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中直線表現形式的獨特性主要源于陶瓷特殊的材料語言。不同于其他線形的表達,用直線制作的立體造型往往能產生堅硬、有力的感受[1]。人的感知受到知覺經驗的影響,因此,使用堅硬的陶瓷材料呈現的線、面、體相比使用低硬度材料如泡沫、布料等呈現的,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量感[2]。這也就意味著,在同種表現形式下,陶瓷材料創作的直線往往給人的感覺更加堅硬、冰冷、鋒利、易碎。而在創作實踐過程中,鑒于陶瓷材料高溫燒成時易產生變形、開裂的特性,要想展現完美的直線與平面,藝術家就要在其中投入很多的心力和時間成本。也正因如此,那些已經形成個人創作脈絡的藝術家在設計作品中的直線時往往是精心排布、多加考量的,這就是筆者研究的基礎。
一、作為立體物組成元素進行表達的直線
點移動變成了線,線連接成為面,面組合為立體物。因此不難理解,人對立體物總體的感知是由對組成立體物基礎元素的感知匯合而成的,每個基礎元素都對器物的表現形式起到一定的作用。雕塑的直觀表現形式由其基礎構成元素的表達形式決定。對于陶瓷雕塑來說,器物的每個細節,即使是存在感最微弱的部分,也會在整體表達中發出自己的“聲音”。陶瓷雕塑作品中的直線一般出現在平面的邊緣與交接轉折處,也可以被看作器物的部分骨架。
所有的直線都是由水平線、垂直線、對角線(斜線)這三種類型衍生出的[3]。其中,水平線使人想到海面、天平、地平線等[4],給人寧靜、穩定、寬闊之感。垂直線與水平線給人的感覺相差甚遠,往往給人挺拔、富有生命力、尖銳、肅穆之感。琮式瓶作為祭祀用的陶瓷禮器,很好地運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器物莊嚴肅穆,集合了兩種線形的優點。水平線與垂直線在陶瓷雕塑中的表現形式與其他藝術領域的相近。下面筆者圍繞傾斜的直線和由直線組成的角這兩個較能體現陶瓷材料特性的點展開論述。
1.傾斜的直線
斜線形似坡道,給人的感覺會隨著它傾斜角度的變化而變化。總的來說,越接近水平線的斜線越安穩、平靜;反之,越接近垂直線的斜線就具有越強的動感。這是因為斜線處于重心轉換時的運動狀態,具有不確定感[5]。以立方體為例,如果將其一端抬起,其原本的水平線在人看來就會變為斜線,增強了整個圖形的運動感。正方形的兩組線力量均衡,其寒冷感與溫暖感也保持均衡,代表著安寧、穩固、平等。但有時矩形和正方形也會給人呆板、無聊的感覺,當將它們傾斜放置時,又會煥發出別樣的活力[6]。斜線的運動感較強,相較水平、垂直線而言表現出明顯的積極態勢。在組合的規律直線、鋸齒線中,也是同理。
在被運用到陶瓷雕塑上時,清晰且存在感強的斜線會增強作品的指向感和運動感,人的視線會隨著斜線的走向觀察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斜線的表達會受到器物體量感的影響,作品的體積、體塊可以凸顯斜線的趨勢,營造作品內部的不平衡感。而在雕塑作品的面與面之間,通過同異色彩、光影的變化,也能起到削弱、隱藏或加強直線的存在感的作用。在其他情況相同的前提下,作為器物組成元素的斜線,其斜率將決定它在立體物中展現的運動態勢、指向的變化,進而影響整個作品的形態表達。以梅斯特雷的作品《沉靜的幾何形6號》(圖1)為例,作品體塊平扁、厚度較薄,給人危險感,從形態上增強了斜線帶給雕塑的動感。作品還使用了水平線和垂直線,這樣的處理能通過線之間的對比增強斜線的存在感,搭配孔洞形成作品形態的聚焦點。同理,將作品體量沿斜線制作成一端厚重一端輕的形式,就能增強作品的態勢,提高其表現力。
2.由直線組成的角
兩條不平行的直線相交就會形成角,在陶瓷雕塑中,角也能進行豐富的表達。通常情況下,角的角度越小,視覺效果就越尖銳,立體物的表現形式就越突出。幾何造型雕塑的情感表達受它擁有的銳角影響很大,因為銳角的侵略性與鋒利感使其比鈍角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觀者對陶瓷雕塑的感受受其給人的堅硬、易碎的知覺經驗的影響,陶瓷作品中由直線組成的尖錐形狀比在其他材料中更能引起人的警覺,進而在同樣的造型下獲得其他材料不具備的表現力。銳角兩邊在器物范圍內所占比例越大,陶藝作品的表現形式受銳角影響就越大,作品的情感色彩就越明確(圖2)。在銳角兩邊在器物范圍內所占比例不變的情況下,銳角角度越小,雕塑的情感色彩就越鮮明,運動感與指向性就越強。鈍角的情況與銳角相反,作品中鈍角的存在感越強,造型的情感色彩就越偏向慵懶、平靜。以作品《多媒體X》(圖3)為例,雕塑兩端的銳角在增強作品表現力的同時賦予其明確的態勢,而作品中部的直線組合成的鈍角,以平緩的坡度消解了兩端的銳感。
二、新出現的直線
陶瓷作品燒制完成后,在構成其基礎元素不變的情況下,作品的表達形式仍能變化。線與線之間的長短、疏密、規律發生改變,本來不突兀的直線,在其他被改變的線條的襯托下變得更加顯眼、清晰。而在其他直線得到伸展的情況下,本來存在感強烈的部分則被弱化。這主要通過轉換觀察視角和增加光影效果實現,創作者可以增加、減少作品中的線條,改變作品體塊、面之間的相互關系。此外,在轉換視角和光線角度的過程中,即使是沒有發生位置、形態改變的線,其在雕塑中的表現形式也可能會發生變化。或許是由突出焦點變成陪襯,或許是兩條直線相連變成一條線或一個夾角,都能給作品帶來很大變化。
1.改變視角
在不斷改變觀察視角的觀者的眼中,作品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持續變化的。對于同一個陶瓷雕塑作品,觀者從不同的觀看視角出發,可以發現其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這是因為當觀看視角變化時,觀者能觀測到的立體物的基礎構成要素產生了改變,所以當觀者的視角改變時,作品在觀者眼中的表達形式就發生了改變。但這樣的改變并非總是有利的,從觀者的角度來說,多視角可欣賞的雕塑往往難以找到關注重點。而對于創作者來說,這樣的雕塑在設計制作時難度也大于只有一面能觀看的作品。
在以直線為主要元素的陶瓷器物中,同樣的直線在不同角度下的表達形式有所不同,包括但不限于線的長短、高低、位置,角的開合大小及其之間的關系。以藝術家安妮·庫里爾的作品《頂點》(圖4、5)為例,作品中部的斜線經過視角一轉換到視角二后,視覺效果增強,并連帶拉伸了作品的視覺比例,使雕塑在另一個視角顯得更修長、纖細。在視角一中,作品的聚焦點在圖片右端的深色陰影夾角處,作品鋒利而細碎。而在視角二中,原本的焦點存在感減弱,圖片左端的斜線在視覺上由接觸地面轉變為懸空,整個作品的動感就得到了明顯加強。
此外,同一個作品在轉換視角后,出現的線越多,視覺效果就越復雜,觀者對立體物的認知就越豐富。對于陶藝作品的觀賞尤其如此,觀者只有走近作品才能發現其質感、細節上的表達。
2.改變光影
在陶瓷雕塑制作完成后,增加其直線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調整作品的光影增加投影線。此時,既有增加在作品中的線條,又有作品投射在地面墻壁上的線條。依附于投影而存在的直線,因為光線的特性往往會在近處顯得明確、清晰,在遠端則顯得柔軟而模糊,這與陶瓷慣有的堅硬、鋒利、易碎的材料語言恰恰相反。同樣的光影下,不同的陶瓷肌理會有不同的表達效果,這使光影的加入可以顯著影響陶瓷雕塑的視覺表達效果,使用得當就能為作品增色不少。通過光影新創造的直線,也會受到觀者觀看角度的影響聯合其他線條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若投影邊線能與作品原有的直線相交,搭配上塊面的明暗變化,就能在視覺上改變作品的體態、比例,實現作品的再創作。
根據光線的強弱變化,投影線條的長短亦有所變化。簡而言之,在光線與作品的相對位置沒有改變時,光線越強,投影線就越長、越清晰,其表現形式就越突出而富有力量。此時,投影線在作品整體中的存在感強,對展覽展示時的燈光環境陳設條件要求也就越高。當光線變弱時,投影線就越短、越模糊,投影直線的表現形式就偏向柔軟、模糊,更多的是作為已有元素的陪襯,或是起到削弱、隱藏的效果。因陶瓷本身具有堅硬、易碎的材料語言,很多創作者偏好以柔軟、溫和的投影線條襯托作品。而強烈的光線會創造力量感強的投影線,這會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會增強作品的視覺對比度,讓作品的情感語言更復雜而鮮明。以梅斯特雷的雕塑作品(圖6)為例,光線通過作品中間在圖片右側映出的兩條新的直線,器物外圍的深色紋理與內側的淺灰色配合,增強了光和投影線的存在感,讓其成為作品的焦點。它們超出器物邊緣,打破了原本單調的構圖,豐富了器物的表達形式。
除了增強作用,投影線也能在作品上起到弱化作用。模糊、曖昧的光線可以降低作品接地端的角的存在感,起到削弱其攻擊性和鋒利感的作用。在完全由直線和平面構成的陶瓷雕塑中,這樣的操作能使作品部分不必要的細節在觀者的視覺上消失,進而突出重點,增強局部的表達效果。以藝術家梅森的《折疊十字架——黃金》(圖7)為例,在燈光下,作品的投影與立體物的暗面在視覺中融合成一個新的色塊,投影邊緣消解減弱了作品實際暗面邊緣的銳利感,豐富了作品的層次。光線也在作品上投出了新的直線,而新的直線又與原本的構成線相結合組成新的角。可見由光影就能創造新的線,創作者可以調整雕塑作品的面、角,從而獲得不同的表現形式。這對于運用了幾何元素的陶藝作品的展示是十分重要的。
三、直線的相對關系
人對立體器物中直線的感知不是孤立的,它會作為觀察對象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一起共同影響人的知覺體驗。在線條的對比關系下,一條直線自身沒有變化,但它與其他線條的相對關系發生了改變,作品的表達形式也隨之改變。因為陶瓷作品特殊而豐富的紋理質感,這點在幾何造型的陶瓷器物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也正是筆者要討論直線間相互關系的原因。
1.對比關系
長與短、大與小、曲與直、圓與方、高與低、繁與簡,這都是陶藝中常見的直線對比手法。對比手法具有隱喻性。有序組合線中的錯位線就猶如秩序的破壞者,即使只占據小小一角,也能挑動整個作品的情緒。
在陶瓷雕塑中,除了以上提到的慣用對比形式,還能通過肌理的變化使作品中的直線產生對比關系。陶瓷肌理多樣,有經驗的藝術家能在作品中呈現多種不同的質感。直線所在的雕塑區域的質感、色彩,對直線的表達也能產生很大影響。在同種肌理色彩中的直線表現力相對偏弱,屬于交界處的就相對更強。以史密斯的雕塑作品《貨架邊緣》(圖8)為例,作品由幾個平面陶瓷板相接而成,以直線為主要元素構成線和肌理紋路。作為構成元素的直線長短相連產生對比,使作品形態活潑,并不呆板。存在于淺色平面間的紋路直線沒有光影和形態輔助,存在感最弱。而作為粗糙的紅陶肌理和淺色平面分隔線的直線存在感最強,清晰直白的線條從側面突出了作品的材質差異。長與短、曖昧與直白相融合,使作品的重點清晰、細節豐富。
2.有序與錯位關系
在存在多條直線的陶瓷雕塑中,有序與錯位是兩種常見的藝術處理手法。在有序的直線中加入錯位的線,比起單純運用錯位線破壞原本有序的排列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反之也是如此。如史密斯的《貨架邊緣》,既有不規則的外緣線,又有有序的紋路線,兩者相互映襯、彼此襯托。
有序的直線在生活中頻繁出現,因此人們在觀察它們時更容易產生聯想。線的整齊排列會使人感覺流暢,讓人想象到頭發、羽絮、流水等,有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7]。很多雕塑作品會利用這個原理,用線條模擬其他事物的姿態、質感進行藝術表達。如阿伯格的作品(圖9),就是用有序的線條模擬花朵的形態。此外,鋸齒線也是有序的直線組合,與其他整齊排列的線不同,鋸齒線繼承了銳角折線的尖銳感和較強的動感,有更為積極的情感色彩。將其運用在陶藝創作中,以有序的直線作為邊緣的作品會有較強的秩序感,但運用不當則會顯得呆板沉悶。
在以錯位的直線作為邊緣的陶瓷雕塑作品中,線與線的差異性帶來了因指向混亂產生的沖突感,通常失去規律性的錯位組合線形就如自然界的線條,人工加工傾向較弱。線條密集的錯位組合線能讓人聯想到風中的枝葉,頓生繁茂躍動之感;線條稀疏的錯位組合線則如湖面落枝,亂中有靜。以作品《空間拼貼畫II》(圖10)為例,錯位的多條直線隨機排列,作品造型細節豐富,為原本冷漠的材質平添了生機。
結語
在沒有曲線和曲面的立體器物中,單個斜線、面與銳角所占比例越大,器物的動態就越強。藝術家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加入斜線和銳角調整整個作品在不同角度的表達形式。光影與視角轉換后,可以給作品增加新的直線。這說明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不但要考慮立體物在視角變化后產生變化的線與角,而且要考慮未發生變化的直線是否配合其他直線產生了新的相對關系并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在陶瓷雕塑作品中善用對比關系,能顯著增強作品的表現力,通過對直線進行錯位或有序的排列能決定作品的整體基調,賦予作品不同的氛圍感。
時至今日,幾何造型的陶瓷雕塑發展越發多元化,出現了不少展現新形式、使用新材料的作品。雖然創作一件優秀的幾何造型陶瓷雕塑絕非易事,但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愿意選擇其作為自己的研究、創作方向,期待后來的研究者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