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 郭春方 許奮:設計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
時間:2024-05-3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40 分享: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發展。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此背景下,本期特別邀請吉林藝術學院原校長,吉林大學“匡亞明學者”特聘教授、藝術學院院長、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郭春方教授與湖北美術學院原校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許奮教授,圍繞“設計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展開深入對談。在科學把握新質生產力內涵的基礎上,提出新質生產力語境下的新態設計觀點,圍繞新質生產力語境下設計人才特質、設計學科建設、設計教育改革等方面進行探討,對設計教育如何培養新態設計人才提出諸多建設性的意見,為現代化設計教育助力國家振興提供參考。今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那么,新質生產力語境下設計應該如何求新求變?郭春方:在近期的通話中,我們也多次談到,創新是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根本區別。設計是一門具有前沿性和創新性特質的學科,能夠在構想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具有美感的藝術形式,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模式,發揮勞動者的主體性,進而改善物質存在方式,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實際上,設計的發展水平依賴于物質基礎和生產力條件,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同時反作用于生產力。設計作為一種具有顯著社會價值的創造性活動,往往通過具有藝術美感的生產方式,有效提升勞動產品的審美價值,積極促進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更新迭代。可以說,在新時代,設計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關鍵要素之一,且具有新的變化形態。許奮:沒錯,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與其同時代的經濟生產水平和生產關系息息相關,隨著人類工業進程的推演而發展。伴隨著一次次工業革命,設計不僅成為人類文化生產力要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推動了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18世紀下半葉的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將設計從傳統手工業中分離出來,現代設計得以誕生;興起于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功能主義”“機械主義”的設計觀念,強調設計基于技術本身的美感;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標志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設計的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開始從物質向非物質領域擴展,設計的功能性與社會作用進一步增強。21世紀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讓人類社會進入后工業時代,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資料,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新的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從實體空間向虛實結合轉變,設計生產力面臨著新一輪的突破與變革。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對生產力第三次系統性新質化的準確界定和科學概括。為了適應人類從工業時代到數字信息時代的跨越式發展,設計也應該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更新其生產關系,進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發展成為高質量的先進生產力。我們經過多次討論,共同提出在新質生產力語境下,設計應實現從內涵到形式、從技術到業態的躍升,成為引領生產力發展的“新態”設計。郭春方:是的。設計是一門應用型學科,作為非實體的生產力要素,設計以實體產品為載體,由設計師作為創造主體,運用科技、工具、設施等勞動資料,將抽象的設計理念與藝術構想進行創意輸出,通過創作與再生產過程形成設計作品,實現從無形到有形的創造性轉化。今天的設計通過作品闡釋美學精神,解讀文化內涵,形成了獨特的物質化特征。數智時代背景下,設計的發展更加強調跨學科融合、技術驅動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在構建新質生產力進程中,新態設計有望打破藝術與科技之間的壁壘,充分發揮數字藝術和數字創意優勢,優化傳統藝術設計模式,革新傳統藝術生產方式,推動產業協作和共創共享,提升用戶體驗效果,推動生產力的升級和社會進步。設計自身鮮明的跨學科性與跨領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間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方法。許奮: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驅動”,而設計學本身就是以問題為導向、綜合性強、有著創新基因的學科,這為傳統設計完成質與量的飛躍、升級為“新態設計”提供了先天優勢。從人類原始社會開始,磨制、打制加工石器這類造物行為就標志著設計活動的萌芽,之后人類進入手工藝時期,只是那時設計理論還未形成。從設計的誕生便知設計的本質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設計總是在創造之前沒有的東西,并伴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進步而發展。在設計逐漸走向高級的進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設計對智能和創造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性的生產力,特性是創造、創新和創物,它的展開必然需要創造性思維、創造性行為和創造物的支撐及其遞進性涌流。因此,對于“新態設計”而言,創新已成為其本質。新態設計的“新”在“新要素、新技術、新觀念”,“新要素”包括數據要素、AI生成的新要素、新的媒介要素,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先進設計人才要素;“新技術”以數字信息技術研發與應用為軸心,特別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新工具,協同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技術為主體的技術系統;“新觀念”包括設計要兼具協調性、可持續性、共享性和開放性,同時強調設計的融合性,以藝術、審美、文化和經濟等諸多元素相互融合,再造具有人類智力財富特征的產品。新態設計的“態”指向“新業態、新質態、新生態”,“新業態”以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體,以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動能,以布局未來產業為突破口,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生產為標的;“新質態”指設計全流程的高質量,要用高質量的設計產品適配產業轉型發展的需求,用低資源消耗但高價值產出體現高效能;“新生態”指設計作為文化生產力既要具有新技術理性,又要保有人文精神和美學價值,同時既要具備國際視野也要凸顯中國本土特色。這樣的“新態設計”才能不斷地滿足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對設計的新期待,承擔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使命,推動人類精神文明走向新階段。郭春方:在全球化、地域化和數字化等多元思潮趨勢下,設計走向以“創新”為核心的信息性生產,突破傳統設計的生產方式和思維模式,更加注重設計的高科技含量、新理念新機制、多學科融通等特質,實現從物質性設計向信息化設計發展的轉變,呈現出更加智能、先進的設計質態。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的新態設計,應當以數字化、科技化設計工具為技術手段,以具有創新性、先進性和生態觀念的設計理念為核心,結合媒介融合時代跨媒介傳播特性,完成勞動者的升級迭代、勞動資料的更新完善、勞動對象及其組合的優化躍升,實現設計本質的變革、氣質的突破和質量的飛躍,滿足新時代、新行業、新領域、新用戶對于新態設計的不同需求。同時,要在政府、教育、產業和社會組織等多方主體間,構建一套以新態設計賦能新質生產力為主導、推動中華傳統藝術資源創新設計轉化為戰略方法的實踐體系,推動新態設計的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許奮:我們為什么要特別強調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設計的自我提升?工業革命以降,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生產力發生了三次變革,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質是智能化的生產力,是計算機算力呈指數型增長、互聯網信息空間不斷放大、人類智慧以模擬仿真的形式出現的生產關系的巨變。當機器本身具有了學習能力,甚至產生了自主思維的能力,那么原本代表人類智慧結晶的設計思維是否會被取代?這關乎設計的本體論問題。我認為設計在智能化革命中會逐步擁有自我提升和自主運動的能力,體現在其與新型人工智能協同發展,實現人在物理和思維能力雙重界限的意義上的超越,設計生產的勞動者不單是人,而是人與機器的共同體,生成了一種不同于人類的思維支配的、腦機結合的思維模式。在這場人腦與智能化思維的競爭中,設計沒有退路,如果不能實現自我超越、激發出新的能力、鍛造出新的質態,難免會被人工智能所支配。這是設計行業面臨的危機和機遇的二重性。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安排部署,提出要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大批的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系統在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這對設計教育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導向意義,設計教育改革就顯得十分迫切。如何讓設計學科建設與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相結合,建成什么樣的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才能服務于新態設計生產力的發展?郭春方: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建設,是一個長期性、戰略性問題,注重圍繞創新主線任務、產業載體功能、人才主體資源,加快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新質生產力路徑的構建,將推動傳統設計體系走向現代化語境下的全方位升級與優化,內容將輻射設計工具和技術手段、設計理念和設計模式、設計人才和設計管理等多個層面。新態設計人才的培養,是設計賦能新質生產力實現質變最為核心的要素。設計教育需要培養具有多維知識結構、能夠協助完成基礎研究和設計應用開發的復合型人才,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探討增強設計傳播體驗感和共情力的應用方法,研究跨文化傳播背景下的智能化數據分析方法,運用大數據手段勾勒用戶畫像、轉換敘事風格、實現精準傳播的策略,提升文化傳播的共情力,傳播共同價值與共同情感。例如,設計管理方式需要通過協同設計、共享設計等理念更新,完成結構創新,實現設計生產效率的提升;設計學科需要深入思考、全面探索新態設計人才培養路徑,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建設方面,開闊設計學科人才培養建設的新思維,深入思考中國設計的當代轉向。許奮:設計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驅動新的勞動資料和對象的實踐者,是形成新態設計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發展新態設計生產力,就需要培養與之相適應的,擁有較高科技文化素質、具備綜合運用各類前沿技術能力、熟練掌握各種新型生產工具的新型設計人才。設計教育肩負著為未來設計人才培養提前布局的重要使命,培養新態設計人才是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應有之義。我國已經處于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的設計人才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引擎和動力,設計人才屬于技術型、創新型的人才,因為設計行為不是機械僵化的簡單勞動,而是創意求新的復雜勞動。他們掌握生產工具和技術、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發展新態設計奠定了能力基礎,也是其升級成為新型支撐性人才的先天優勢。郭春方:傳統視角下,藝術設計通常承擔著服務和支持生產力的相關角色。隨著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的構建,設計學科將被賦予更廣泛且深刻的時代使命,應具備引領和推動新興產業、數字產業發展的能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品質的創新供給,發展并優化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要素配置。構建完整的設計學課程體系,開設符合時代發展特征的創新設計課程,注重對學生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科交叉模式,探索教學模式的迭代與教學內容的更新,優化課程設置,完成對于“新專業、新模式、新課程、新理論”的探索與實踐。豐富設計專業學科內涵,擴展學科邊界,探求理論前沿,規范體系建構,要逐步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語境下人才培養機制體制的改革創新,創新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協作、團隊合作、跨學科研究等多種教科研形式,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設計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育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交叉型數字化設計人才,培養能夠引領和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層次設計人才,完成服務于人民的現代化目標,設計學科能夠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體系、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重要支持。許奮: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牽引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拔尖人才;服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因此我認為,培養新態設計人才可以有這幾個方向:一是服務新型工業化道路、掌握新型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設計人才;二是服務基礎學科和新興學科建設,具備綜合學科知識素養(特別是具備前沿信息技術知識)和科研能力的復合型研究人才;三是服務文化創意和數字創意等新興產業、具備創新統籌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戰略型管理人才。新態設計人才不是普通的技術型人才,他們除了要有專業設計知識、創造性思維、職業操守之外,還需要有新的知識體系、更多元綜合的能力和對未來的前瞻性。因此,新態設計人才應該具備持續成長心態和終身學習特質,具備較強的人機協同能力和科技倫理行動力,以及開拓精神和跨文化合作能力。設計學在2011年成為一級學科,反映了我國對創意文化產業以及創新產業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2022年9月,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保留了原本藝術學門類下的設計作為一級學科的分類,而且在新增的交叉學科門類下設置了設計學(可授工學、藝術學學位)一級學科。學科名稱后面括號中的指導語也調整了藝術學和工學的順序,突出了“工學優先”的學科定位。這次變動體現出設計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在當代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獨特價值。設計學本身就是綜合性強的學科,能調動一切人類智慧和資源,交叉學科設計學的設立切中了設計的本質,也體現了國家對設計學科認識的不斷深化。值得一提的是,從2022年始,工學門類也下設了設計學的學碩一級學科(專業代碼087200),該學科下主要專業方向為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等與工科緊密結合的相關方向,體現了新工科背景下的設計學對傳統工學的賦能。設計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不斷攀升,新態設計所要求的設計學科建設,除了實現多維發展,還要優化設計學科專業設置,及時優化調整其學科和專業布局,加強建設如“藝術與科技”這類新專業,淘汰或升級一批舊專業,建設與產業對接的優勢特色專業群,同時統籌分布到各類院校,構建由職業設計教育到高層次設計學碩士、博士教育的貫通型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交叉學科設計學、藝術學下設的設計學、工學下設的設計學學位形成不同層級的梯隊化建設,根據其不同背景、定位和研究取向分別培養不同向度的新態設計人才。郭春方:您提到專業目錄的這一調整,不僅是對設計學科近年來快速發展水平和創新成果的顯著認可,也映射出實現教育強國戰略目標對于設計學科有著迫切的期待。前沿性是設計學科發展的關鍵特征之一,互聯網時代,界面設計、交互設計、信息可視化設計等新興設計領域的應運而生,在象征設計學科前沿發展趨勢的同時,深刻展現其在服務設計、智能設計等社會領域的實際應用價值,反映了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對設計學科的深刻影響。當下,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設計人才培養,應當彰顯設計學科融合創新的學科特性,培育學生建立深厚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覺,堅守審美與技術融合的核心特質,注重提升美學修養,使其具備與時代發展密切結合的審美觀念。推動實現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設計者具備將設計敘事與社會需求、與時代特征相融合的創作視野。要引導學生通過美的形式,在信息交流、概念傳達、思想表達方面創意應用設計語言,運用更易被人們感知、理解和認可的方式方法,完成對中華傳統藝術精神的創新轉化,實現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尋找符合實際需求的敘事路徑,使設計作品具有藝術美感,并在視覺及感官上更具美學特征與審美意義,關注審美認知機制的建立,達到情感表達與審美認知的統一。通過提供個性化的設計體驗,建立起受眾與設計對象之間的情感聯系,為受眾提供多元化的審美體驗,令受眾能夠更好地認知和感受設計,引發情感共鳴。3月9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提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在“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結合教育發展規律與人才培養規律,通過科學合理地設計教育改革,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需要發揮高等藝術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郭春方: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教育部于2023年啟動了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戰略工程,其主要任務是“兩個先行先試”,包括“一是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試,二是在提高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的‘適配度’方面先行先試”。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迎來新的現代化轉型發展機遇,但仍有許多急需解決的發展困境與卡脖子問題。設計作為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要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綜合優勢,深刻把握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的時代意蘊,以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為導向目標,結合實際需要,構建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設計教育體系,對于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推進文化強國、教育強國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許奮: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培養高水準的新態設計人才更應該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如今高等教育已經普及化了,現在是要建立世界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16世紀以來全球先后形成的5個科學和人才中心,即16世紀的意大利、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20世紀的美國。它們既是當時的科學和人才中心,也是當時的高等教育中心。在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等教育應發揮更大的作用。高校應從頂層設計出發,來優化設置設計學科專業,更好地深化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和推進人才評價機制的優化,不斷激發人才發展創新的潛質。高校要結合自身優勢、文化傳統、區位特點和國際視野等教學條件,發展特色專業、建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和分類評價機制。設計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承擔著不同的使命。目前,我國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相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還有差距,需要優化調整。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設計教育要著力解決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服務國家戰略不夠精準、資源配置亟待優化等問題。立足我國新發展階段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高校應更加凸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通過在設計院校設立改革試點,率先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夯實基礎學科建設、加強應用學科建設、前瞻性地科學布局學科專業,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推動多學科融合等方面多措并舉,培養高質量的新態設計人才。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引領性和標志性。在優化學科專業方面,要特別強調將科技趨勢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更好地深化設計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和推進設計人才評價機制的優化,不斷激發設計人才的潛質。郭春方:新質生產力是現代生產力演進的能級躍遷,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陣地的生產力。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夯實實體經濟根基,以當代設計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設計學科教育改革需要依托高校的文化資源和歷史背景,突出設計學專業優勢,發揮特色示范作用,分層級推進專業建設與改革。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構建、專業結構改革和教學科研質量的完善與提升,聚焦知識的生產與效用問題,推動設計學科特色發展,發揮其人才培養的優勢,將高校打造成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新高地。許奮:新質生產力需求的應用型設計人才,有兩個方面的向度,一個是能滿足新興行業產業、區域發展需求,另一個是掌握新型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強布局與先進制造業、能源交通、現代農業、公共衛生與醫療、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產業相對接,就業前景廣闊、人才缺口大的應用型設計專業。推進應用型設計專業建設就是要發揮設計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通過創新產教研用的模式,推動產業、教學和研究與應用的融合促進,除了與設計緊密結合的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等,高校還可以與研發人工智能的機構和智能制造的企業等開展合作,協同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院校及領軍企業等創新載體,生成聯合培養、研究所等智能孵化空間;也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和區位特點與本地政府、企業等協同共建實習基地等,定向孵化教學成果的同時服務地方經濟。同時,新型的產學研用也應該助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為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綠色低碳發展服務,為促進行業耦合發展、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服務。郭春方:當下,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設計教育更加強調交叉融合的學科屬性,需要“促進超學科人才培養,推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代替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新態設計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以契合時代發展的新思路,全面推動學科融合發展。通過跨學科課程體系的設置、跨專業交流機制的建立,完善設計實踐方法,以特色優勢專業為內核,將新理論、新技術與新實踐交互,以產促教,以教興產,形成閉環效應。在實際項目應用中,培養適應特定行業、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實際需要的應用研究型設計創新人才,增強其整合資源、團隊協作、跨學科工作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是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設計教育的建設指向。許奮:設計教育改革需要打通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壁壘,形成專業間融合發展。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設計學建設,無疑成為設計學跨界、交融最理想的陣地。交叉學科設計學側重于工學與藝術學的交叉研究,既要“藝”為“工”賦能,用創意的思維方式和美學價值賦能新工學,也要“藝”取“工”之長,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數據統計的實證思維、數智化的技術手段武裝藝術學。兩者優勢互補,互為促進。在強調多學科融合之時,設計學科更應該不斷強化其“內功”,修煉其核心競爭力,只有立足設計之本,才能更理性、更科學地擁抱多學科融合的理念,培養具有復合型素質的設計人才,去面對技術迭代與人類思維范式革新的挑戰。學科間的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讓多學科融合的設計學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設計人才,是新時代賦予設計教育的新命題。郭春方:全球化背景下,設計作為知識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促進人類的物質、經濟和文化生活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面對新的社會問題的解決與治理、生產關系重組都使得設計發生改變,造物邏輯和人、事、物的關系也將建立新的秩序。設計學科在跨學科的交融與演進過程中,不斷豐富其形態和內涵,已從傳統的藝術和技術領域擴展至宏觀的戰略發展層面,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創新的關鍵力量。設計具有時代性與創新性,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銜接,完成文化與藝術、藝術與科技的融會貫通。通過“藝術+人工智能”的現代化手段,加強應用型設計專業建設,發揮設計學科的跨界性與復合性特征,推進教學內容與實踐方法的創新融合,拓展跨學科、跨專業的發展途徑,促進產教研融合,實現學界與業界的深度交流,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推動學科全方位的健康發展。許奮:設計應當利用一切資源、以最小的成本來解決問題,為美好的未來創造愿景。設計思維是人類智慧的靈光,恰恰是最難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設計思維中包含的批判性思維、溝通、合作、創造力是設計人才的核心素養和核心競爭力,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是設計學科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對于新態設計人才培養,要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培養他們觀察、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用最小成本實現美好愿景的能力。多學科融合的設計學科體系建設,要在立足傳統的設計本體優勢的基礎上開展,工科院校、文科院校和美術學院需要以自身背景、優勢、師資出發,重新思考其人才培養目標,提前布局虛擬教研、AI教師等數字化教學模式,探索更深層次的融合式課程,改變原有的重專業輕通識的課程體系,優化師資結構,建立新的、凸顯設計教育特性的評價體系,才能構建多學科協同創新、協同發展的設計教學體系。我有一個研究方向是科技圖像研究,對研究生的培養就是用藝術圖像的辦法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問題,從科學研究中發現藝術創造的圖像。所以說,設計教育可以引領設計學科向更高水平邁進,通過高質量的設計教育改革,能在賦能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引導作用。郭春方:沒錯,建設具有交叉融合特質的設計學科體系,不是簡單地疊加與拼湊,而要注重宏觀層面的統籌布局和規劃整合。作為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設計學科的未來發展應當尋求自身發展優勢,走差異化發展之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為引領,以國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為導向,從中國當代高等藝術教育實際需求出發,合理借鑒吸收西方發展經驗,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教育理論體系。許奮: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國的設計教育應進行前瞻性的、戰略性的籌劃布局。除了在頂層設計上更新調整設計學的戰略定位,統籌協調好設計學各學科之間的平衡互動,讓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高校和學科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高質量、高水平、不同向度、服務不同需求面的新態設計人才,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格局。郭春方:構建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設計學科發展路徑,要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內涵,以設計賦能新質生產力為發展導向,建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設計學科教育教學機制和人才培養體制,探索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符合我國設計教育實際需求的設計學科發展路徑,建立中國設計學科話語體系,明晰設計教育的時代發展路向。新時代的中國設計教育,要在完善人才培育機制、優化學科布局、強化產學研融合、推動設計學與前沿學科交叉融合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不斷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創新技術型、復合應用型新態設計人才,以回應國之關切,以適應現實需求。
郭春方,吉林藝術學院原校長,吉林大學“匡亞明學者”特聘教授、藝術學院院長、文學院博士生導師。
許奮,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美術學院原院長、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藝術教育雜志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