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陶瓷印創作及其藝術生態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陶瓷藝術館取得了圓滿成功,本次研討會不僅讓人們對陶瓷印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清晰的認識,也誕生了許多精彩的發言內容,讓我們一同回顧研討會中爆發的一個個閃耀瞬間。
各位老師好,作為一個院校老師我想從兩個角度談一下陶瓷印。
第一個角度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學校藝術類目前開設書法和國畫兩個專業,從我們近幾年在篆刻和陶瓷印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有書法和石印基礎的學生,在陶瓷印的創作方面有更強的藝術表現能力。相反,沒有書法和石印基礎的國畫學生去做陶瓷印的時候更像是圖案、簡筆畫,有一定的主觀感受去表達印記,會有偶然出現的天然美或是樸拙美,但普遍缺乏專業角度的藝術美。根據藝術史的一般規律來看,最終,可以真正實現陶瓷印的傳承與創新,一般會在書法、篆刻等相關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的藝術實踐中產生。
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中小學的藝術教育的角度來看,陶瓷印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我們要不要把這個思路打開一些,我們擔心的問題今天幾位老師都提到了,就是使用刻刀的安全性。既然談到了中小學藝術教育趣味性或者是學生的游戲感,舉個例子,能不能把這個印鈕與雕塑結合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式推廣,在刻印面時能否找到一些針對中小學生的替代工具?對于陶瓷印在中小學的推廣要把握住兩點,一個是安全性,另外一個就是趣味性,游戲性,這樣的話,我認為陶瓷印在中小學內的推廣工作會做得更好。
我之前刻過陶瓷印,但是時間不長,數量也不多。剛才李龍奇老師說陳國斌老師用美工刀刻陶瓷印,其實用美工刀的話別的材質就刻不了,正是因為陶瓷的這一特質,可以說能滿足我們很多的要求和想法,剛才楊濤老師也提到了這一點,當然最重要的我覺得還是楊濤老師說的陶瓷印審美上的一些點:我們到底要追模還是去表現些什么的問題,比如秦漢印,不同材質有不同的觀感,那么陶瓷是不是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特點,再結合這些特點,它又要或者應該展現什么樣的美學價值,我覺得這個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剛才陳震生老師提到了“泥土氣”,我覺得這個就是陶印很典型的特征之一。類似的問題應該還有還多,畢竟陶瓷印的空間至今還是不可知的狀態。
另外,在座的各位老師有一部分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我呢也是學校里面做本科生的書法篆刻教學。陶瓷印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在本科生教學中特別大面積的展開,我覺得這對于陶瓷印的未來,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現在大學里的書法學生占整個從業者的很大比例。那么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或許可以考慮,就是如何讓陶瓷印在高校里迅速發展。當然每所學校的性質不同,發展的進度也自然不同。比如我們學校是地方性師范類院校,對于學校本身而言,他更需要的是能夠對接當地對于書法類教學的相關專業和課程,等等問題。如果如果今后我們在高校里去做陶瓷印,非常希望能夠得到各位老師的支持和指導。
03呂高鵬
各位老師好,在我自己實踐過程當中有幾個小問題想跟在座的各位老師、專家、學者們進行一個探討,當然更多的是請教。
第一陶瓷印可以無限放大,這是我剛接觸陶瓷印的時候最直觀的一個感受。因為確實可以做到石印沒有的特性。但想往小了刻就帶給了我創作上的局限性。在石印上往大了刻有困難,因為印面大了之后,相對線條布局會增加很多技術動作,難度隨之上升,在陶印上相對簡單。相反,石印中一公分甚至再小,都可以表現想要的效果。在陶印之中,往小了怎么做?受制于材質的疏松,能不能做出想要的藝術效果?這是第一個想跟各位老師探討的。
第二個,剛才老師們也都說了,陶制材料的特殊性本身就帶有很多變化,這是天然的。所以造成了門檻相對低,無論是已成名的篆刻大家還是剛拿起毛筆來,甚至沒有學過篆刻書法的孩童都可以去做,這就帶來了風格上的問題。材料的特性給人提供無限可能的優勢,但也帶來了風格上的局限性。就風格而言,更適合寫意一路的。工整性一路的探索,多少會存在一些困難。寫意性的風格相對于石材,陶印更好表現。工整一路的,在5公分甚至小于3公分、2公分、1公分以下的陶印,它的探索方向或者說局限性怎么去突破?
另外,局限性帶來實用性的問題,陶印5公分、8公分甚至再大的印,很難在作品當中去使用。往往刻出來一批陶印可能僅僅是為了某一次展覽。實用性 就退而求其次,甚至說就束之高閣了。這是我覺得它對寫意一路可能是有無限的廣闊性,但是對于工整一路的藝術實踐是有局限的地方,也是剛剛通過前面各位老師說了很多技法上的問題給我的啟示。
第三,關于教學實踐問題,前面發言的老師也曾多次提及到一個隨意性問題,作為對書法或者篆刻有一定基礎或者有相當見解和認識的人,想在石印上有所突破,達到一種理性之外的放松,或者想追求一種石印暫時無法突破的瓶頸,找尋一些新的材質去達到想要的效果,這點陶印有先天的優勢。可面對初學者,探索過程當中有很多我自己都無法把控的問題,用這個去教學生,去教一張白紙,作為啟蒙階段的入門者,對他們日后的成長會不會有所助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可能也是我思考的一個點。
第四印鈕的問題,我在2021年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很大一個點就是在印鈕上做文章,想把印鈕跟印文結合起來。傳統的的印鈕無非就是獅、虎、獸之類的這些。怎么把印鈕植入到篆刻或者說印鈕作為篆刻本身帶有一定的符號性?這是我主要考慮的一點。因為申請的是冬奧主題性創作,印文內容是每個冬奧城市的口號。比如北京的口號是“一起向未來”,怎么讓觀眾看到我這一方印,在沒有看到印文的情況下知道這是北京的冬奧呢。所以就在印鈕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改變,當時的想法是把奧運城市在國際航運城市或者在國際上的地域英文代碼,以淺浮雕形式作為印鈕提高識別度。這樣就跟印文相連接起來。在具體實踐過程當中發現印鈕的突破還是有難度。也見過一些作品上制作的印鈕,造型及配色等不協調的。這可能還是要更多的篆刻家,陶藝家共同參與進來,解決好這一問題。
陶瓷印作為篆刻領域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和突破口,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帶給我們更多的探索方向和無限可能,為當下篆刻藝術提供更有生機的土壤,相信會越來越成熟。
剛才各位老師說了很多陶印的特性及優缺點,我也是受益匪淺,根據自己的實踐談一下在具體實操過程當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