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香山幫”傳統工藝特色
“香山幫”傳統工藝以其技術高超、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藝術審美的追求而聞名,主要包括選址、備材、動土、立架、墻體、屋面、鋪裝、裝折、油漆等流程,將中國傳統建筑法式與江南地區特色相融合。運用各種地方材料,如太湖石、青石、花崗石等,并配以蘇式木雕、磚雕、彩畫,打造出造型優美且寓意吉祥的建筑作品,從民間宅第、古典園林到皇家宮殿,皆有精美之作。
在選材與加工方面,注重天然與質樸,特別關注木材的質地、紋理和防腐處理,而對石材則強調色澤和質地的統一,通過精湛的雕琢展現自然之美。木構技藝是香山幫的核心,尤其擅長榫卯結構,展現了力學智慧和藝術美感。雕刻藝術則以生動細致的細節和深刻的寓意見長,追求與整體風格的和諧統一。
在園林設計方面,注重自然與人工的融合,巧妙地運用借景、對景、透景等手法,營造出詩情畫意的空間效果,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技藝的傳承依托嚴格的師徒制度,通過口傳心授確保了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1、木雕工藝:香山幫古典建筑的靈魂鐫刻
“香山幫”是一個以木匠為核心的建筑工匠群體,包括木匠、泥水匠(磚瓦匠)、漆匠、堆灰匠(堆塑)、雕塑匠(木雕、磚雕、石雕)、疊山匠(假山)等古典建筑工種。在香山幫的建筑技藝中,木作技藝占據著重要地位,包括木構架的設計體系、營造習俗、材料工具及裝飾藝術等。木雕承載著匠人的智慧與情感,將自然界的木材轉化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鑲嵌在古典建筑的各個部位,賦予建筑以生命力和故事性。
香山幫建筑工匠群體,不但工種齊全,而且分工細密,能適應高難度建筑工藝的需求。木匠分為"大木"和"小木"。大木從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檁、鋪椽、做斗栱、飛檐、翹角等。小木進行門板、掛落、窗格、地罩、欄桿、隔扇等建筑裝修。小木中有專門從事雕花工藝(清以后木工中產生專門的雕花匠)。木雕的工藝流程有:整體規劃、設計放樣、打輪廓線、分層打坯、細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除了分工細密外,香山幫工具也是很先進的。例如木匠用的鑿子分手鑿、圓鑿、翹頭鑿、蝴蝶鑿、三角鑿五種,而每一種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鑿子。
香山幫的木雕工藝首先體現在對木材的選擇上,常選用楠木、紫檀、黃花梨等優質木材,確保作品既美觀又耐用。匠師在設計圖案之前會深入研究建筑的整體風格與功能需求,結合吉祥寓意和傳統文化元素,創造出既有視覺沖擊力又富含文化內涵的設計方案。圖案內容廣泛,從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到神話傳說,無一不顯得精致而富有深意。真正的技藝體現在手工雕刻過程中,匠人們憑借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刀法,運用平雕、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一刀一刻間將圖紙上的圖案立體呈現。每一刀都力求精準,既展現細膩的情感表達,又保持整體的和諧統一。
木雕作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建筑結構完美融合,成為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光影的映襯下,展現出層次分明、動靜相宜的美感,使建筑空間更加生動有趣。完成的木雕作品還需經過嚴格的防腐、防裂處理,以確保其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這不僅是對技藝的尊重,也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木雕工藝不僅體現了香山幫匠人的高超技藝,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它傳遞著古代社會的審美觀念、哲學思想以及倫理道德,是連接過去與現在、自然與人文的橋梁。每一幅木雕作品都是一個故事,講述著歷史的滄桑變遷,記錄著民間的風俗習慣,是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香山幫的木雕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裝點了古典建筑,更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欣賞、學習和傳承。
2、 石雕工藝:香山幫建筑藝術的永恒見證
石雕,作為“香山幫”傳統工藝中另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堅實的質地和永恒的魅力,為古典建筑增添了不可磨滅的風采。不同于木雕的溫潤細膩,石雕工藝更加彰顯力度與堅韌,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完美結合,記錄著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精彩。
香山幫石雕工藝對石材的選擇極為考究,偏好質地堅硬、色澤均勻、易于雕刻的大理石、青石、花崗巖等。匠人們會根據石材的自然紋理和色彩,巧妙設計圖案,使作品與石材特性相得益彰。石雕工藝需要匠人具備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耐心。從粗雕定型到細琢精修,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精準無誤。匠人利用錘、鑿、鏟等工具,在堅硬的石頭上勾勒線條、塑造形象,無論是人物的神態表情,還是動植物的生動形態,都能在匠人的手中活靈活現。
香山幫石雕風格兼容并蓄,既有北方的雄渾大氣,也不乏南方的細膩婉約。從莊嚴的龍鳳、獅子鎮宅,到靈動的蓮花、蝙蝠寓意吉祥,再到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的場景再現,無不體現出匠人的巧思與藝術創造力。
石雕在香山幫建筑中不僅僅是裝飾,更是結構的一部分,如柱礎、欄桿、牌坊、石獅等,強化了建筑的穩固性,豐富了建筑的藝術表現力。與建筑主體相輔相成,共同講述著建筑背后的故事。相較于木雕,石雕更能抵御風雨侵蝕,歷經百年乃至千年仍能保持原貌,成為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者。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承載著時代的記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實物見證。
石雕工藝不僅展現了“香山幫”匠人的高超技藝,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每一尊石像、每一塊石碑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從宗教信仰、哲學思想到民俗風情,石雕如同一部無聲的歷史書,講述著古人的智慧與情感。香山幫的石雕工藝不僅代表了傳統手工藝的巔峰,更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它以沉默而堅定的姿態,記錄著歷史的脈絡,傳遞著藝術的永恒,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無盡的美學享受。
3、園林建筑技藝:香山幫營造的詩意棲居
園林建筑技藝,作為“香山幫”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精髓,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自然哲學的完美融合。香山幫在園林營造上獨樹一幟,通過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藝術的精妙運用,創造出了無數令人向往的園林佳作,展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園林建造最高境界。
香山幫園林建筑技藝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園林設計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在選址、布局、造景等方面,均力求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巧妙利用山水之勢,使園林仿佛自然生長于環境中。借景與造景是香山幫園林的一大特色,通過巧妙的視角安排,將遠處的山水或附近的景物引入園內,拓寬視覺空間,增添無限遐想。同時,通過疊山理水、植樹造林、布置亭臺樓閣等手段,創造豐富多變的景觀,實現“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的效果。園林不僅是物質空間的營造,更是意境與情感的寄托。香山幫園林追求詩情畫意,通過命名、題詠、石刻等形式,賦予園林以文化內涵,營造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境,引導游人感悟人生哲理,體驗超然物外的心靈之旅。
在建造技藝上,香山幫園林融合了木、石、瓦、竹等材料的精巧運用,精致的木構亭廊、如生的石雕假山、曲折幽靜的竹徑小橋,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匠人的匠心獨運,展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情趣。香山幫園林在追求美學的同時,亦兼顧實用功能,如書房、茶室、琴棋書畫之所等,滿足了古代文人雅士讀書、聚會、休閑的多重需求,實現了功能與審美的和諧統一。
香山幫園林建筑技藝蘊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觀、禪宗的空靈意境,以及詩書畫藝術的融合,是中華民族智慧與美學追求的集大成者。這些園林不僅是歷史的印記,更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啟迪著現代人對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的不懈追求。香山幫的園林建筑技藝,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精湛的工藝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乃至世界園林藝術貢獻了寶貴的財富,是中華文明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第四章 “香山幫”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在歷史的長河中,“香山幫”以其卓越的建筑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構筑了一段段不朽的傳奇。然而,步入21世紀的今日,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文化的快速更迭、技術的飛速進步,給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香山幫"工藝傳承與發展之路既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探索。通過融合古老師徒制度與現代教育技術,不僅保留了技藝傳授的溫度,也借助標準化記錄和數字化手段,有效應對了技藝失傳的風險,確保了寶貴知識的延續。面對現代化的挑戰,"香山幫"積極適應,依托政策的扶持和市場的引導,大膽創新,將傳統工藝與新材料、新技術相融合,為古老技藝注入時代新生命,展現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無限可能。
國際視野下的"香山幫"更顯生機勃勃,通過跨文化的深度交流和參與全球遺產保護項目,不僅提升了自身技藝的國際影響力,還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也成為全球建筑藝術對話的重要參與者,其獨特技藝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
展望未來,”香山幫"工藝的持續繁榮寄望于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對創新的開放態度之間的巧妙平衡。在全球化背景下,"香山幫"將堅守技藝之根,勇于探索與創新,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為世界建筑藝術貢獻獨樹一幟的"中國方案",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1、傳統工藝失傳的風險
在“香山幫”這一歷史悠久的建筑技藝流派中,傳統工藝的失傳風險尤為凸顯,直接關系到中國古典建筑文化的連續性與民族身份的維系。隨著經驗豐富的老工匠逐漸退休,若缺乏有效的師徒傳承機制,如“香山幫”內精妙的雕刻、彩繪技藝等,可能隨著老一輩的離世而逐漸消逝。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與多元化職業選擇,使得年輕一代可能對耗時長、回報周期長的傳統工藝興趣有限,轉而投向收入更為可觀的現代行業。
“香山幫”所代表的建筑作品,以其手工精細著稱,但在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面前,成本高、周期長的特點使其在價格競爭中處于劣勢,市場需求縮減,手工藝人的經濟來源受到影響,進而可能導致技藝傳承意愿的降低。此外,現代建筑技術如預制構件的廣泛使用,進一步壓縮了傳統手工技藝的應用空間。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西方建筑風格的流行與現代居住理念的普及,使得一部分人群對“香山幫”這樣富含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建筑工藝價值認識不足,減弱了其社會認同與市場需求。同時,當前教育體系中對傳統技藝的忽視,使得“香山幫”技藝等傳統文化知識難以在正規教育中得到系統傳授,傳承渠道受限。
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健全,使得“香山幫”等傳統工藝易于被抄襲而無有效保護,原創者的權益受損,進一步打擊了匠人的創作熱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的不完善,亦難以形成有效屏障,阻擋技藝的逐漸流失。
自然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減少,尤其是對特定木材等原材料的依賴,加劇了“香山幫”傳統工藝持續實踐的難度,原材料的稀缺成為又一道難關。
2、傳統技藝的師徒傳承機制:香山幫技藝的生命線
在社會迅速變遷和教育體系現代化的背景下,年輕一代興趣的多樣化與價值觀的變化導致傳統師徒制度面臨吸引力減弱的困境。激發青年群體對傳統技藝的興趣,促使他們投身于這項技藝的學習,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師徒傳承模式的革新是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的重要舉措。通過與職業教育機構合作,開設專門課程,結合現代教育體系,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使得傳統技藝的學習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同時,還嘗試嵌入現代管理模式,建立更為科學的評估體系,提高學習效率和技藝水平,為傳統技藝的傳承提供新的激勵機制。
另外,利用數字媒體技術記錄和分享傳統技藝,不僅能夠為傳統技藝的保護留下寶貴的資料,也能夠通過網絡等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香山幫的建筑技藝,擴大其影響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保護舉措也為師徒傳承機制的維系注入了外部動力。通過設立專項保護項目、資金補助、技藝比賽等舉措,不僅強化了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力度,還提升了其社會認知度與經濟效益,為古老技藝在現代的存續與繁榮開辟了新徑。
"香山幫",這一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體系中,師徒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技藝得以綿延不絕的生命線,承載著技術、經驗和文化的代際傳遞。這一機制根植于深厚的中國文化土壤,融合了家族傳承與非血緣師徒關系,構成了一個復雜而有效的知識傳播網絡。
正式的師徒關系通常始于一場入門儀式,徒弟需向師傅行拜師禮,表達尊敬與承諾,師傅則通過贈予工具或書籍等方式,象征性地接納徒弟入門,確立師徒關系。技藝傳授主要通過師傅的口述、示范和徒弟的觀察、模仿來進行。師傅不僅傳授具體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會徒弟如何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手感”和“眼力”。與短期培訓不同,師徒制強調長時間的學習與實踐,徒弟往往跟隨師傅多年,從打雜做起,逐步參與到復雜工藝的學習與制作中,直至全面掌握技藝精髓。
在技藝傳授的同時,師傅還會教授徒弟職業道德、行業規矩以及做人處事的原則,強調“德藝雙修”,確保徒弟不僅技藝高超,且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這種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形式,不僅保證了香山幫技藝的傳承,也促進了文化和道德價值的傳遞。
作為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耀祖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也注重現代教育的結合。他主持的“蘇州古典園林建筑名師工作室”為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平臺,通過系統的培訓,培養了一大批古建筑技術工人。這種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教育方式,不僅有助于技藝的保存和傳播,也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
香山幫的師徒制不僅是技藝傳授的過程,也是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培養的過程。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徒弟學習到的不僅是手藝,還有對工藝的尊重。這種教育機制對于香山幫乃至中國傳統手工藝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現代化轉型中的機遇與嘗試
在現代化轉型的浪潮中,“香山幫”傳統技藝的師徒傳承機制,作為文化基因的承繼與精神燈塔,超越了單純的技術傳授,成為文化認同和匠人精神代代相傳的紐帶。面對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維持師徒制的生命力,需在堅守傳統精粹的同時,勇于擁抱變革,積極探索與外部環境的協同創新路徑,以確保這份古老智慧能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持續繁盛。
與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機構合作,設立特色課程,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教學體系,為年輕人提供正規學習渠道。同時,引入現代設計理念,拓寬技藝的應用領域。例如,蘇州市政府推動的“香山幫”技藝保護傳承工作,包括與高校的合作,增加“香山幫”技藝、蘇州園林相關專業方向,強化專項課程、學科,落實實習和實踐活動等培養措施。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三維掃描、虛擬現實等,對技藝過程進行數字化記錄與模擬,便于技藝資料的保存與傳播。這不僅吸引更多年輕人的興趣,也為傳統技藝學習提供新途徑。張喜平正牽頭推進香山幫技藝大師口述記錄,希望借助數字化手段,把技藝保留下來、再傳下去。
結合市場需求,開發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產品,提升傳統技藝的市場價值,增加傳承者的經濟收益,形成良性循環。蘇州市政府鼓勵舉辦“香山幫”技藝相關技能競賽,以賽促學,同時支持古建企業采用校企合作、訂單制培訓等方式與高校、高職院校對接,開展員工專項能力提升活動。
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展覽與技藝交流項目,展示“香山幫”技藝的獨特魅力,吸引國際關注與合作,為技藝傳承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和資源。蘇州還積極圍繞“香山幫”技藝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周、云上交流會、文化“云課堂”等各類海外文化交流活動。
通過這些工作,“香山幫”不僅能在現代化轉型中找到生存的土壤,更能借此機遇將其獨特的工匠精神與藝術創新推向世界舞臺,為全球建筑藝術的多元發展貢獻獨特的東方智慧。
4、“香山幫”工藝的演變與創新
在現代化轉型的浪潮中,“香山幫”傳統建筑技藝的師徒傳承機制保持了核心技藝的純粹性,還在變革與創新中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與審美。
通過將西方建筑美學與中式園林相結合,創造出具現代感且不失傳統韻味的建筑作品。現代材料科學的進步為傳統技藝注入新活力,如將耐候鋼、玻璃幕墻等現代材料與傳統木石結構相融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在裝飾藝術方面,嘗試將國際藝術風格與傳統元素結合,使作品更具時代感,吸引了更多國際目光。參與國際古跡修復、文化交流項目,輸出中國傳統技藝,同時學習其他國家的技藝,促進了技藝的相互融合與提升。與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培養了具有國際視野的年輕工匠。
利用3D打印技術、BIM等軟件,實現了建筑設計與施工的數字化管理,提高了項目的協同效率和準確性。新型材料如自愈合材料、太陽能光伏建材等使用,提高了建筑的功能性、可持續性及美觀性。智能控制系統、高強度輕質材料等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建筑的居住體驗與安全性。
積極響應綠色建筑的號召,探索傳統工藝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之道。材料選擇與循環利用、節能減排技術的融入、生態園林與水管理的實踐等方面,為古典建筑藝術的綠色轉型做出了努力。
作為中國傳統建筑技藝的代表,“香山幫”的技藝保護對于維護技藝本身和中華文化的連續性至關重要。保護“香山幫”還需采取多方位策略。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確立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地位;設立專項基金,為傳承人提供支持;創新師徒制度,結合現代教育體系,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技藝的興趣;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化檔案庫,開發在線平臺增加公眾了解;積極參與國際項目,提升國際知名度,促進文化國際傳播。同時,針對“香山幫”依賴特定自然資源的問題,推動生態環境修復,保障原材料的可持續性,并鼓勵研發環保替代品。此外,為相關企業和個人提供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結合文化旅游,開發主題體驗游,增加經濟收益。蘇州香山古建在人才培養上做出了顯著努力,制定了詳細的人才培養計劃和津貼標準,建立了傳承體系和培訓基地,通過實踐項目如“桃園”和“紫芝園”的建設,培養了一批新一代的“香山幫”傳承人。這些措施為“香山幫”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綜合施策下,“香山幫”不僅能有效保護,還能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傳承,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展現中國智慧。
5、當代“香山幫”作品案例分析: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融合
當代,“香山幫”不僅致力于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更積極地將其融入現代建筑與園林設計中,創造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特色的經典作品,展示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1979年,為繼承和發展香山幫古典建筑傳統工藝,江蘇省吳縣的多處鄉村建筑站55名技術過硬的泥木工組建施工隊,成立了吳縣古代建筑工藝公司。其后,千余香山匠人聚集麾下。多年來,這支香山匠人隊伍,參與修繕了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了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南京朝天宮等。2021年,蘇州香山古建承接了懸橋巷25號(錢伯故居)修繕項目,重現了這一百年老宅的昔日風貌。在修繕過程中,孫小青帶領匠人對錢宅局部落架,在修繕過程中親授非遺技藝,根據歷史形制復原了宅院格局。與貝聿銘大師合作,承擔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景觀綠化工程。他們還走出國門,作品留在了異國,參與了美國鳳凰城、澳大利亞牌樓、新加坡唐城等項目施工工作。
昆曲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博物館新館由“香山幫”工匠精心打造,展現昆曲藝術的歷史與魅力。建筑外觀采用了經典的蘇式園林風格,白墻黛瓦,而內部空間布局則融入現代展示技術,如多媒體互動展項,以及光影與聲音設計,讓人身臨其境感受昆曲藝術。木雕與石雕裝飾,每一處細節都展現了“香山幫”對昆曲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香山幫”在當代既是傳統技藝的守護者,又是創新之路上的先行者。他們將傳統智慧與現代設計理念、科技環保理念相結合,創造出了融合傳統與未來的建筑作品,為世界建筑藝術注入了獨特的“中國智慧”。
第五章 結論
在對“香山幫”這一稱謂的起源及其歷史演進的考察中,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根基與地域特色。“香山幫”名稱的由來不僅與地理區域緊密相關,更蘊含了該技藝流派在明清以來對江南地區建筑風格形成的深遠影響。從古至今,“香山幫”經歷了多次工藝變革的關鍵節點,包括明清時期的技藝成熟、近代以來與西方建筑技術的初步融合,以及當代在新材料、新技術驅動下的創新轉型。每個階段都是技藝傳承與創新的生動體現,展現了其在時代變遷中的韌性與活力。
在深度挖掘“香山幫”技藝的同時,也意識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對某些歷史文獻的獲取有限,導致對某些時期變革細節的描述可能不夠詳盡;同時,對當代技術融合的案例分析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國際影響與合作方面的探討尚顯不足。
對“香山幫”的研究是一個持續且開放的課題,它不僅關乎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更是關于文化自信、創新發展與國際交流的深刻體現。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進一步搜集和整理歷史檔案,尤其是未公開或散落民間的資料,填補歷史空白,豐富“香山幫”技藝的完整歷史敘事。進行更多實地調研,選取典型項目進行深入剖析,包括技術革新、市場接受度、社會影響等方面的實證研究。結合建筑學、文化遺產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進行跨學科綜合研究,探討“香山幫”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多重價值與作用。加強對“香山幫”技藝國際傳播與影響的研究,比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 受與融合情況,促進全球范圍內對中華傳統建筑技藝的理解與尊重。更加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力求在保護與發展中找到更寬廣的路徑,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傳統工藝青年論壇
上述文字和圖片 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和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