是指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大量收藏緙絲的家族為法國的瓦洛瓦家族,也是法王的姓。14世紀的法國安茹公爵(1339—1384),是法王的弟弟,也稱第一代勃艮第公爵,曾從法國巴黎和阿拉斯地區設立的工作坊大量定制緙絲壁掛。在1932年出版的中國緙絲的經典書籍《纂組英華》中也提到了法國緙絲的加工起源在阿拉斯。在此之前,法國的緙絲來源于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成立于1843年,擁有超過2萬件的藏品法國中世紀博物館,位于巴黎市中心拉丁區,專門用來記錄這段歷史。博物館最早的藏品來自于收藏家ALexandre Du Sommerard (1779-1842) 。他把藏品放在巨大的浴室中,今天保存有藏品的浴室依然在參觀線上。他的收藏的種類主要來自歐洲,也不乏來自古老東方的金屬,玻璃,絲織品, 象牙雕刻等。藏品主題多為宗教類別。其中最有名的展品,即為獨室展覽的大型緙絲壁畫《美女與獨角獸》(Lady and UNICORN),被視為鎮館之寶,原為修道院之物。
這幅緙絲目測尺幅巨大,環繞整個房間一圈約有十幾米。暗紅的色調上有六幅緙絲組成一個系列,這也是法國中世紀緙絲的特征-系列化。畫面上除獨角獸外,還出現了其他許多動物,如獅子,兔子, 鳥和猴子。一個優雅的女士貫穿整個系列,通過名為“味覺”“視覺”“觸覺”“聽覺”“嗅覺”“欲望”的幾個畫面,來表現動物的享樂和個人意志的沖突,最后一張為人類放下欲望跟動物(大自然)友好相處。獨角獸象征美好的事物,如愛情、善良等,頗有些中國的寓言故事的味道。
圖三 《美女和獨角獸》全圖
圖四 《美女和獨角獸》局部
整幅緙絲作品,構圖飽滿嚴謹,筆觸細膩,人物豐滿,細節到位。人物風景前后層次分明,主次得當,帶有明顯的法蘭德斯樣板畫的風格和布魯塞爾緙絲工坊的精工細作,色調優雅統一,同時又不乏浪漫主義氣息。保存完好的中世紀作品,還有來自于安茹公爵收藏的《啟示錄》緙絲系列。這些作品和風格都對20世紀法國的新緙絲運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法國的楓丹白露皇宮是最早將緙絲用于宮廷陳設的,緙絲展現了皇室的品位,也巧妙地顯示了皇權至上的理念。當時的凱瑟琳皇后多次提到緙絲“如畫般的感覺,優雅動人”。楓丹白露行宮也因此在1540年以后,充分使用緙絲來裝點宮殿。緙絲中金銀線的大量使用,讓作品呈現出立體感。作品大幅度尺寸,也符合宮廷氣質,讓作品與空間融為一體,產生了大膽的視覺效果。亨利二世隨后在巴黎圣丹尼斯街設立了緙絲工坊。
今天,當我們漫步在楓丹白露皇宮,在金碧輝煌的接待廳、餐廳和臥室中都能發現緙絲的存在。緙絲的題材也根據所在的位置有所變化,如圖五皇后小接待室中的題材為希臘神話,美好浪漫;圖六為法國皇帝會議室中的題材,比較嚴肅,為戰爭場面。畫緙絲樣板畫的宮廷畫家,要同時考慮到空間尺寸、題材,當然還有跟整個空間色調的配合,才能營造出用緙絲打造的獨一無二的皇家氛圍。
圖五 接待廳中的神話主題緙絲
圖六 會議廳中戰爭主題緙絲
正在楓丹白露皇宮中舉辦的“禮儀”展覽,可以讓我們對于16世紀的宮廷緙絲有進一步的了解。展覽力圖表現法王進入巴黎城內的入城儀式,后來發展成為一個外交活動。展覽中央懸掛著三張巨大的緙絲,其中這二張來自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借展的緙絲,《楓丹白露》《河上派對》,另一張來自盧浮宮借展的《阿耳特彌斯女王的故事》。緙絲展示基本占據整個展覽空間的70%,其他為一些圖片和小量的生活用品,如杯碟之類。由此可見緙絲在歐洲宮廷藝術中的重要性。
圖七中為《楓丹白露》局部,在這張緙絲作品中,出現了亨利二世和凱瑟琳皇后的圖像。畫面中的皇室夫婦,服飾華麗,多處使用金銀線。 從工藝上細看,某些部分還用了刺繡來強調服飾的肌理。圖八為《安道爾河上的航海派對》,畫面以鯨魚和烏龜為中心構圖,人物分布在四周。畫面的風格出現了寫實和抽象結合, 構圖更具有縱深感,畫面的周圍環繞大面積的裝飾紋樣。 此類表現瓦洛瓦家族對于航海和海上娛樂的狂熱場面被宮廷畫師勾畫出來后,送至工坊進行加工。有意思的是,工匠可以根據作品使用金銀線的比例,來增加畫面的細節感。這兩張作品的畫師為Antoine Caron,跟畫稿相比,最后緙絲作品的尺寸要遠遠大于原作。
圖七 緙絲《楓丹白露》局部 3.4 x 4 米(1581-1584)
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收藏
圖八 《安道爾河上的航海派對》 3.98 x 3.96米 (1575-1580)
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收藏
法國的新緙絲運動起源于上世紀二十年代,20世紀初的巴黎,是世界的藝術中心,各種思潮非常活躍,產生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如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這些流派給法國緙絲進行主題性的調整以啟發,使畫面變得更為輕松和更具觀賞性。
作為法國當代緙絲的靈魂人物,讓·呂爾薩(Jean Lurcat,1892-1966),是位來自法國孚日山脈的藝術家,他出生于歷史悠久的法國意大利區,注定其作品會跟中世紀藝術有所聯系。作為一位裝飾畫藝術家,他的作品直接超越了表現主義,后立體主義,新人文主義,抽象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但排在同為裝飾藝術家迪弗雷納(Charles Dufresne),(歌爾士)Gustav Giles和杜飛(Raoul Duffy)等之后。直到1938年他出版了書籍《緙絲和壁畫藝術》,他才被關注,獲得了最知名的國有高比林工坊的訂單,同時也成為國外元首來法國訪問的接待者。后期呂爾薩參與很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國家項目,如法國駐俄羅斯官邸和愛麗舍宮的裝飾項目。1945年后,他參與到奧比松非國有緙絲工坊的復興項目中,在靠近奧比松的佛倫亭城辦起來了緙絲的學徒學校。這些有助于他成為法國當代緙絲的靈魂人物,占領歷史舞臺長達近半個世紀。
圖九 《在海邊洗澡》 1.15 x 1.46米 1932 年 帆布油畫 呂爾薩
呂爾薩的緙絲作品,構圖大膽,表現當代,跟中世紀的藝術有直接的關聯,尤其是半人半獸的主題表達。在表現手法上,用更為簡約和流暢的線條勾勒,緙絲技藝中的“鋸齒”作為一種強調的手段,來表現物體的松弛感。在色彩上,主張減少顏色范圍,使用天然染料,如中世紀使用的染料。在主題上回顧《啟示錄》和《女士和獨角獸》的元素,把動物的形象放大顛倒,成為現代紋章的象征。作品最終呈現出詩性和浪漫的哲學內涵,成為法國的緙絲藝術的經典作品。
漫步在法國老城馬賽的街頭,在港口最古老的五星酒店大堂中赫然看到呂爾薩的當代緙絲作品《自然和人》。據大堂經理介紹,這幅作品是在20年前,他的大老板連夜從一位破產的朋友手中買下的。二十年來,給酒店帶來了良好的聲譽和源源不斷的客源。畢竟呂爾薩的作品現在都在各大博物館和美術館,很少有在私人機構的。最后這位自信的法國人總結:“我們熱愛藝術,但是這件作品現在至少值200萬歐元以上,的確是讓財富增值的好辦法。”
圖十 《人與自然》在酒店空間中
圖十一 被強調的“鋸齒”部分
成就呂爾薩不凡藝術成就的法國國有高比林緙絲工坊,由于出產其高品質的緙絲而成為歐洲緙絲藝術的代名詞。高比林是15世紀在法國巴黎從事染色的家族,由于發現了一種猩紅染料得以致富。讓·高比林(Jehan Gobelin,1410—1476)在比夫爾河畔開設了染織工坊,在17世紀提供法王路易十四(1638—1715)精致優美的高質量羊毛織物和壁掛而成為宮廷的御用供應商。今天在高比林的廣場上,還有他的雕塑。
1662年路易十四正式授予“皇家葛布林工坊”(Manufacture Royale des Meubles de la Couronne)的稱號,并任命宮廷畫師夏爾·勒布倫(Charles le Brun,1619—1690)為總管,正式接管工坊。同時成立皇家遺產機構,進行緙絲的收藏整理。隨著第二帝國的墜落,1870年, 皇家遺產變成了國家遺產。1901年國家遺產中的大部分被轉移到盧浮宮下面的裝飾藝術部門。
今天的高比林工坊始終占據著17世紀以來的建筑,1935年只在局部區域進行了改造。在20世紀初,國家遺產管理機構也一并搬入由設計師Auguste Perret 設計的高比林廣場,至此,它始終有效地履行國家機構的不同職責,包括收藏保護,工作室傳承, 展覽和庫藏等。除高比林外,它的其他兩項法國非遺保護單位是博緯(Beauvais) 緙絲工坊和Savonnerie地毯工坊。高比林工坊和博緯的區別在于,前者是高經機,為皇家御用;后者為低經機,可以為私人定制。
1964年在當時法國文化部長Andre Malraux的大力支持下,國家遺產成立設計部門,創立法國設計原創素材庫。1976年蕾絲工作坊Alencon加入國家遺產。1982年國家遺產直接隸屬于文化部管轄。經過四個多世紀的沉淀,國家遺產始終保有自己的使命:保護、傳承和創新。并秉承跟上最新的時尚、品位和審美的運營理念。
在參觀高比林工坊的過程中,策展人Helen女士很自豪地說:“我們近四百年來持續為法國國家工作,為總統府工作,是法國文化最好的窗口。我們的財政預算從來沒有被減少過。”
20世紀呂爾薩的當代緙絲與中世紀緙絲之間有一定的關聯, 我們采用圖像學的方式,可以一觀其中的脈絡傳承和緙絲創新。這兩張相距600年的緙絲,色調雷同,主題元素也雷同。并列圖片采用的是同一角度的視線,比較容易看出區別。首先:在兔子和狗的關系上,前者是配角,后者成為主角。后者放大了個體體量,形成對視的感覺,并增加了表情,有人文主義的精神存在。其次,在表現手法上,前者采用一貫的宮廷油畫技法,細膩有層次感;后者筆觸夸張,尤其用緙絲技法“鋸齒”突出了動物毛皮的爆炸感,更能體現紡織品藝術畫的蓬松感。最后,在構圖上,后者強調了中間一對動物的主要性,把周圍的圖案與環境抽象化,為畫面營造了幽默輕松的人文感覺,一改中世紀緙絲的刻板和程式化。
圖十二 中世紀緙絲局部
圖十三 呂爾薩緙絲局部
來源于埃及的緙絲技藝,沿著絲綢之路來到西域,即今天的吐魯番地區。在北宋完成了從手工技藝(織帳篷)到書畫藝術的華麗轉變。宋徽宗朝名匠輩出,把宋式花鳥的格物精神,一絲不茍地體現在緙織花鳥中,緙絲花鳥也因此成功進入了宋代宮廷收藏的體系。《宣和畫譜》中專門記載了緙絲畫的分類,“法書”“釋道”“花鳥”“花卉”“翎毛”“人物”和“山水”七類。高明的緙絲匠人也進入藝術家行列,獲得了同書畫家一樣的權利,在作品上留名。今天典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的作品,“朱克柔”“沈子藩”都是來自宋代的緙絲藝術家。1930年出版的《清內府藏緙絲書畫目錄》上,皇室收藏的宋代緙絲遠遠超過其他朝代的緙絲。可見宋代的宮廷緙絲是中國緙絲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在時間范圍上可以與法國的中世紀緙絲對標。
圖十四《緙絲蓮塘乳鴨圖》復刻局部 南宋朱克柔 上海博物館藏
圖十五 宋徽宗《花卉》 南宋 遼寧省博物館藏
康雍乾盛世(1681-1796)長達數百年,經濟的富裕刺激了文化藝術的發展。緙絲也因此迎來了它的第二次復興。清宮中紋飾的繁復,重大事件需要不可篡改地記錄,宮殿裝飾的需要等等,緙絲作為最為精細的紡織藝術,能夠有效表現書法,紋樣,人物等的優勢,成為帝皇樂于投資的屬類。此點跟法國皇家緙絲的發展基本如出一轍,回顧歷史也是驚人的相似。受歐洲宮廷藝術的影響和經緯倒置技術的引進,緙絲一改前朝小巧玲瓏的外表,成為高大上的代表。
乾隆年間的緙絲長手卷《欽定蘭亭圖帖》,共計17.7米長,其中三分之一畫面是根據前朝留下的碑拓,由宮廷人物畫家賈全繪制的《曲水流觴圖》。三分之二的畫面是把前朝描述蘭亭的書法整合為一體,用緙絲的技法集以一處。全卷1900個字,字體多變,或拙樸,或飄逸,為中國書法之大成者。此件作品投資巨大,裝裱精美,緙工精良,集清代中葉最優秀的學者和畫家為之寫序和畫樣板稿,可以成為中國十六世紀宮廷的緙絲代表作品。
圖十六 緙絲《欽定蘭亭圖帖》畫面部分 乾隆朝 私人藏家
圖十七 緙絲《欽定蘭亭圖帖》畫面部分 乾隆朝 私人藏家
進入21世紀的緙絲藝術,既有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西江月》的緙絲書法,也有不斷重復、仿制中國古代書畫的新作品。直到2007年,十位中國最知名的當代藝術家愿意跟緙絲藝術結合,才打開了緙絲藝術主題性和時代性的突破。他們的作品有抽象,有記實,有德國表現主義的影子,也有如詩如歌的中國書法的存在。在緙絲的技藝上,突破了宮廷緙絲過于平整細膩的表現,轉而來表達油畫的粗獷和寫意。在表現手法方面,圖片宮廷緙絲精美裝裱的外在,轉而故意保留線頭,呈現出一畫兩面的效果。
圖十八周春芽緙絲《桃花淺深處》局部反面 2013-2017 年
私人藏家
圖十九 丁乙緙絲《十示》正面局部 2005-2007 年 私人藏家
我們可以用同樣的主題,類似的畫面,把相距千年的作品并列在一起比較。圖20來自于上海博物館的清代緙絲花卉,圖二十一為來自藝術家劉野畫稿的緙絲瓶花。從哲學內涵來看,兩張畫面都呈現了寧靜清新的東方韻味。前者畫面比較繁復,插花用的彝器花瓶和放置花瓶的根雕陳設,也一絲不茍地表現出來。后者簡潔太多,用抽象的線條直接表達。在色彩的運用上面,兩張作品也驚人地相似。從技法來看,前者更趨近于工筆繪畫;后者用緙絲技法,簡潔流暢的線條將紡織藝術品的特征表達無疑。更為有趣的是,盡管前者著墨眾多,后者簡潔流暢,從藝術表現力而言,后者趨于動感,尤其表現在背景方面。
圖二十 清代緙絲瓶花 上海博物館藏
圖二十一 當代緙絲《瓶花》 樣板畫來源劉野
無論是跟現代家居的結合,還是美術館脈絡的延續,中國的緙絲藝術的未來在哪里?縱觀法國的緙絲發展歷程,從皇室走來,經過當代藝術的洗禮,一支走向了博物館,也出現了經得起時間和市場考驗的大師;另外一支結合藝術和設計,走向了生活,跟家具、窗簾、地毯結合,成為生活藝術。
今天的我們,如果只是滿足于從歷史上的借鑒,而不是去回顧歷史,從歷史上汲取營養,形成自己時代的特色和藝術表達形式,那么明天的博物館內就會出現空缺。從這點而言,我們每一位都是中國藝術史的書寫者。(文中提到的歐洲緙絲中文統稱緙毛)
作者介紹:
林玲,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絲綢博物館高級顧問,御鳳絲綢藝術工作室創始人,藝術策展人,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織繡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絲綢文人畫:從宋代到當代的緙絲藝術》一書作者。2020 年11月出版《中國絲綢文人畫:從宋代到當代的緙絲藝術》一書。同年中文書手稿被收錄進上海圖書館名人手跡館。2022 年9月在法國巴黎出版《中國緙絲藝術:從宋代到當代》法文版。
原文載于:蘇州工藝美術研究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