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第18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項目《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南通卷》發布會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辦。著名文化學者、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協副主席、南通大學非遺研究院院長、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吳元新共同為《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南通卷》首發揭幕。
作為這套檔案的總顧問,馮驥才先生撰寫了總序《綻放在千年民間生活中的靛藍奇花》,在序言中馮驥才先生認為吳元新及其研究團隊在社會轉型期間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上,認識到藍印花布這一種代代相傳的應用型的生活文化所擁有的寶貴價值,率先進行搶救、保護、整理、傳承與弘揚,現在他又把為全國藍印花布立檔這樣一個千頭萬緒和極其繁重的事,義不容辭地擔在肩膀上。馮驥才先生深信,以吳元新對藍印花布非同尋常的酷愛,以及高度的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專業眼光,一定能使中華民族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得到可續的記錄與保存。
吳元新在發言中表示,感謝馮驥才先生對該書的目錄、裝幀、出版等工作進行了系統的審定,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立項六年以來,在馮先生的鼓勵和支持下,時刻牢記這份文化責任,研究團隊走遍了全國的藍印花布主產區,爭分奪秒收集、保護、搶救瀕臨消失的民間藍印花布實物遺存,進行了充分的田野調研工作,共同梳理了我國藍印花布的傳承脈絡,將全國各地的藍印花布文化記憶如珍珠般串聯至一起。他決定,用十年的時間,與相關的專家學者和傳承人一起,出版合計二十卷的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專著,為后人留下一批寶貴的藍印花布文化遺產。
《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南通卷》是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系統性文化檔案的樣書卷,是南通藍印花布田野教學基地的成果范本,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列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被列入“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專項規劃項目。
在該卷的編寫過程中,主編吳元新,作者吳靈姝、倪沈鍵等元新藍團隊成員走遍了南通近百個鄉村,采訪了320多位民間藝人和藍印花布使用者,搶救保護了兩萬三千余件流失在民間瀕臨消失的藍印花布實物遺存,詳盡梳理了藍印花布這一傳統印染工藝在南通的傳承脈絡,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闡述了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歷史,力求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份詳實得當、嚴謹可靠的文化檔案資料。
《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南通卷》由馮驥才先生題寫書名并作序,本卷總主編潘魯生先生和邱云華先生在序言和后記中認為,對于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實踐都是從摸清家底、存檔修志開始展開的。《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為民間傳統工藝志書編寫找尋到一種科學、嚴謹、規范的書寫范式,其編寫成書具有歷史情懷、人文脈絡、藝術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
出席發布會的相關單位和部門有文旅部非遺司、天津大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南通大學以及首批非遺學田野教學基地等。
在天津大學馮研院舉辦的《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南通卷》發布會期間,馮驥才先生與藍印花布三代傳承人合影。吳元新孫女抒染、美印由馮驥才先生為其起名,寓意著抒發美麗的印染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