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漢服熱”“中國風”“國潮”的涌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服飾進入了大眾視野,逐步向世界推廣,并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意蘊的同時,也推進了中國風潮在全球的傳播,架起了傳統文化與國際溝通的橋梁。傳統云紋作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紋樣之一,被各個領域的設計師所認識,服裝設計界的這股“云”熱潮也在國際上掀起。
云紋是中國傳統紋樣中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吉祥圖案,象征著吉祥美好,代表了人們的精神寄托和審美情趣,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云紋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其形成和發展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云紋的形式和內涵有了新的理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傳統云紋使用得淋漓盡致,場館、火炬、獎牌、服裝等都融入了云紋圖案的設計,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最大限度地展現了傳統云紋的魅力,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
服裝結構設計是根據服裝款式設計的意圖和要求,以及人體數據量化分析,按照服裝與人體放松度和孔隙度之間的要求制作樣衣,將立體的服裝用二維平面結構展示出來。服裝結構設計是款式設計的延伸,是工藝縫制的基礎,在造型設計和工藝設計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整個服裝工藝的關鍵環節。結構線是構成服裝的基本元素,它與服裝造型密切相關,決定了服裝的款式與造型。
一、傳統云紋元素與現代服裝結構設計主題
本選題以現代服裝結構為載體,融入傳統云紋元素進行服裝結構設計研究。將紋樣流暢柔和的曲線與現代服裝的公主線、省道等分割線融合,打破對結構線的固化認識,并基于對傳統中式設計要素的研究,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出來,設計出一系列兼具設計感和實用性的服裝。
(一)云紋圖案的元素提取
大量搜集圖文資料,分析傳統服飾、瓷器、建筑、家具等對云紋圖案的應用,提取歸納云紋圖案。商周青銅器上的云雷紋、春秋戰國時期的卷云紋、秦漢時期的云氣紋、隋唐時期的朵云紋、宋元時期的四合如意云紋、明清時期的團云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值得借鑒吸收。
(二)結構設計與廓形設計
以華表、飛檐為靈感來源,在肩部做云紋向上卷曲的夸張造型。以瓷瓶的流暢曲線和飽滿的瓶身為靈感來源,在腰臀做魚尾的結構設計;借鑒青花瓷六方瓶的曲線分割做拼接設計;借鑒汝窯瓷瓶的波浪平口做波浪領設計。以云肩為靈感來源,在平鋪結構上做出立體形態。
(三)材料選擇與色彩創新
將牛仔材料融入禮服制作中,既中和了牛仔的休閑感,又平衡了禮服的莊重感。色彩選擇了適合東方人的藍色,藍色云紋花布與藍色素布拼接,黃色包邊,更加強調結構,凸顯曲線。
二、傳統云紋元素與現代服裝結構設計確定
(一)效果圖
設計作品名為《云卷云舒》,名稱來源于唐代肖峰的《小原筆記》,意在表現“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見圖1)。
(二)設計說明
以傳統祥云紋樣為主要設計元素,將牛仔材料融入禮服制作中,藍色云紋花布與藍色素布拼接,黃色包邊,使結構更加靈動。制作出的服裝兼具設計感和實用性,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見圖2)。
款式一:兩件套,云紋旗袍、立體卷翹云紋云肩霞帔。
以云紋曲線做公主線的合身立領旗袍,設計靈感來源于披帛,輕盈舒展,宛若披帛纏繞肩頸腰間,兩端末盤旋卷繞出云紋樣。右側公主線由胸部到腰部再到臀部結束,盤繞成云紋;腰省在云紋云頭做合并轉移,將收省巧妙融入云紋曲線中,既美觀又弱化收省結構;左側公主線在臀部位置進行轉移,從膝上位置連接到右側,其間做裝飾性結構線,卷曲出小云頭。霞帔以華表、飛檐為靈感來源,兩端做云紋夸張卷翹的立體形態;以云肩為基礎形態融合云尾的形態在領子上做西裝翻領結構;長拖尾與夸張的肩部形態相呼應。
款式二:上下裝,大波浪領無袖小西裝,拖尾半裙。
上衣以無袖小西裝為原型,做不對稱領,右領以西裝翻領串口線處斷開,下半段做切展放量形成波浪狀態;上半段與后領連接,在左前端卷出一個立體云頭形態,切展形成一個夸張的波浪領。整體看是一個單頭云紋盤繞領圈一周,層層環繞,如同天上翻云卷曲。公主線由領部出,在右側卷曲出一個立體的云紋花朵;下擺打開,做不對稱形態。下裙拖尾邊緣做了一圈波浪,遠看似踩踏在云霞之上。
款式三:上下裝,露腰連身立領短款上衣,雙層魚尾裙。
上衣為連身立領,從領部舒展出云尾,肩部夸張。衣袖將單勾卷云進行變形,云頭懸空,云尾依附袖窿弧線。前片和后片分別做了花瓶形態的曲線分割結構線,利用省量的合并與轉移方法收省。將側縫線合并,再做云紋圖案的拼接。下裙同樣借鑒瓷瓶曲線做出魚尾形態,上層卷曲出一個對稱的如意云紋,與后片合并成一整片,再做切展形成波褶。魚尾裙上下層腰部相連,云頭部分與裙身固定。裙上做對稱裝飾曲線,與素色留白形成一個類似陶瓷瓶的雙耳形態。
三、傳統云紋元素與現代服裝結構設計實踐
(一)結構圖繪制分析
根據175/88A女裝號型基本結構原型,胸圍94 cm、腰圍68 cm、臀圍94 cm,背長37 cm、腰長19 cm。把握人體比例和審美需求制定尺寸數據,進行不斷調整,達到充分的可行性和美觀性(見表1)。
表1 尺寸表(表源:筆者自制)
款式一:兩件套,云紋旗袍、立體卷翹云紋云肩霞帔。
云紋結構旗袍。裙長115 cm,肩寬37 cm,肩長為11 cm。前片做弧形刀背,前中片胸寬19 cm,腰寬14 cm,臀圍線上距前中10 cm,膝圍線上弧形分割線距前中7 cm。左右側片將胸省利用合并轉移的方法轉移到弧形分割線中,增加弧形分割線的功能性。在右側弧形分割線末端做云紋紋樣,將腰省融入紋樣拼接線中,將腰省功能性結構分割線與紋樣裝飾性分割線融合,具有功能性和裝飾性的雙重作用。后片由袖窿弧線上做弧形刀背。用流暢曲線將后中片和后側片進行分割,背后整體做花瓶形態。立領做波浪領,領圍37 cm,領寬5.5 cm,距后中7.5 cm,向上起翹1.5 cm,浪高2.5 cm,做五個長為5.8 cm的半圓浪,領兩端再做一個浪連接前中點。
立體卷翹云紋云肩霞帔。將肩縫合并,肩點打開2.5 cm,肩高上抬1.25 cm。雙層結構,云肩領圍需要外擴1.5 cm,翻領寬度設置4.5 cm,用流暢曲線勾勒云尾形態。后中長度28 cm。肩部夸張的云尾卷翹長度為30 cm,依據款式圖比例,繪出云肩圖案。
款式二:上下裝,大波浪領無袖小西裝,拖尾半裙。
大波浪領無袖小西裝。以合體西裝為基本結構進行創意設計。領圍向外擴2 cm,肩寬5 cm。左前中片自腰圍線向下延伸2 cm,便于縫扣子;右前中片在弧形分割線上腰圍線處向下延長12 cm,在下擺打開5 cm。從領處做弧形分割線,胸圍線上,前中到分割線距離設置11 cm。左前中片在分割線處向里扣5 cm,做出胸衣結構。左側下擺展開4 cm;右側下擺展開7 cm。領子先做翻領形態,翻領長15 cm,串口線處長度6 cm,在串口線、后領中、云頭位置分開,再最大限度地做切展。下擺的立體云紋花朵用立裁方式做出。
拖尾半裙。利用裙原型做出基本結構,進行腰省合并,做出花瓶形態分割線。下擺拼接的拖尾部分利用立體裁剪方式調整做出形態,拖尾長度1.7 m。拖尾邊緣用若干外直徑20 cm、內直徑3.5 cm的圓環展開做出波浪。
款式三:上下裝,露腰連身立領短款上衣,雙層魚尾裙。
露腰連身立領短款上衣。在原型基礎上領圈肩線位置向外擴1 cm,領寬4.5 cm,前領在肩線延長線基礎上向上抬1 cm,后領側在原型的基礎上垂直向上4.5 cm。從1/2前領中點到胸圍線上距前中9.5 cm,再到腰圍線上距前中9 cm處做曲線分割,領在分割線處擴展1 cm。從1/2后領中點到胸圍線上距后中11 cm,再到腰圍線上距前中9 cm處做曲線分割,領在分割線處擴展0.3 cm。將肩線上抬2.5 cm,延長9 cm做出起翹形態。在前中向下7.5 cm的位置到領做水滴形狀。合并前片胸省,合并側縫,再做一個云紋的卷曲拼接。在新的袖窿弧線的基礎上,結合單勾卷云的形態進行變形。
雙層魚尾裙。在前后側縫分別打開14 cm,前后中左右分別打開10 cm。前中從腰的位置向下10 cm做出曲線,在此曲線基礎上繪制出外層卷云的形狀。合并前后片腰省和側縫進行切展,得到外層裙擺結構。
(二)制板制作分析
先根據1∶5的結構圖繪制出1∶1的結構圖。再根據所繪制的1∶1結構圖裁剪出凈樣板。標注重要部位板片之間的對位點。修正樣板放出縫頭。標記出對位點以及必要的制圖符號。裁剪板片,標注板片絲縷方向、款式名稱、型號、裁片數量、面料花色等,便于分類拿取。
(三)成品展示(見圖3)。
四、結束語
云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服裝結構設計中運用傳統云紋,應在遵循傳統云紋結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服裝結構設計的創新功能。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應結合不同的設計理念,注重把握好云紋與人體之間的關系,合理搭配和創新,以增強現代服裝結構設計的文化底蘊。
作者簡介:俞雨昕,女,漢族,金陵科技學院藝術學院設計師,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