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潘魯生:在文化傳承、藝術創作、設計實踐中表達中華美學精神
時間:2024-06-2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9 分享: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潘魯生主張用設計賦予民間文藝以新生命、新活力,尋求更具民族特色和學術底蘊的藝術風格,“堅守傳統文脈,展現民藝之美”成為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不懈探索和永恒追求。作為一位“筆墨當隨時代”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引領者,潘魯生通過一系列創作和研究,勇立時代潮頭。本期“對話”專欄,邀請潘魯生分享其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過程中的所思所感。
中國美術報: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十周年。
您認為新時代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和面貌?
潘魯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對文藝事業發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深刻闡明了文藝發展的方向和基礎、方法和原則。
對于中國工藝美術事業而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變革和成果。
具體來看,主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工藝美術發展的政策體系全面完善。
相關指導性政策的階段性更新,充分體現了十年間工藝美術文化和經濟的創新發展趨勢。
如,《關于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4年)、《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2017年)、《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2022年)、《關于推動工藝美術行業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2024年)等的相繼發布,推動工藝美術生產在新時代新生活中實現新的發展。
二是工藝美術的文化生產動能全面激發。
工藝美術從“文化產品生產”向“內容創作生產”發展,在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過程中發揮精神價值與文化意義,并帶動鄉村手工藝群體致富創富以及城市文創、文旅資源向鄉村流動,由此發揮對文化傳承、鄉村振興、擴大就業、拉動內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是工藝美術的生活美學精神被全面激活。
隨著我國高等工藝美術教育的持續發展,大量的藝術與設計人才主動對接工藝美術設計產業,傳統工藝的創作和生產不再是單一的仿古產品和禮品,而是去關注人民的生活需求。
比如,以往陳設性的工藝品進一步向香薰、茶藝、文房以及儀式感飲食等富有傳統文化內涵和時尚氣息的日用品拓展。
傳統工藝美術的織造、印染、刺繡等工藝以及服裝、首飾的裝扮藝術被進一步發掘并創新性地應用,形成了富有傳統韻味的美感和風度。
傳統工藝美術成為新時代生活方式、審美態度、文化觀念的組成部分,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和廣闊應用空間。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對于工藝美術發展產生了根本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從政策基礎、藝術教育到產業實踐以及思想觀念都形成了引領和提升,形成了工藝美術新時代的發展生機和深層動力。
中國美術報:
作為一位文藝工作者,您是如何將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融入自己的學術研究和實踐中的?
潘魯生: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對于我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民間文藝特別是民間工藝美術具有深刻的啟示和影響,啟發我從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創造力以及思想文化層面去研究、傳承和發展民間工藝美術,其中也包括新時代的設計實踐和藝術創作。
首先,我們需要進一步發掘整理中國的民間工藝美術,使千百年來處于口傳心授的經驗狀態,甚至不斷散佚流失的民間傳統得到系統地整理和傳播。
因此,作為新時代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傳播“兩大工程”之一的《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的編纂出版工作全面啟動。
我們希望會同全國的專家把《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編輯好、傳承好、出版好,為工藝文化中無形的智慧、經驗、創造力建立有體系、有史料、有脈絡的文獻基礎。
目前,這項工程還在推進中,我們將從民間工藝美術的人民性、生活性、創造性出發,進一步做好研究、出版和傳承傳播。
其次,推動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展務實的教育與設計實踐。
十年來,我致力在大學的設計學科中構建“中華傳統造物藝術體系”和“中華傳統造型藝術體系”的課程結構和內容,目的是使大學培養的設計人才具有扎實深厚的傳統藝術、傳統工藝的知識基礎和文化情感,從而將之活化應用到當前和未來的設計實踐當中。
同時,我主編出版了大型傳統文化叢書《中國民藝館》,將幾十年收藏并捐獻的民藝博物館藏品以高清圖文的形式分專題進行整理和出版,在傳統工藝文化傳播的基礎上去發揮工藝審美、工藝創新的作用。
同時,《中國民藝館》已輸出四國版權。
面向世界講述中國民間造物的歷史文化,使中國的設計精神、民間文化創造力在世界舞臺得到展示和傳播。
此外,在自己的藝術創作和設計實踐中,“守正”與“出新”、“傳承”與“創新”也是一條貫通的原則。
近年來,我先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兩場民藝主題展覽,在還原性地展示傳統民藝生活的同時,都融入了創意設計和當代創作的內容。
汲取傳統賦予的創造力表現服務于今天的生活是藝術創作。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給予我方向、使命和方法的啟示,促使我在文藝研究與實踐中有堅守、重傳承、勇創新,踐行文藝的使命和責任。
潘魯生《寄情大灣區》香港——港·葵涌碼頭 紙本彩墨 124cm×245cm 2022年
中國美術報:
作為一位“筆墨當隨時代”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引領者,您的作品是如何體現“與時代同步伐”的精神的?
潘魯生:
“筆墨當隨時代”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命題,在美術創作中,不僅要呈現出視覺意義上時代的風貌,也要深刻洞察并表達時代發展中人們內心的情感和追求,詮釋時代精神,展現時代氣象。
近年來,我主持了中共一大紀念館前廳壁畫的創作,通過《日出東方》《民族脊梁》《中流砥柱》三幅作品回溯歷史。
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以偉大事業培育偉大精神的壯闊境界,我們要以藝術語言去再現、去闡釋、去表達、去傳播中國共產黨人永葆初心、勇擔使命的精神,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愿景。
近年來,我還主持創作了中國國家版本館(總館)中央館的大型壁畫《大匠絲路》,運用傳統壁畫形式描繪在南北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匠技藝場景,呈現了絲路商貿往來中具有支撐作用的中華工藝文明與匠心創造。
在創作過程中,我深入走訪絲路古道,查閱歷史典籍,希望以中國傳統繪畫語言展示的大匠絲路,形成中華傳統工藝之于絲綢之路的一次集成式呈現。
可以說,工藝與美術、傳統與當下、物質語言與文脈氣韻的融會,可以更加豐富生動地展現歷史演進與時代發展,體現精神文化的脈絡和活力。
“與時代同步伐”,需要用心用情去體驗變遷發展的社會和生活。
近年來,我創作了“寄情大灣區”系列主題作品,表現蓬勃發展的大灣區,反映時代進步大潮中鄉愁的情感和記憶。
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只體現在統計數據和增長曲線上,更落實在現實生活里,扎根在人們的感情、印象和記憶之中,文藝是最生動的載體。
中國美術報:
您認為文藝作品應如何體現原創性、時代性?
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潘魯生:
對于文化藝術來說,傳統就像一條河,奔流不息,其中潛藏著美的觀念、創造性的表達以及生活中本質相通的情感,是現代藝術與設計的給養和源泉。
近年來,我參與主持了“上合青島峰會”的藝術創意設計,通過整體性、系統性的視覺識別設計服務闡釋外交思想并在國際社會傳播中華文化。
我們希望使傳統充滿活力,也使更新發展的設計更具厚度和溫度。
當前,信息技術發展,人工智能介入藝術創作和設計實踐,面對新的變革,我們要充分認識、積極作為。
比如,我們團隊正在著手構建中華藝術的語料庫,面向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中華傳統藝術經由語料庫的建設而實現大模型的訓練和人工智能設計的進一步應用。
從根本上說,以開放的胸懷面對傳統、面對未來,以創造性的活力實現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表達。
潘魯生:
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設計實踐者,我將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在文化傳承、藝術創作、設計實踐中表達中華美學精神。
比如今年的農歷甲辰龍年,我們發起了“民藝+設計”傳統節日新風尚的活動,把傳統的民間節日和創意設計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傳統文化元素賦能當代藝術設計的本土化表達,展現藝術設計的中華美學精神。
就此舉辦的“來自中國的祝福——‘中國龍’全球設計展”于今年2月至3月巡回展出,在30余個國家舉辦,通過平面、動漫、文字、圖形等多種藝術形式向世界立體展示和全面介紹中國的春節、生肖、龍等傳統文化,為當地人民送去美好祝福。
發掘中華美學精神,傳播中華文化智慧,以藝術為紐帶,增進文明的交流互鑒,建設人民的美好生活,我們還有很多有意義的工作要做。
■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中國美術報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