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上午,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與蘇州市吳中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吳中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吳中區文化旅游和體育局、光福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蘇作非遺工坊共建儀式暨吳中區傳統技藝技能大賽頒獎儀式”成功舉辦。
此次活動得到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吳中區民間工藝家協會、青年手工藝人協會、光福鎮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的大力支持。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黨委副書記/監事長、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王建良,省文旅廳非遺處主任孔葉萍,市文廣旅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曹俊,區政府副區長周黎敏,區政府辦副主任周佳,區人社局局長徐晨陽,副局長馮儒生,區文體旅局局長唐崢嶸,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蘇州工藝美院校長范衛東,蘇州工藝美院處長秦懷宇,蘇州工藝美院手工藝術學院書記喻琛,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蘇州工藝美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以及光福鎮黨委書記陸勝蘭,光福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候選人萬禮等出席會議。
議程主要包括頒發“江南文化、蘇工蘇作”項目制培訓結業證書、2021年吳中區傳統技藝技能大賽頒獎、蘇作非遺工坊五方共建簽約儀式、蘇作產業學院三方共建簽約儀式四項。
2021年9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與蘇州市吳中區人社局簽訂“江南文化”項目制培訓合作協議,就玉雕、核雕、木雕、刺繡、陶瓷(雕塑)、蘇扇等6個方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本區戶籍勞動者、企業在職職工、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和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培訓活動,助力提高崗位競爭能力及再就業能力。 截止目前,已開展雕刻班、刺繡班兩個項目制培訓班次,共培訓學員115人,培訓總課時208課時。
2021年吳中區技藝技能大賽共設核雕工、木雕工、玉雕工、抽紗刺繡工四個項目,競賽內容包理論考試和技能競賽兩部分。各項目分別設一、二、三等獎,對一等獎選手給予6000元獎勵,并授予“吳中技能狀元”榮譽稱號;對二等獎選手給予3000元獎勵,并授予“吳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對三等獎選手給予1500元獎勵。同時,獲得前三等次獎項的選手可優先報名參加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吳中區“江南文化”項目制培訓等更深度的培養計劃,一等獎選手頒發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師榮譽聘書。大賽共吸引102位傳統手工藝人同臺競技,經過一個小時的理論考試和六個小時的技能比拼,共評出一等獎4人、二等獎7人、三等獎10人,91人通過蘇州技師學院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獲得職業技能等級三級證書。自2018年首次舉辦吳中區傳統技藝技能大賽以來,鐘苑、鐘斌、肖雪芬、周春毅、徐學清等一批新生代鄉土工藝技能人才脫穎而土,正成為蘇作工藝的冉冉新星。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與蘇州市吳中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蘇州市吳中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光福鎮人民政府、于生一·國玉天工(蘇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五方共同簽訂了蘇作非遺工坊共建協議,通過專業資源共享、專業渠道共享、專業宣傳共享,有效整合五方資源優勢,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共同目標,建立長效穩定的蘇作非遺工坊建設和運行機制,通過明確工作任務、定期開展會商溝通、通報各項工作進展,有效協調解決蘇作非遺工坊建設運營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充分發揮蘇作非遺工坊在鄉村振興中的“扶志”“扶智”作用,有效吸納帶動地區就業創收,實現非遺保護、文化振興、扶貧就業共贏,推動蘇作非遺工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1年12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聯合發布《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精準脫貧工作基礎上,繼續推動非遺工坊(原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高等職業院校是為國家培養高等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地方,一直以來受到國家極高的重視,應主動承擔起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主動服務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這也是高校參與社會服務的重要體現。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江蘇省重要的藝術院校,擁有教育部資助的“中國工藝美術非遺傳承與創新”專業教學資源庫,設有中國工藝美術研究院、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圖書館等科研平臺,也是文化部首批“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試點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實踐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也是鄉村文化振興不可或缺的內生力量。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從2011年起參與推動貴州、云南、重慶、四川等地的非遺扶貧工作,在貴州省雷山縣建立有非遺研發推廣中心,2016年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建立了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推動貴州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深度參與國家非遺研培計劃,培養了西南傳統工藝非遺傳承人900余名,建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相關工作案例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民族報,中國農民報、貴州日報多次采訪,有著豐富的非遺扶貧的探索實踐。
蘇州是我國最重要的民間手工藝中心之一。在全國工藝美術11大類中,蘇州就擁有10大類共3000余個品種。2014年11月28日,蘇州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蘇工”“蘇作”是蘇州的文化寶藏。“蘇工”,代表著工匠對精致、完美的極致要求,而“蘇作”,不僅是地域的代表、造物品質的象征,更是人們對時代的精神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作為“蘇作蘇工”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光福鎮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孕育出了“刺繡、緙絲、沙羅”和“玉雕、核雕、木雕、佛雕”“三繡四雕”等繽紛多樣的民間傳統工藝門類,素有“百工之鄉”之稱,先后被評為“中國雕刻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擁有90多年的工藝美術教育傳統,占地 561 畝,建筑面積 20 萬平方米,擁有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兩大系列 18 個專業 54 個小專門化方向,立足傳統與現代兩個基點,致力于蘇州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保護、傳承,主動服務地方經濟。截至目前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 3 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1 項,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5 項。先后獲得“全國高職高專服務社會貢獻50 強”、“國際影響力 50 強”、“教師雙師比100強”等榮譽。通過多年校企合作的項目開發、人才培養、人力資源聯動、硬件設備互補等方式,為蘇州及其周邊地區的企業培養了大批傳承“蘇作工藝”的技能型人才。學校的人才供給促進了企業的創新與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企業也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反過來促進了教學的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保護傳承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表系列重要論述,在地方考察時多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點贊,并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遵循。光福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推進“非遺+互聯網”、“非遺+創意”、“非遺+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蘇作非遺工坊共建、蘇作產業學院共建是高校和各級地方政府在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非遺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積極探索和有效實踐。依托光福鎮豐富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統手工藝人才隊伍優勢,有效整合五方共建單位資源優勢,推進蘇作非遺工坊建設。打造蘇作非遺工坊就業車間,通過集中培訓、實操實訓、項目制培訓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傳統技藝職業技能培訓,大力開發手工制作、靈活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重點幫扶就困人員、退捕漁民以及農村低收入人群實現家門口就業,充分發揮非遺工坊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扶志”“扶智”優勢作用。做深做實蘇作產業學院共建,通過校地合作,將蘇作產業學院建設成為蘇作傳統技藝人才培養、蘇作傳統手工藝振興、非遺傳承保護、非遺生活產品研發、傳統工藝從業人員培訓等于一體的工藝美術傳承與保護基地,非遺傳習所及生產性保護基地,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基地,以“招生即招工”的定向化培養模式,為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共同推進蘇作技藝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于光福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持。
供稿: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