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健,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正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范。
1964年出生于江蘇宜興丁蜀鎮,1982年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受到了嚴格的造型工藝訓練,全手工成型基礎扎實。在處理以方為主的造型方面得心應手,方圓之間游刃有余。其中“鳴遠四足方壺”“觚棱壺”和“傳爐壺”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長期從藝過程中,作品不斷展現新的水平和面貌,不只是作品造型更加嚴謹,更富有表現力,更可貴的是對前輩紫砂大師作品的領悟更為深刻,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在汲取和融合中使自已的作品更富神韻,如近期代表作“大彬六方壺”和“蓮蓮登高壺”在傳統風格中又增添了現代意味。
其實,華健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頗有一點無心插柳的意味。
1981年,學校畢業準備工作的他,因信息誤差,以為招聘的是原料總廠,考試時便沒特別注重,考試后發現名字被擺在了青瓷廠門口,但成績卻并不理想,就這樣錯過了青瓷廠的招工機會,再之后,便進入了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
卻不曾想,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成就了他……
隨著改革開放,紫砂行業情況好轉,時任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廠長的高海庚對紫砂全手工制作與傳承十分重視,廠里也一直實行著父母傳子女、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模式,老師言傳身教,學生耳濡目染,代代相傳、不斷總結、不斷完善。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好的紫砂環境和學習氛圍下,華健才有機會遇到了他的恩師顧紹培大師。
“我們這一批進來了大約四十個人,由顧紹培、呂堯臣兩位師父分別教導,我到了顧紹培老師班里。”華健說,“我家當時在紫砂廠沒什么熟人,被師傅看中,一是因為肯吃苦,還有就是顧大師看我毛筆字還可以,有這方面的天賦。能吃苦,有悟性,遇到機遇才能成功!”
上午七點,跟師傅一起到工作室,晚上七點以后才會離開。用他自己的話便是,一天不在泥凳前坐滿12個小時,心里不踏實。這句話放在現在,頗像成名之后的感嘆,但放在當時那個年代的紫砂大環境下,你就能明白,這是一句由衷地熱愛。在80年代,誰被分配到紫砂廠,甚至會回家偷偷抹眼淚,因為當時做紫砂壺并不被很多當地人看好,是一門遠不如現在光鮮且非常苦的行當。
夏天的工作室,熱得如蒸籠,冬天的泥坯,則像一塊緊握在手中的冰。身體上的困難其實可以克服,但如果遇上生產任務艱巨,需要短時間內完成相當大數量的紫砂壺,完成不了面臨“開除”風險時,那就是身體和心理雙承壓。
他不是沒有機會離開,因為廠內調動,華健被調任到了后勤,這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地方,清閑、沒有很強的工作壓力、被領導側目……他跟許多人一樣,暫別了工作室,這一別卻讓華健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內心和熱愛。“沒有了泥凳的聲音,心里面一下子就空落落的了。”華健笑道,“那個時候我就覺得,還是師傅那里更適合我,雖然很嚴苛,哪怕上個廁所久了都會被師傅催促要抓緊時間做壺,但屋子里面都是工具的聲音,就讓人一下子踏實了。”
半年后,華健成為了第一個主動要求回到紫砂廠工作室做壺的人,即使領導曾善意提醒,回去就沒辦法再回來了,他還是選擇了做壺。
成功從來都非偶然,除了刻苦與天賦,它還需要熱愛和果敢,再憑借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的助力,華健做到了。
創新和探索 天地皆同力
重回師傅工作室的華健,似乎一下明悟諸多。前路不再充滿迷障,心之所向,也皆為紫砂進步。1987年,中央工藝美院的到來,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那個時候,中央工藝美院的人來到了紫砂廠,給我們做了半年的培訓,讓我一下子對藝術和造型這一塊明白了很多,再加上與很多藝術家溝通交流,忽然就發現原來紫砂壺還可以這樣那樣……”華健說。
華健《六角蓮子》
華健《矮簡潔》
華健《高簡潔》
華健《大彬六方》
華健《蓮蓮登高》
華健《六方華樽》
華健《樽方》
華健《覲侯小六方》
也正是他徐徐圖之的性格,讓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經得起推敲,從線與面的變化,賦予紫砂壺另一種可能,遵循茶壺泡茶的本質,華健用幾十年的時間,將從師傅那得到的知識,逐步演變成了自己的風格和語言。
授徒加公益 樹立新傳承
而今,華健自己也做了師傅。
現在華健的工作室中,已經徒弟滿布。地方雖然不大,但泥凳排放儼然有序,排排相鄰,空間布置會一下將你帶回幾十年前的紫砂廠,那個華健曾經學習和成長的地方。時間就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它會不經意間在腦海深處刻繪下曾經的種種。華健已經走過了那段與師傅顧紹培一起學習的歲月,師傅與徒弟之間依靠口手相傳做壺的經歷,現在延續到了華健與自己的徒弟身上,這一切,從泥凳的排放開始……
嚴格是華健從師傅顧紹培那里烙下的印記,也同樣被他帶到了現在的授徒之中。徒弟們專心做壺,工作室內只有工具聲,沒有任何閑聊。“我現在跟我夫人,都會在工作室做壺,因為人在現場,所以徒弟們大多比較聽話,但有時候要出去,沒辦法時時刻刻都在工作室,正好工作室有個攝像頭,有時我夫人就會通過攝像頭看,工作室里面誰又調皮了,然后直接打電話讓他趕緊做壺……”華健笑道,“徒弟們年紀都還小,喜歡動,就只能多盯著一點。”
歲月更迭,翻看中國幾十年的歷程,變化讓人驚訝到無法形容,但紫砂這一門傳統工藝,卻依舊按照自己的規律在流傳。
幾百年師傅手把手帶徒弟的傳承沒變,但它卻也在不斷進步的思想中,大開方便之門,不再敝帚自珍不予外人。
在公益慈善方面,華健和其夫人吳奇敏老師也積極參與由廠里和社區組織的一日捐、抗疫救災、公益講座等活動,關愛弱勢群體,傳遞紫砂行業正能量,展現出一名紫砂陶藝人基本的道德素養和職業操守。這些年他們夫婦二人還一起成立了特色小鎮紫砂技藝提升班,投身紫砂公益事業。“我們不僅僅是自己開個班講講知識這么簡單,你看場地、學員們上課的泥凳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去弄來的,然后做宣傳告訴大家我們這里開紫砂技藝提升班了,現場實操手把手教授紫砂壺的知識。我們也很擔心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有限,沒辦法讓學員們得到更多元和全面地指導,為此我和我夫人經常要跑到各個大師那里,跟他們商量溝通時間,請他們到我們班上進行現場講座。”華健說,“幾期做下來還挺累的,耗時間耗精力,但我們從紫砂中得到了許多,總要去做點什么,給它留下點什么,哪怕是一個小火種也是好的。”
將藩籬打破,將自己一身所學,義務教授給那些肯吃苦鉆研卻苦于沒有師門的年輕紫砂藝人們……這番顛覆傳統的操作,實在功德無量,若是比肩先賢,亦是士大夫夢寐以求的“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
華健以廠為軸,似乎已經在紫砂的長河中,留下了一粒屬于他的砂……
來源: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