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發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多次獲國家、省、州級獎項,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作品《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銀壁被國家民族博物館收藏。2018年被評為銀飾鍛制技藝(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7年春天,一件對于中國銀器界意義重大的新作,在云南省大理州鶴慶縣新華白族旅游村出小樣了,它就是國家民委向寸發標定制的《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銀壁,用料600公斤純銀,長6.6米,厚0.74米,高3.5米,11位工匠日夜打制4年多,是迄今為止整個云南省體積最大、最重、制作時間最長、藝術水準極高的銀飾作品。
說起這件銀壁的緣起,還得回溯到2013年4月12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到新華村考察,聽寸發標介紹“和平一桶”銀飾作品:一只桶耳為和一對平鴿、桶身上雕著九條龍的純銀鎏金小桶,創作靈感來源于電視劇《宰相劉鑼鍋》中劉鑼鍋送給乾隆皇帝一桶生姜、寓“一統江山”的情節,受此啟發,寸發標設計制作了“和平一桶”,寓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繁榮富強、和平統一。
聽完寸發標的介紹后,王正偉為新華村精湛的制銀技藝,以及創作者深愛國家、擁護和平的創作初衷所打動,當即決定和他定制1件以中華大地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作品,收藏于國家民族博物館。
接到任務后,寸發標苦苦構思,四下采風,拜訪了很多專家,聽取了他們的眾多意見,用了足足一年的時間畫出設計稿。
2014年4月12日,“大理白族文化周”活動在北京舉行,寸發標帶著設計稿,在北京向王正偉匯報設計情況,并特別請示:“我是大理人,深愛家鄉,特別希望把三塔加到銀壁中,您同意我就放,不同意我就把它拿掉。”王正偉說:“你喜歡放哪里就放哪里!”
這樣,作為大理象征的三塔被放到了銀壁中,開始在右邊,后來專家指出,從大理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而言,放在左下更為妥當,于是三塔從右邊調整到現在左下的位置。這個結果讓作為大理白族人的寸發標深感自豪。
《中華民 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銀壁: 56 個民族每個民族一男一女齊聚在天安門前; 背后三 山五岳、長江黃河云蒸霧繞,萬里長城盤旋其間; 布達拉宮、延安、釣魚島、臺灣、澳門、香港清晰可見; 珠峰代表西 藏, 天山代表新疆,太陽和月亮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月同輝,西南三塔巍峨; 113 只和平鴿象征中華民族永遠熱愛和平, 113 是因為 56 個 民族一男一女,計 112 個人物,加天安門上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共 113 ; 99 朵牡丹象征中華民族永遠富貴吉祥。 整個畫面飽滿圓潤,形象生動,氣勢恢弘,先后參加了全國“砥礪前行五年奮進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70 周年大型成就展”。
新華村是全國知名的“民間工藝品之鄉”和“中國民俗文化村”,當地手藝人以純銀為主料,以鏤雕、浮雕和純銀抽絲編盤等工藝,通過熔煉壓片、抽絲制模、澆模、鏨花等工序,使用熔銀爐、風箱、手錘、手鉗、鑿子等工具,創制出壺、杯、手鐲、戒指、項鏈、耳環等銀器。都說“中國銀器看云南,云南銀器看新華”,新華村的銀飾文化源遠流長,蜚聲海內外。銀碗、大中小法號、酥油燈、百家鎖、門環、藏刀、佛盒、寶頂等各式各樣的純銀制品,遠銷全國各地和美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2014年,鶴慶銀器鍛制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2018年,寸發標被評為銀飾鍛制技藝(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20世紀90年代以前,手藝對于鶴慶匠人來說,只是養家糊口的活計,小爐匠們挑著擔子,背井離鄉,走村串寨,風餐露宿,只為謀生,到少數民族地區做手藝,少數民族需要什么他們就做什么,有時候需求量少,就干活混肚子。村中有句話這樣說,“賺錢朝外算,不賺錢朝里算”。意思是如果出門做手藝賺到錢,就朝外算賬,賺了多少錢;如果沒有賺到錢,就朝里算賬,算的是肚子,試想,主要勞動力男人在外做手藝混飽了肚子,就可以把自己所吃的糧食節約給家里的老人小孩。所以,出門做手藝,朝里朝外算,都是滿賺的。
那些年,男人走村串寨,至少混飽了肚子;好的還會帶回來米、肉,家中老人、小孩就能吃到一頓非常可口的臘肉,像過節一樣;再好一些,賺到小錢,那就更是皆大歡喜。那些日子,寸發標和很多村人一樣,遠在拉薩等地打制佛事用品,那時在他的世界里,手藝同樣就是一份活計,與藝術無關。
然而,就是這份走村串寨的活計,讓小爐匠們有了“行萬里路”的經歷,讓新華村的后輩們有了前撲后繼的精神,以至于今天新華村的銀器,影響了全國的銀器市場,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是新華村人把手藝送到各少數民族地區千家萬戶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吸收了各個少數民族的銀器鍛制技藝,集各少數民族銀飾鍛制技藝和文化的精華,加上不斷的融合、創造,直到后來能和行家、甚至遠在日本的工匠相媲美。
“我們在祖輩手藝的基礎上,一路學到了滇、川、藏、青、甘各少民族的技藝,所以有底氣。”寸發標自信地說。他16歲開始走村串寨,一直到1996年,34歲才決心回到新華村創業。
寸發標先是根據歷史上鶴慶縣大名鼎鼎的“鶴陽八景”,創作了鶴陽八景銀壺。這把壺受到鶴慶政府和媒體的好評,但好景不長,市場根本打不開,因為這樣的壺拿到與鶴慶比鄰的麗江,麗江人說我是納西族,鶴慶是白族,我有玉龍雪山,我來用鶴陽八景壺,合適嗎?后來又將這把壺拿到大理古城,雖然鶴慶是大理州的一個縣,但大理有更為標志性的風花雪月、古城、三塔、蒼山洱海,顯然,鶴陽八景的題材太小。
199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寸發標在故宮看到一件純銀制品——九龍天體儀。他一看就是3個多小時,普通人看銀器,看的是結果,而匠人看銀器,看的卻是制作過程。在這件九龍天體儀中,寸發標仿佛看到匠人們打制、淬火、制模、雕花的整個過程,那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看得他淚流滿面,因為這件作品讓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手藝和這收藏在故宮的九龍天體儀一樣,是偉大的藝術! 中國是龍的傳人,龍的后代,從這個角度思考,他創作了九龍酒壺,一把純銀酒壺上面,精心雕刻著九條龍,再配八個酒杯,一個底盤。有意思的是,九龍壺中的一壺酒,剛好可以倒滿所配的八只杯子,一滴不多,一滴不少。九龍壺外形美觀,寓意吉祥,很有市場。這把壺,加上九龍火鍋,九龍水煙筒,是寸發標的成名作,為他用銀器面對全世界走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除了九龍壺等三件代表作,寸發標還設計制作了至尊寶盒、和平一桶等精品。至尊寶盒純銀鎏金,雕的是也是九條龍,本來是一個火鍋,但做出來以后,感覺用來煮東西吃太奢侈,不合適,就改名為“至尊寶盒”,用來存放家中最寶貴的東西,聚寶盆一樣,吉祥如意。和平一桶則正是為他引來國家民委《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銀壁訂單的小桶。
“龍有千姿百態,但我雕的龍除了形態逼真,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每一條龍都是微笑著的。”寸發標指著和平一桶上的龍透露了他雕龍的秘密。
就這樣,從拉薩回到鶴慶的20多年,寸發標一方面繼續鉆研銀飾文化,精進手藝,一件又一件各不相同、寓意吉祥、工藝精美、充滿家國情懷的銀器,在寸發標的工坊創制出來,多次獲國家、省、州級獎項,聲名遠播;另一方面,他廣泛傳承銀飾文化,先后收徒380余名,被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藝術學院、云南大學旅游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大理大學等多所高校聘為客座教授,以信仰傳承、傳播、創新、弘揚著銀飾技藝,書寫著一位手藝人普通卻不平凡的傳奇人生。他身后這個普通的白族村落,近三十年來,不知不覺間,也已然成為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北京大學等知名大學的實習基地和藝術創作基地。
寸發標認為,身為一個手藝人,愛國就是要:“管好自己,不能給國家添亂,不拖國家的后腿,不讓國家惦記我們這些人太窮了,不給我們一點會餓肚子;照章納稅,遵紀守法,傳承好我的手藝,帶好我的徒弟,過好我的小日子,用我勤勞的雙手,建設好我這個美麗的小家,這個小家可是大家的一分子,就像我身體里的一個細胞,這個細胞不健康,整個身體都會不舒服……”
鶴慶有兩個寶貝,一個是鶴慶乾酒,另一個是新華銀飾。前者有水的樣貌,但性烈如火,一口下去,便成為簇簇火焰,流竄在身體里,讓人瞬間熱血沸騰;后者雖然堅硬,卻剛中顯柔,其源遠流長的傳承更像水。據資料顯示,在鶴慶新華村,手工藝制作已有1200多年歷史。銀子,更是與人的一生息息相關。剛出生的小孩,除了佩戴純銀的長命鎖,還要在虎頭帽上拴系一小塊純銀以辟邪;新娘子訂婚,婆家的聘禮中最不能少的就是一對銀手鐲;建蓋新房時,中柱底下通常要放置銀器,以示富貴根基;老人過世,收殮時,親人要在其口中放一小塊碎銀子,叫“合口銀”,以示吉祥;婦女日常佩戴的純銀“三須”不僅是裝飾,“三須”上系掛的針筒、挖耳等更是具備非常實用的功能。
最近幾年,寸發標還把很多諸如包容、理解、施舍等佛教精神融入銀飾文化的創作和傳習中,過去是一個人完成作品,現在是帶領一個團隊進行創作。至于這個團隊如何分工協作,他解釋就像車和人的關系,他帶著團隊創作,就像開一部車前進,緊扣黃金比例,首尾相銜,是可以融為一體的。
“作為一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情懷、責任和奉獻是首要的。”寸發標堅定地說,“我們一定要沿著文化產業的方向走,而不是產業文化,后者是走不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