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臨近,奧運特許商品銷售逐漸升溫。在琳瑯滿目的特許商品中,以瑞鳳為原型、用和田青白玉制作的“冬奧徽寶”成為其中的“明星”。在這方小小印璽的背后,不僅傾注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成及其團隊大量心血,而且承載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人共筑冬奧之夢的美好愿景。
作為京派玉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待此次“冬奧徽寶”的制作,張鐵成從設計、選材到制作, 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
“這次冬奧徽寶的制作,我們考慮與08年的奧運徽寶組成‘龍鳳呈祥’,因此設計時考慮采用鳳凰的形象作為印紐。”張鐵成說,雖然想法很簡單自然,但實際操作起來相當有難度,因為歷史上以鳳為形象的印璽幾乎是沒有的。“歷史上是沒有鳳璽的原型的,宮廷印璽都是龍璽。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我們團隊進行了非常多的思考與創作,光設計稿就有上千張。”主要的難點在于如何將鳳的靈動性與印璽的厚重感巧妙結合起來。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繪制和比較遴選中,確定為現在的“冬奧徽寶”鳳凰的平面形象。
從平面設計到立體設計,這又是張鐵成團隊面臨的另一重挑戰。“由平面到立體,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我們從確定鳳的形象后,必須得綜合考慮成品的要素,因此選用的玉材、成品的大小都要仔細考慮。”張鐵成說,考慮到徽寶的成品不但需要華貴美麗,更需要兼顧實用性,因此徽寶不能過大,也不能太小。經過多次測量與試驗,最終定稿以5.6厘米為邊, 6.9厘米為高的大小,既呈現了徽寶端莊大氣的姿態,又滿足了消費者實用性的需求。
精挑細選 15:1奠基徽寶之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張鐵成在形容徽寶選材時如是說。在他看來,制作冬奧徽寶,用料一定是第一位的。“我們做玉器講究因材施藝。切料在整個過程中是最難的,因為玉料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很容易在切的過程中發現綹裂、瑕疵。只要發現有明顯瑕疵,這塊料就要淘汰。因此我們在制作時,基本上是15公斤玉料,才能切出一方徽寶的用材。”正是如此高的用材淘汰率,才有了冬奧徽寶端莊大氣的姿態。
中國玉雕大師王建也參與了冬奧徽寶的設計制作。她介紹,從料坯到成品,冬奧徽寶的選材容不得一點馬虎。“很多切好的料坯,在我們雕刻過程中都會被淘汰。大概100多塊料坯中,只有三塊在制作中是可以最終出成品的。”徽寶的雕刻,也是檢驗徽寶材料的重要過程。在料坯上刻出基本形象后,如果發現玉料成色發白或有明顯水紋,整塊料坯就將被放棄。即使是在雕刻后期,如果發現細節中玉料紋理不美觀,半成品也會被直接放棄。
“我們做別的作品時可以根據作品的不同形態對玉材的瑕疵部位進行規避,但是由于冬奧徽寶形態上必須統一,所以在制作時必須保證料坯的純凈、無暇。”張鐵成認為,冬奧徽寶用料上的講究,不僅對消費者負責,更是與冬奧會“冰清玉潔”的形象契合起來。
匠心傳承 打造中國文化的奧運象征
早在16年前,張鐵成便與奧運結下了不解之緣。2003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那方帶著“中國印”的玉璽給業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方“奧運徽寶”的玉璽,便出自張鐵成之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張鐵成又參與設計制作了那塊轟動一時的“金鑲玉”獎牌,真正成為打造中國玉文化奧運象征的第一人。
談到自己十六年來與奧運的緣分,張鐵成激動不已。“為奧運會做玉器作品,與我之前做任何作品心情都不同。我看奧運電視轉播時,看到金鑲玉獎牌戴到運動員,尤其是中國運動員身上的那一刻,我真的是淚如雨下。這么多年的艱難跋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張鐵成認為,玉代表著中國君子的仁德,而這種仁德,其實和奧運精神一脈相承。通過奧運的舞臺,能使中國玉文化走向世界,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我一個人做出一件作品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關鍵是通過作品,能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使其具有全民性。我們中國手工藝人希望能為祖國做出更多的貢獻。”張鐵成的奧運故事,還將隨著匠心的傳承,繼續講述下去。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