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陳履生: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龍
時間:2024-02-05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61 分享:
龍為鱗蟲之長,是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有著圖騰的意義。龍神,是中國最為古老的神,在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地位至高無上,掌控人間的所有。龍也是中國藝術所表現的一個獨特的內容,凝聚了先人杰出的藝術創作,其生動的形象與豐富的蘊含,激發了歷代藝術家的創造力。因此,龍之美將威嚴和猙獰集于一身,傳續了商周美學中不同于其它的美的內涵,是中國美學中獨特的審美對象。
傳說中的龍能飛行,變化多端,能呼風喚雨,與鳳凰、麒麟等為祥瑞之物,后來在發展中逐漸成為皇權的象征。因為龍的神性,其形象就有著特別復雜的構成,史書記載中——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而漢代畫像中的龍基本上都有雙翼。《論衡》中記,“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身”;《廣雅》中載,龍有蛟龍、應龍、虬龍、螭龍四種。許慎《說文解字》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古人認為是龍掌管降雨,《禮儀》中就有“土龍致雨”,“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遇大旱用土龍招雨,為祈雨主神。龍也是“四大神獸”之一,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古人的認知里,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朱雀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玄武上升。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玉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 蟠龍紋陶盤 盤徑34.4 底徑12.5 腹深7.6 盤高8.7cm
戰國 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 龍鳳人物帛畫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遺址的紅山文化玉龍,還有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這些早期表現龍形象的歷史文物,不管是立體的還是平面的,都以簡括而最具特征的表現,塑造或描繪了中國人所創造的龍的早期形象。龍的早期形象以有角、身體卷曲為特征,反映的是人們的一種想象,而在后來的不斷添加中構成了一個神話中的形象。當然,龍的圖騰崇拜從一開始就有藝術的表現而展開了形象上的想象和認同。
顧愷之 洛神賦圖局部
無中生有就是依靠這種崇拜而延展的藝術創造,使得在后來的發展中,形象越來越具體,而所崇拜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到了戰國,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中的龍已經為人所用,它與東晉顧愷之所畫《洛神賦圖》中的六龍并駕,都表現出了龍在神仙世界中的功用;而在漢代馬王堆的T形帛畫中,在上方的日月之下,雙龍對峙,張口吐舌,身體卷曲如蛇的行走狀,其中一龍還有雙翼,成為天上具有超凡脫俗的力量。可以說,到了馬王堆時期,龍的形象就基本上固定下來,而以獨立的存在超越了駕乘的功用,在天上表現出了特殊的意義。
正因為有了馬王堆帛畫在一個特別的空間構造了與現實相對的另一個世界,所以,有了在漢代畫像中的諸多表現,除了大量單獨的龍的形象之外,龍還與其它相配而表現出不同的意蘊,龍和魚、龜、虎、羊、鳳、云,還有龍穿璧、龍交尾等,構造了漢代社會中的獨特景觀,而所有的藝術表現都關系到具體的內容,既有崇拜,也有迷信。龍作為一種祥瑞,以二龍穿璧為代表的表現,從本質上是表現祥瑞的意蘊,通常有穿三、穿五、穿七璧的,但也有如安徽蕭縣博物館罕見的二龍穿九璧的構成。
漢代二龍穿九璧畫像石
龍在漢畫中以其豐富的內涵表現出了特別的威嚴,是一個符號性極強的形象。其中作為“四神”之一與白虎相對,有著在方位中的基本概念,所以,漢畫中的龍虎相對就表現出了這樣一種關系,同時以其獨特的龍虎精神而顯現了在漢代的特別意義。
漢代神獸戲龍虎•日月畫像石 揚中市漢文化博物館藏
漢代神獸戲龍虎•日月畫像石中的龍
《神獸戲龍虎•日月》畫像石,不僅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常規,而且在龍虎之間還有一神獸作舞蹈狀,有“戲”的表現。在該畫像石的兩端,白虎一側有內含三足烏的日;青龍一側有內含玉兔、蟾蜍的月。這一在漢畫像石中極少見的特殊配置,表現出了龍虎與日月的關系,同時,也蘊含著與東王公、西王母的聯系,因為東王公和西王母是坐于龍虎座上。顯然,這種在畫像中的間接表現,以意象的構成獲得了不同于直接的表現東王公、西王母的意義,和日神、月神的表現一樣,其符號性成為漢代畫像中的一種特別的處理方法,從而獲得了多樣性和獨特性表現的不同畫面。龍在漢代的表現就是這樣以多樣性的組合,而有了廣泛的功用價值,所以,它較多的出現在墓葬藝術之中。
漢代畫像中的龍
到了西漢劉向所著的《新序·雜事五》中,有了楚國人葉公子高那樣的好龍者,“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盡管這是“葉公好龍”這一成語的主角,可是,反映的則是一種普遍好龍的社會現象,而所對應的就是社會中常見的因好龍而畫龍的社會現象。史料記載中有三國畫家曹不興畫的《青溪見赤龍出水圖》,而南朝畫家張僧繇“畫龍點睛”的故事更是千古流傳。唐代畫家吳道子畫龍,“麟甲飛動,每天雨則煙霧生。”到了南宋,則有了專事畫龍的名家陳容,并有作品傳世。到了明清時期,龍為皇家所專用,也成為皇權的符號,龍袍、龍椅、龍柱、龍碗等,宮中舉目所見皆有龍的形象,龍也由繪畫中的表現轉向工藝和設計中的圖案,同樣表現了中國匠人在工藝和設計方面的才華。
南宋 陳容 六龍圖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龍作為十二生肖之一,既是生肖紀年中的一個年份,又是相關民俗在這一年中的集中表現,其中作為文化遺產的舞龍則凝聚了民俗藝術中的核心內容,有著在廣大地域中的普遍性的表現,并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場合,都以“舞龍”的習俗顯現了具體功用上的意義,也成為民間娛樂的一個項目。龍在民俗藝術中有著較多的表現,剪紙、面塑、泥塑、織繡、雕刻等,都在不同材質和不同表現中塑造或刻畫了中國龍的形象。
顯然,龍在有著數以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有著與時俱變的歷史演進,從為全民所有到為皇家專用,從簡單的形象到復雜的構成,龍成為中華的圖騰,也是藝術表現中的一個特別的內容,開啟了中國人超現實的想象。時至今日,作為皇權象征的龍成為博物館中的藝術,而中國人心中的龍則成為龍的傳人引以為驕傲的符號。
漢代畫像中的龍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陳履生美術館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
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