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有力、有序保護和傳承非遺,繪出共同富裕新畫卷——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非遺研培計劃負責人陳岸瑛教授
時間:2023-06-19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14 分享:
2015年以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首批試點院校之一,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搭建起良好的學習與交流的平臺。作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非遺研培計劃負責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教授多年來腳步遍及全國,實地走訪調研,與非遺傳承人零距離接觸,積極探索非遺在新時代里的發展路徑。
來自玉樹的藏族傳統工藝傳承人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進修并結業。
在陳岸瑛教授看來,非遺與鄉村振興彼此賦能,相得益彰。而非遺工坊又如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展現新作為,如何持續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擁抱當下,面向未來,古老非遺在守正創新的發展中還有哪些更多的可能性?對于這些問題,他思考良多。
創意世界 您與非遺工坊有哪些接觸呢?有哪些工作實踐?陳岸瑛 :我曾參與非遺工坊建設典型案例評審工作,在從事非遺保護的實踐過程中,也實地接觸了一些非遺工坊。有一些非遺工坊的核心成員,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非遺研修班的學員,比如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刺繡州級代表性傳承人龍祿穎、貴州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高光友、浙江紹興市嵊州竹編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呂成等,他們都很優秀,為非遺活態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了貢獻。回訪佛山獅頭扎制技藝傳承人。
陳 岸 瑛: 他們所在的非遺工坊涉及的非遺項目,多半是面廣量大、易于帶動就業增收的傳統工藝項目,如織繡印染、草柳竹編等。在自然條件好的地方,這類非遺項目還能與文化旅游融合,為當地帶來更大的收益。陳 岸 瑛: 它們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其中有“非遺工坊+公司+農戶”“非遺工坊+合作社+基地”“非遺工坊+代工點”等多種模式。像“非遺工坊+公司+農戶”的模式,一般依托當地的傳統工藝龍頭企業。例如貴州省施秉縣的“舞水云臺”苗繡品牌,在“非遺工坊”掛牌前,就采取“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公司負責設計、生產和銷售,聘用一批核心團隊,其余訂單發到周圍村落,村民們居家就能就業,一邊帶孩子,一邊完成訂單。合作社模式我接觸得不多,我想應該少不了政府扶持,如小額貸款、技術培訓等。舞水云臺苗繡裝飾畫作品
創意世界 近年來,非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相連,各地紛紛以“非遺+”不斷激發非遺傳承新活力,在非遺工坊的發展中也得以體現。那么,“非遺+”怎樣來起到“活化”作用?陳 岸 瑛 :非遺作為活態的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產生活是其內在需求和歷史使命。就此而言,“非遺+”是非遺活態發展的必然要求。不少人望文生義,誤以為非遺的核心特征是“非物質”。其實,與文物和典籍相比,非遺具有更強的物質性和感官性,現場感和互動性更強。非遺作為一種優質的文化資源,感染力強,百姓喜聞樂見,具有濃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可以融入建筑、家居、服飾、旅游等現代產業,為這些產業增添魅力。創意世界 您認為在發展非遺工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如何使之良性發展?陳 岸 瑛: 設立非遺工坊,一方面是為了振興鄉村特色產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鄉村非遺項目。因此,非遺工坊的掛牌單位,最好是非遺傳承單位,如生產性的傳統工藝企業。一般來說,傳統工藝企業都是小微企業,以家族傳承為主,這種企業類型最利于非遺傳承,適宜承擔非遺工坊任務。非遺工坊一般設在較為偏遠的地區,要想吸引更多人關注,就需要打造品牌,利用好互聯網傳播工具。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發起的非遺購物節和非遺品牌大會,有利于非遺工坊的品牌傳播和產品銷售。創意世界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同樣適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陳 岸 瑛: 是的。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興旺帶動的人口回流。在縣域范圍內振興傳統工藝,對于人口回流、人才聚集和提升鄉村人氣具有重要意義。陳 岸 瑛 :云南鶴慶就是一個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那里山美水美,產業興旺。傳統金屬工藝的振興,使得當地的新華村脫穎而出,形成了聞名全國的產業聚集。近年來,鶴慶其他的村落也開始發展,由產業聚集逐漸轉向創意聚集,吸引了一批返鄉創業的高校師生,此外還有職業藝術家和設計師、背包客和文藝青年,逐漸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格局。鶴慶草海濕地,撐船的白族婦女。
在鶴慶,探訪寸彥同工坊。
創意世界 可以看到,目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出力量的非遺項目,多為傳統手工藝。在您看來,手工藝帶動鄉村振興的優勢有哪些?陳 岸 瑛 :新時代鄉村手工藝的振興,具有非遺保護利用和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雙重屬性,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手工藝帶動鄉村振興的優勢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其一,手工藝能耗小,成本低,就業靈活,適合居家就業和分散式生產;其二,手工藝作為一種藝術化的生產,為勞動者帶來獲得感和幸福感;其三,手工藝多采用天然原材料,由此形成的產業鏈和生態圈,散發著“天人合一”的獨特魅力;其四,手工造物活動多與地方文化、民俗生活相關,傳統工藝融入日常生活,對于復興地方文化具有獨特意義。創意世界 所以從國家層面近年也越來越重視傳統手工藝振興。陳 岸 瑛 :對。2015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展“研培計劃”,其后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印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將傳統工藝作為“研培計劃”實施重點,依托相關高校、企業、機構,幫助傳承人群提高傳承能力,增強傳承后勁,加強傳統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服務個性化、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求。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從七個方面擘畫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藍圖,手工藝便是重點領域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手工藝既作為被保護的文化遺產,也作為活躍的生產力要素,在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帶動下,維族婦女居家就業。
創意世界 在鄉村手工藝的振興中,非遺保護利用和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這兩種屬性如何相互作用呢?陳 岸 瑛 :非遺項目的活態存續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傳承的人多,二是接受的人多。鄉村手工藝作為一種特色文化產業,如果發展得好,無疑能擴大生產、使用和消費人群,從而提升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意世界 當前,我國非遺保護部門不斷出臺新政策、探索新路徑,多措并舉強化非遺保護和傳承,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工坊,它們形成了什么樣的保護系統?陳 岸 瑛: 這三者構成了一個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從面到點的序列。如果說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整體性保護,傳統工藝工作站就有點像交通樞紐,非遺工坊則好似道路末端。一般來說,任何一個末端想要發展,都離不開與外界交流的樞紐。例如,非遺工坊可以設在村落,傳統工藝工作站最好設在交通便利的城鎮。而要建設好文化生態保護區,除了工作站、工坊形成的生產流通網絡,還需要更多其他的網絡,比如不同級別的非遺館形成的展示網絡、文化旅游路線形成的消費網絡等。這些網絡好比是人體的經絡血脈,越密集、流通性越強,機體的活力也就越強。創意世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自實施“研培計劃”以來,組成非遺研培項目組,至今已經開設了17期研修班。非遺研培項目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陳 岸 瑛 :截至目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培計劃”已經培養了350余名充滿活力的青年非遺傳承人,他們后來都發展得很好,取得了很多的成績。2016年12月,清華大學獲批成立了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這是清華大學文科首個部級重點實驗室,以傳統工藝振興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致力于融合藝術與科學,解決傳統工藝傳承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問題。在重點實驗室平臺上,我們實施“研培計劃”,開展非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承接縱橫向科研課題,申請發明專利,開展產學研合作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此外,還參與了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振興楚式漆藝,聯合全國漆藝類非遺項目和各院校漆藝專業,發起成立了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漆藝分會,探索非遺分類保護、系統性保護的新路徑。清華非遺研修班第一、二期師生結業合影
創意世界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產學研共同擰成一股繩,將會如何發揮力量呢?陳 岸 瑛 :文化和旅游部啟動的“研培計劃”,使全國100余所高校進入非遺保護領域,我覺得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院校有研究力量,也有人才和社會資源,能調動包括文化藝術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基金會、地方政府在內的各種社會資源。充分發揮每一所非遺研培院校的優勢和特色,與非遺保護部門、非遺傳承人群形成持續互動,有助于建構一個完整的非遺保護生態系統。創意世界 當下,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重點需要解決哪些難題?如何讓傳統工藝有效對接現代化產業,讓傳統工藝產品更好地服務現代生活?陳 岸 瑛 :從藝術社會學角度來看,藝術世界包括生產、分配和接受三大環節。目前的傳統工藝產業鏈,最缺的是分配環節或者說中間環節,也缺展示、推廣和銷售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我覺得藝術管理專業可以為彌補中間環節缺失培養有用的人才。創意世界 非遺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有方向上的變化么?陳 岸 瑛: 應該說非遺人才的培養正在逐步細分。傳統工藝傳承人的技能培養,除了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企業傳承,也可以在職業院校中開展。傳承能力和文化修養的提升,可以依靠“研培計劃”這類短期培訓。大學里的非遺專業,則主要培養研究者、管理者和經營者,適合在研究生層面開展。一部分有條件的“傳二代”,也可以攻讀非遺專業的在職研究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能力。目前,各大院校都在積極開展非遺學科試點,幾年后,非遺學有望進入教育部一級學科目錄。創意世界 科技賦能,為非遺未來發展帶來無限可能性。近年來,您的團隊持續探索“非遺觸網”的新模式,有哪些收獲呢?陳 岸 瑛: “非遺觸網”使不少非遺傳承人渡過了三年疫情難關。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非遺觸網”不僅僅是要掌握直播等網絡新媒體技術,還得在產品研發、品牌塑造方面下功夫。舉個例子,汝瓷燒制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可明就在這方面做了可貴的探索。他創建的“汝山明”品牌取得了良好的互聯網傳播效應,最近在“元首茶敘”中“破圈”走紅,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是長期積累、水到渠成的結果。創意世界 2021年初,清華大學還組建了“蘇繡數學化與智能生產”課題組。蘇繡與前沿科技跨界合作,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陳 岸 瑛 :是的。在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姚惠芬刺繡藝術館館長俞宏清的熱情支持下,在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兩位老師的熱心幫助下,2021年初,我們在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下組建了一個“蘇繡數學化與智能生產”課題組,并得到了清華大學文科建設“雙高”計劃的資助。“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喚醒傳統技藝的生命力。“智能制造:蘇繡與拓撲學的邂逅相逢”案例展覽現場
創意世界 您日前作為策展人之一參與了于深圳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在本屆專題展的“助力文化建設”版塊中,展出了清華大學“蘇繡數學化與智能生產”課題組的一系列作品。這是清華大學與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的精彩合作呈現,您認為這次合作的積極意義在哪里?陳 岸 瑛: 針法是刺繡的本體藝術語言,這次合作借助數學和計算機技術,進一步深化了對蘇繡本體藝術語言的探索。從數學角度來看,針線在繡面上下穿梭,是一種空間中的打結現象。本項研究找到了一個數學公式,既可以記錄歷史上產生的所有蘇繡針法,也能計算出所有可能的針法。此次課題組的參展作品有《骷髏幻戲圖》(交互裝置)、蘇繡針法雕塑、《蘇繡×數學=蒲公英》(算法生成的新針法)、機器繡娘等。其中,《蘇繡×數學=蒲公英》就是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利用新針法繡制的,是史無前例的。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對于其他種類的刺繡以及織錦、竹編等涉及空間拓撲的手工藝項目都有示范意義。蘇繡x數學=蒲公英(算法生成的新針法),清華大學蘇繡數學化與智能生產課題組、姚惠芬工作室,2021年。
《骷髏幻戲圖》人機互動裝置(操作演示圖),王之綱,2018年至今持續更新。
創意世界 非遺研培項目組之后還會繼續嘗試以科技創新助力非遺么?陳 岸 瑛 :會的。以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為例,我們主要在兩方面借助科技推動傳統工藝傳承發展:一是在傳統工藝的生產制作領域,通過科技手段提升材料加工、產品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拓展大漆、植物染料等天然原材料的應用領域;二是在傳統工藝的傳播推廣和文創衍生領域,通過信息和人工智能技術,研制各類沉浸式服務和IP授權產品。科技助力非遺邁向數字新時代,也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有了科技的加持,相信非遺也會在鄉村振興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故事。
陳岸瑛: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藝術史論系主任,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國民協中國非遺藝術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漆藝分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主要研究方向:美學,現當代藝術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管理。著有《藝術概論》《工藝當隨時代》等,譯有《尋常物的嬗變》《影響我們時代的100位新銳藝術家》等,主編“中國當代設計學術思想文叢”,發表80余篇學術論文,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
來源:創意世界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