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也被稱作“頭頂鳳凰”的民族。
他們散居在山海之間,
山寨以阡陌相連。
世世代代,肩挑貨郎擔,
游走于山寨之間的打銀人,
用精美的銀飾為畬族人打造出閃光的銀色夢想,
成就了林仕元的高光人生,
打銀巨匠,也將畬族最美的一面,
向世界展現。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性傳承人
走過三坊七巷“珍華堂”老字號的時候,我總會抬頭看看二樓臨街的窗口。
如果湊巧,我總能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林仕元戴著老花鏡,坐在工作臺前。
那個姿勢仿佛五十年都沒有改變過,無論是當年那個走街串巷的小銀匠,還是如今的銀雕藝術大師。
窗外綠樹搖曳,他的手下繁花似錦。
『 山野銀匠 傳承經典 』
畬銀鍛制技藝,相傳源于元代銀雕巨匠朱碧山一脈。
據記載,早在清朝中葉,“珍華堂”的先輩葉長青就只身赴泉州,師從朱碧山的傳人。學成回來后,葉家融合福安當地的畬銀鍛制技法,開設了銀鋪。
畬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銀飾都是他們嫁女兒時候的必備品。當地的打銀世家——葉家,自然也就成了最受畬族人喜愛的手藝人。
16歲那年,林仕元來到福安賽岐,敲開了師傅葉惠雄的家門拜師學藝。盡管有著“藝不外傳“的不成文祖訓,葉師傅還是收下了初中尚未畢業的林仕元為徒。
從此林仕元與師傅一道,挑起貨郎擔,在山村、街巷之間開始了打銀生涯。
林仕元大師為限量款畬族銀飾精工細作
當年的交通不似現今這般便捷發達,每次出門打銀,少則幾個月,多則半年不能回家。
即便是回到師傅家,林仕元也總是起得最早,睡得最遲的那一個人。白天跟在師傅身邊忙雜務,天黑之后,才是他挑燈學藝的時刻。
畬族銀飾的打制部分工具
一晃3年,林仕元不僅完全掌握了葉氏畬族銀飾的制作技藝,他的聰慧和吃苦耐勞更是深得師傅的喜愛。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林仕元創辦“珍華堂”銀雕商號,帶著師傅幾代人的理想,開始了他追求銀雕藝術漫長而艱辛的道路。
福州三坊七巷珍華堂店面
盡管藝不壓身,在當地大有名氣的林仕元發現,畬族傳統銀器制作,缺乏現代人的審美底蘊,做工也顯得過于傳統、粗糙。
《笑東籬》銀壺 林仕元 作
《笑東籬》銀壺(局部)
1985年,福輝金銀首飾有限公司為扶持閩東銀飾工藝行業,挑選2名當地民間藝人接受香港專家培訓,林仕元幸運地被選中了。
他如饑似渴,從一樓熔化車間到五樓抽花機使用,每道工藝他都認真學過。
《秋之歌》 高浮雕定制銀壺 林仕元 作
《秋之歌》(局部)
1991年和1993年,他又多次前往北京景泰藍工藝品廠進修。
本是而立之年,林仕元卻始終葆有著在師傅身邊做學徒時的赤子情懷,銀雕技藝也不斷精進。
《吉祥如意牌》 銀雕掛飾 林仕元 作
《吉祥如意牌》 銀雕掛飾(局部)
學成回來后,林仕元將這些新技術融入傳統工藝,推出了一批讓人耳目一新的“珍華堂”銀飾新產品。
林仕元的銀雕作品,保留了傳承千百年的傳統畬族銀器鍛制的精湛工藝,如處理銀器的表面光澤,至今他仍沿用祖傳秘方。
《吉祥如意牌》 銀雕掛飾 林仕元 作
《吉祥如意牌》銀雕掛飾(背面局部)
而《金陵十二釵》銀雕系列作品,則是他采用特殊工具,以陰刻法和傳統技法結合而完成的。
銀雕《金陵十二釵》的圖案高度深淺不同,具有極強的立體感,也更具有藝術觀賞性,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林仕元精湛的畬銀鍛制工藝和藝術造詣。
左右滑動查看圖集
《金陵十二釵》 銀雕 林仕元 作
『 傾盡家產 勵精圖治 』
長880cm、高56cm、厚2cm,重達1035公斤
于是他買了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圖片琢磨起來。這時他并沒有意識到,夢想成真的過程會如此艱辛。
線條勾好后,接著要鍛打銀胚。一塊60多斤重的銀錠,需要加工成10公分左右的銀板,在國內根本沒有這么大的機器沖壓設備。
林仕元想到了最原始的辦法——用打鐵的方法打銀!為此他承包了一家打鐵鋪,沒成想這一打就是5年。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里有810個人物,傳統的畬族銀雕技藝原本是以鍛打、鏨刻為主,很少雕刻人物。
為此,林仕元開始向象牙雕刻大師求教,用象牙雕的技藝,將《清明上河圖》中這810個表情和體態各異的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中共有29艘船,有的順流而下,有的逆水行舟,以至于每條船在水中的波浪、水花和渦流都不盡相同。
林仕元采用浙江東陽和福建仙游木雕中的高浮雕和透雕等手法,對這些細節進行了處理,相比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原作,更具動感。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畫中有218棵樹,傳統中國畫注重意境,卻缺乏透視感,傳統的銀雕方法也無法處理樹與建筑物之間的距離。
為此林仕元借鑒了福州軟木畫的“懸空雕法”來處理層次和距離感,既忠實于原畫的風格,又使這幅銀雕版的《清明上河圖》呈現出立體逼真的現代感。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中》,初春的樹葉是卷曲的,被趕進城的豬長得“尖嘴猴腮”……城郭、河流、原野、舟車,一千多年前北宋京城的繁華與風物,林仕元都要去翻閱史料甚至實地考察。
《清明上河圖》(局部)
林仕元還在全國范圍內邀請了101位知名書法家書寫101首宋詞,采用陰陽雕、微雕等技法,將這101首宋詞鐫刻在銀雕版《清明上河圖》的背面。
以宋詞為底,以畫為面,林仕元的銀雕《清明上河圖》再次重現了北宋文明的優雅與華麗。
銀雕版《清明上河圖》背面的宋詞(局部) 林仕元 作
不知不覺中,6年時光過去了,這幅銀雕巨作不僅傾盡了他所有的心力,也耗盡了家中的資財。
如今,銀雕版《清明上河圖》靜靜地放置在福建博物院中供人們盡情觀賞。
林仕元說,如果有人想了解畬族銀雕技藝,如果有人想了解他這個人,就去看他的《清明上河圖》。
說話間,仕元像是卸下了一副重擔,坦然而歡欣。
忙里偷閑,與林仕元在三坊七巷散步交談
2011年,以“珍華堂”為代表的福安畬族鍛銀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2年,林仕元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福安畬族銀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畬銀鍛制技藝第四代傳人,他積極參與了畬銀鍛制技藝“國家非遺”的挖掘、傳承、發展和保護工作。
因此,林仕元也成為了畬銀鍛制技藝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香爐》 銀雕 林仕元 作
來自畬族鄉野的林仕元深深知道,要學好銀雕這門技藝,至少要花3-5年的時間。如今很少有年輕人能像他當年那樣吃苦學藝。
200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福安市職業技術學校銀雕藝術專業班開班。首屆共招收了30位學生,學生在校的所有費用都由當地政府承擔,一年要花費數十萬元。
林仕元像當年師傅對待自己一樣,打破“不傳外”的傳統,把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下一代。同時他還擔任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成為傳播畬族傳統技藝之美的使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銀制茶入 林仕元 作
在仕元這個年齡,許多人也許都開始享受退休生活了,他卻還是坐在工作臺前敲敲打打,仿佛還是當年畬族那“三千來去客,四萬打銀人”中普通的一個。
他說,讓他最快樂的事,就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他親手設計、打造的銀飾。
限量款銀飾《鳳凰采牡丹》(半成品)
采用“操/鑿/起/解/披”的國非遺畬族銀器制作技藝
仕元說,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趁著自己還做得動,就多留一些作品。
半世銀緣,永葆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