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日用器都是一個龐大的門類,因為涉及人們日常所用的各類功能物件,也成了手藝發揮作用的主要范疇。在現代漆藝之中,日用器依然重要,也較為容易接觸到,所以我們“漆在現代”的部分,就首先從日用器開始。
案例1:蟲形小盒——造型、材質與自然相似性的巧用
為大家帶來的第一個案例,是手工藝術學院的同事,去年剛剛留校的劉宇老師本科時的畢業作品,非常經典的7個蟲形小盒。每件都是剛好可以一手握住的大小,造型均基于昆蟲的甲殼或腹部特征設計而成,通過巧妙又時尚的思維打磨,做出這套優雅與活潑兼具的作品。
如果向歷史溯源,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漆香盒,但是在功能不受約束的今天,劉宇老師并未限定盒子的固定用途。不僅如此,他在設計說明時也進行了提示:“將珍惜之物裝入這個微小的空間,是對物的尊重,精巧圓潤的造型貼合手掌的弧度,與漆的溫潤一同產生觸覺審美,盒的大小、重量與使用者形成親密的關系。”不難看出,這組盒子作品的功能,與其說是盛裝物品,不如說是引發人與物之間情感關系的感觸和思考。
我們都知道,漆永遠是37℃,無論是寒冬還是炎夏,它始終與你的體溫一致,仿佛有生命,有呼吸。合手而捧是人類珍視物品的動作,而剛好一握的大小以及貼合手心的弧度,都更加方便了這小小盒子與我們的溝通。
離開這些情感與延伸,單從作品本身來品鑒,我們可以再次拿起那三把尺。
形制美——圓而非圓。皆是圓,卻非冰冷機械的幾何圓、人工圓,而是更契合大漆有生命、有溫度的材質特征所選的類自然的圓,每一種都可以在自然界的昆蟲之中找到原形,生動又精巧。
工藝美——有所繼承,有所發展。雖然基本運用脫胎的成型方式,但每個盒子都選擇了不同的工藝技法來裝飾,素髹、撒粉、鑲嵌、肌理……營造相對一致之中的豐富變化,乍一看并不繁復,細細觀之頗為精巧。
材質美——類自然的靈動表達。無論是表面光澤、色彩選擇還是厚貝、綠松石等鑲嵌物的應用,都在展現漆藝之美的同時,還考慮到了與昆蟲的相似度,嚴謹又巧妙。
我們總說“細節決定成敗”,可細節究竟為何?太細會膩,不夠細又嫌粗糙。想要簡潔不繁復,又頗有細節,是需要深入的思考與足夠的審美修養來支撐,像這組作品一些盒子內外質感對比,素色面的微妙漸變等等,都是含蓄又出色的細節。
案例2:“上下”品牌的提盒——時尚與傳統的結合
這件很時尚的貼蛋殼大漆提盒是“上下”品牌推出的產品。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品牌是否有所了解,這是一個專注高端時尚生活方式的品牌,其理念是將傳統手工藝與當代中國美學相結合,產品范圍涉及家具、首飾、服飾……可謂生活的方方面面。品牌的CEO及藝術總監蔣瓊耳希望打造中國的“愛馬仕”,在設計與制作上投入都很大,不僅把許多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門類和匠人都匯聚了起來,溯源尋根為其所用,而且在與時尚結合方面也很有國際視野。因此,這個品牌的產品都非常昂貴,基本都是走拍賣流程。
這個案例,旨在介紹傳統手藝在時代之中發展的另外一種生存方式——與時尚結合的品牌化發展。傳統手工藝的美早已被許多高端品牌及設計師所重視,而TA們推出的產品往往具有較高的設計水平,可以成為我們研究和學習的對象。以這個提盒為例,造型很明顯來自于傳統,但做了改良,整體更為簡潔;通體貼蛋殼是非常耗費人工的,但是完成好就能營造這種具有一定肌理感的素白效果,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整個提盒看起來大方、時尚,簡潔又不簡單,是將繁復的工藝用巧妙的設計隱藏起來的結果,看上去很清爽不會疲勞,又有很高的審美與文化價值,這都是我們在思考自身創作的時候可以借鑒的方面。
案例3:系列作品二組——成組化及展陳氣氛的重要
接下來要展示的兩組與前兩個案例相比,作品本身的成熟度并沒有那么高,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優點——考慮到了成組化及展陳氣氛,這是我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起來的內容。
首先來看第一組。
這層層疊疊似某種塔型裝置的,其實是一組疊放的托盤。據說作者朱鈺霖的靈感來源是納豆,但并沒有做一個單獨的小盤,或者相對獨立的幾件豆型作品,而是以納豆的造型為基礎,做了大小不同的組盤。平時可疊放,亦可分別拿下來供多人使用,這是基于功能的設計思考;同時,作為展示性作品,這組盤其實可以依據具體展陳的空間、氣質甚至到展臺的形狀來調整展示方式,給出更為靈活、豐富的展陳可能。
一個豆形盤本身并不具備太強的說服力,但是當作者做了一組豆形盤,那么無論如何擺放,都會形成屬于作者本人的獨特語言。而這個時候觀者也會傾注更多的注意力來觀察作品,例如疊放時從側面看,可以看到線條的細微變化感受到作者對細節的把握;從頂面則可以感受到色彩變化帶來的豐富層次,仿佛層層的漣漪。
展示永遠形成的都是立體、多維的視野,成組化的作品也可以更好地應對展廳內觀者們不可控制的觀賞視角。
為什么說這是很重要的思考呢?因為無論對于藝術家還是設計師來說,展示呈現本就是作品的一部分,是需要慎重考量的一環。像這樣成組化的作品,一方面可以進行簡單設計語言的變化與強化,達到單個作品無法達成的效果;同時,也在展示時更為靈活變通,甚至能更好地體現個人能力。
再看另一組案例。
這是一個名叫曾彧的女生的本科畢業作品,其實就大漆技藝本身來說,做得很簡單,很初級,并非多么高超華麗。但是因為她的作品是整組而非單件,所以其設計思維與能力也是需要整體觀察和評判的。
首先她進行了一整套茶具的設計,不僅有杯子,還有花器與盛裝器具的提盒。小巧、簡潔的器具與可開合的盛裝盒一起,構成了很有節奏的組合。同時她進行了大漆與竹編工藝的結合,讓整組作品在視覺上多了一些細節,也很符合當代人對于文雅氣質的理解。
可以不夸張地說,若非這樣成組的構造,這每一件單獨的器物拿出來都非常普通,造型普通、工藝普通,但是組合在一起卻營造出了宜人的氛圍。
而這其實也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在制作日用器的時候,考慮到市場接受度與成本等因素,不可能每件產品都按照博物館收藏級別去制作,那么如何構思一件普通的日用器,又如何來呈現它的氣質與價值呢?這個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思路——成組化的設計,以及氛圍營造得體的陳列。
很多時候,人們在消費傳統手工藝品的時候,購買的其實主要是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和雅致的氛圍,所以,如何將這些特質呈現出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要點。
今天選擇的這幾組日用器的案例各不相同,但都是傳統與時代結合的典型,同時也都在不同層面體現出傳統手工藝之中非常重要的自然氣質。無論是源自自然物的造型,體現出自然氣息的材質效果,還是親近自然的悠然展陳氣質,都有著相通的內核——呈現手藝自然之美。事實上,即便是在科技化數字化高度發達的時代,親近自然依然是人類的本能,而展現自然魅力是手藝之于科技造物而言很大的優勢,也是我們可以細細琢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