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郭愛和:“三彩”繪就“多彩路”
時間:2022-08-3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59 分享:
大河兒女,爐火人生,本色正紅。
前不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公布的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郭愛和榜上有名,系洛陽首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是“洛陽三彩”的創燒者,又是“洛陽三彩”概念、理論的首創者、打造者。
一頭長卷發,一身素布衣。與絢爛多姿的三彩作品相迥異,出現在記者面前的洛陽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郭愛和,給人一種“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之感。
給洛陽貼一張“爭不走”的標簽
從唐三彩到“洛陽三彩”,從藝三十多年,創作三彩釉畫上千幅,在國際、國內榮獲各類獎項百余項,郭愛和擁有著中原人特有的真誠與厚重。
洛陽三彩,可以說是中國陶瓷美術界的一張“新鮮”的“老面孔”。說它“新鮮”,是因為這個名稱確實是2008年前后才提出來的;說它“老面孔”,是因為它與歷經漢、唐、宋、明、清數千年演變的三彩藝術一脈相承。
不論對人、對鏡頭,他的眼中、口中,從不離“三彩”,但凡講起三彩,眉宇間神采飛揚、無限迷戀,說起來滔滔不絕,任你怎么打岔都岔不開——
早在20世紀80年代,洛陽美陶公司生產的九都牌“唐三彩”就曾獲得了國家金獎,并走向54個國家和地區,作為“國禮”先后贈送給了30多位國家或地區的元首,甚至還收到了外交部專門發的致謝函。
三彩究竟是什么?三彩就是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三彩代表著創意無限。1986年,正當大家都在做“三彩馬”和“三彩駱駝”時,從洛陽師范學院畢業的郭愛和卻獨辟蹊徑,潛心平面三彩和三彩壁畫的研究,他說,他要賦予“唐三彩”新的生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上釉、燒窯、扛包、推銷、參展……業精于勤,行成于思,經過近四年的爐火紫煙,讓郭愛和創出一番新天地。
1990年,郭愛和設計的三彩“臉譜”系列產品,在舉世矚目的北京亞運會期間,被國家外交部作為“國禮”,送給了外國駐華外交機構、領事機構……2008年,他設計的三彩十二生肖之“虎虎生威”,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再度被當作國禮。尤其是他為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設計的一套十二生肖,成為了“洛陽三彩”經典產品。
“一個城市、一個企業或是一個產品,如果始終沉浸于昔日輝煌,原封不動地固守原有技術和管理方式,必然會失去競爭力,甚至遭到淘汰。”郭愛和說,要讓這極富有河洛特色的文化“符號”持續享譽世界,就是要在“變”與“不變”中,實現百年經久不衰。
三彩就是多彩。郭愛和的“三彩路”,一開始就和別人不一樣。他的定位,要把“中國三彩定格在洛陽”,給洛陽乃至世界留下一個濃墨重彩的文化符號。“我希望從概念、文化、格局上,讓洛陽三彩的價值最大化。”郭愛和說。一塊瓷塊,一座城。“洛陽三彩”的聲名鵲起,是在2010年。這年,由郭愛和擔綱領銜,負責為上海世博會河南館創作的一幅《國之中•城之源》的壁畫。記者見到,三彩壁畫《國之中·城之源》長25.85米、寬3.32米,其用洛陽三彩作為畫面主體背景色調,在傳統釉色基礎上創制出的色彩艷麗、流光四溢的釉色,突破了以往壁畫僅采用單一工藝制作的傳統。其中,整個壁畫以蜿蜒的黃河為背景,點綴炎黃二帝像和未來鄭州新區模型;圖案中心鼎中央的“豫”字采用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陽獨山玉雕刻;旁邊的“國之中·城之源”采用青銅器失蠟法鑄造;圖案光環中的“河圖洛書”采用汝瓷、鈞瓷釉色展現。“作品在傳統的三彩釉色中首次加入翠玉原料,既將工藝和美術、歷史傳統與現代創造熔于一爐,并賦予其神奇又神秘的組合藝術張力,讓人們感受到中原對中國乃至世界城市發展的貢獻。”在所有展項中,這幅壁畫作品尤為引人注目。洛陽三彩,其色彩豐富、造型獨特、題材多樣、文化底蘊深厚,不但被外交部作為國禮饋贈給國際友人,還出口到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被法國盧浮宮、希臘亞洲藝術博物館等世界知名藝術展館永久收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以文創產品為載體,讓傳統工藝走入當下生活,郭愛和做得非常成功。洛陽三彩藝陶瓷有限公司創立“三彩藝”品牌30余年,已經開發十幾個系列、上千品種的文創產品,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鳥巢》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第四十三屆“國際陶藝大會”金獎,并入展建國六十周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展”。作品先后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百花杯”金獎9枚、銀獎2枚、銅獎2枚;全國“金鳳凰”創新設計大賽金獎4枚、銀獎2枚;全國“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金獎1枚等國際、國內各類獎百余項。這些文創產品廣泛運用洛陽當地傳統文化元素。“中國三彩發源于洛陽,興盛于洛陽,將其命名為洛陽三彩最為合適。”郭愛和說,這是給洛陽貼上一張永遠都“爭不走”的標簽。“三彩不是指三種色彩的陶瓷,而是指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它的燒造,融合了中國各個朝代、各個窯口的工藝技術,可謂陶瓷工藝集大成者。”郭愛和說,他致力于平面三彩工藝的研究與創新,現今的三彩釉畫、寫意三彩、三彩環藝、三彩陶藝等,極大豐富了洛陽三彩的內涵,構建了“洛陽三彩學”理論體系,也為中國陶瓷藝術開拓了新門類。駱駝、駿馬、仕女、胡人俑、鎮墓獸……說起“三彩”,很多人們自然想到的往往還是1000多年前的“唐三彩”。“唐三彩”作為20世紀中國人的“共同記憶”,但現如今,它將不再會是21世紀中國人的“共同記憶”。“快來看呀!這不是咱課本上剛學過的‘三彩藝’瓷板畫?!”暖陽之下,五六個小學生在洛陽三彩藝術館游玩,一個小學生猶如發現新大陸一樣,招呼著她的同學。聚攏在“‘三彩藝’瓷板畫”下,孩子們一陣陣唧唧喳喳,一陣陣尖叫笑鬧……構成當下中國少年“共同記憶”的“三彩藝瓷板畫”(龍門印象之盧舍那大佛頭像)彩色印刷,被收錄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美術》課本上。課本寫到“流光溢彩的中國名陶——唐三彩,盛行于我國的盛唐時代,當時的東都洛陽地區是它的發源地。唐三彩以黃、綠、褐、藍等多種顏色相配,‘三彩’也是多彩的意思。它們造型多樣、內容豐富,折射出我國盛唐時期多彩的社會生活。”課本中“唐三彩專頁”,文字簡練,附以4幅彩照,沖擊著學生眼球。彩照之下輔以文字說明:三彩馬(唐),三彩長頸瓶(唐),三彩俑(唐),“三彩藝”瓷板畫郭愛和(現代)。作為“三彩藝”三彩釉畫創始人,長期致力于三彩壁畫的研究與創作的郭愛和大師,他把三彩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創作出一批三彩精品,為中國陶瓷藝術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三彩”作品特色鮮明,有“艷、亮、透、流、融”等藝術特點。中國三彩藝術館工作人員郭沙沙介紹,館內的代表作品《酣睡》、《黃河》、《梯田》、《龍門石窟》、《中國心》、《鳥巢》等,分別被法國盧浮宮、希臘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上海中心大廈、河南博物院等永久收藏。熟知的人都說,郭愛和在實踐創作的同時,不忘理論的研究和探索,由他構建“洛陽三彩學”,使“洛陽三彩”成為獨立的陶瓷藝術門類。“技藝精湛,德藝雙馨”,這是人們對郭愛和的公認。為三彩藝術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他先是在洛陽市區落戶了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2016年又在洛陽師范學院建立中國三彩藝術館,此后將自己的工作室衍化成了中國三彩文創園,再后來建立了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以“館、園、村”帶徒授藝,培養三彩藝術人才,傳播“三彩”文化藝術。在此基礎上,基于對整個三彩藝術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全面思考,先后出版《當代中國陶瓷名家-郭愛和》、《國之中 城之源》、《洛陽三彩》、《郭愛和陶瓷藝術》、《重走絲路》、《寫意三彩》等專著。撰寫三彩藝術方面的論文十余篇。他帶領的團隊,多次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百花杯”、全國“金鳳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地獎”陶瓷作品大賽、中國設計原創獎“傳統再造”陶瓷設計大賽、“CHINA·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展等,囊括了近個獎項。作為擁有河南省政協委員、洛陽市人大代表、中國工藝大師等“多重”身份的郭愛和,心中有一道“多彩”的情結——他希望用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讓洛陽三彩成為世界色彩,蝶化為洛陽鄉村振興中的亮彩。近年來,郭愛和經常帶著洛陽的藝術家們前往洛寧縣羅嶺鄉花樹凹村采風——在那兒他建了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怕人們記不住,他還起了個浪漫的名字:愛和小鎮。“羅嶺鄉的自然風光非常美,很像瑞士的阿爾卑斯山,這里的美景讓我沉醉。”這是多年前,他在洛寧縣踏青途中,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羅嶺鄉。羅嶺鄉位于洛陽市洛寧縣,曾經是個國家級貧困縣。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春日里金色的油菜花、粉嫩的桃花,白天已是美不勝收,到晚上抬頭一瞧,銀河里繁星如洗,更使人陶醉。“當時我便想在這兒建個‘三彩’世界級景觀。”郭愛和說。2015年,在水、電、路、網都不具備的條件下,郭愛和跟洛寧縣政府簽下了協議:不以投資經營為目的,讓三彩藝術作為品牌扎根在洛陽,以藝術力量帶動當地脫貧,促進文旅發展。“我是做三彩的,我的夢想就是讓三彩技藝能在我們這一代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在這里,陶缸既是花盆、護欄、垃圾桶,又是坐凳、展臺、指路牌,更是山谷間綿延的步道、藝術景觀的原材料。就連破落的窯洞、老舊的民居,甚至歪歪斜斜的麥秸垛,這些村民眼中無用的累贅,也都成為郭愛和最看重的寶貝。用了近兩年時間,郭愛和將村莊的文化底蘊與自身所長相結合,用9999只大陶缸打造藝術底色,裝扮了這個山青水秀的小山村每個角落,通過改造殘垣斷壁的破窯洞、缺乏美感的老房子,用三彩藝術引領激活鄉村旅游,開始了三彩國際陶藝村——愛和小鎮的建設。鄉村風物的價值被藝術家重新發現,稍加修飾就成了與環境極為融洽的人文景觀,“以大地為畫布,把山川變公園,不怕多花錢,就怕不好看。”郭愛和說,目前,愛和小鎮在洛陽已小有名氣,因為洛陽城流行一句話——“在洛陽,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去愛和小鎮”。以藝術眼光和審美視角重塑鄉土,帶給農村的是“顏值”,帶給農民的是“實惠”。2018年初,陶藝村通過旅游景點審批,可收取20元一張的門票。據當地村民介紹,從2017年開園至今,洛寧縣約50萬人可免費入園游玩。最多時,一天有5000多人到那兒參觀游玩,帶動周邊農民建起農家樂,當地人賺到了外快,高興得合不攏嘴。以愛和小鎮為龍頭,還輻射帶動周邊石佛山攝影基地、印象春楸園、講理村、熙居公社等鄉村文旅融合項目。這些景點,年均游客8萬余人次,收入2000余萬元。不僅如此,項目帶動周邊群眾大力發展核桃等林果業和農副產品銷售,帶動15戶群眾發展農家樂,逐步實現穩定增收。“國家給我大師、專家、人大代表的頭銜,不是鬧著玩兒的,是提醒我肩上有擔當,要用藝術影響、改變人們的生活。”愛和小鎮很美,但郭愛和并不滿足。想得更遠,看得更高,他把發展的目光盯在了下一代。“美育是一種剛需,如果美育上不去,打不好人生底色,中國夢、美麗中國如何實現?”從2015年開始,他探索在愛和小鎮舉辦了中國“當日”藝術展活動,通過當日創作、當日展覽、當日搶拍、當日捐贈,以公益“快閃”活動,呼吁更多的人加入藝術扶貧,幫助山村學校籌建美育教室。扶貧先扶智。用藝術之美帶動當地旅游發展,實現永久脫貧,他管這叫“藝術扶貧”,說是真正的“精準扶貧”。2016年12月25日,第二屆中國“當日”藝術展,就有45位書畫家捐贈70幅作品,拍得十萬余元,捐給了當地小學及失學兒童,并建了兩個美育畫室。網友稱之為“最干凈的公益活動”“中國藝術快閃”。郭愛和介紹,為了帶動當地365天的旅游,他還為羅嶺鄉設計制作了三彩村標,為花樹凹農民規劃農宿,每年推出“向陽花”“油菜花”“桃花”觀賞節、“三彩中國年”等,徹底把附近的農家樂和農產品銷售帶火了,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就得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資助洛寧縣一千多中小學師生到洛陽市區進行美育研學,組織音樂大講堂、美術大講堂,邀請高校藝術專業的老師給全縣的美術、音樂老師培訓上課。”洛寧縣教育局負責同志說,幾年前,洛寧縣全縣考上的藝術生只有幾十個,2020年這個數字達到了122人,其中不少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美育不是生活的準備,美育就是生活本身。“以美育心,以心賞美,我們將建設更多美育教室,邀請更多藝術家來給孩子們啟蒙美學,希望能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種下一顆美的種子。”郭愛和的夢想純粹卻充滿力量。小善舉引發能量大裂變。據介紹,當日藝術展已連續舉辦七屆,募集善款154.8萬元,邀請藝術家550人次,捐贈作品613幅,吸引愛心人士523人,支持當地鄉村中小學校建設了86個美育教室,捐贈大型電子屏18個。郭愛和用藝術破解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以及溝域經濟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難題,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如今成了河南出名的藝術村、陶藝村,無人問津的地方如今綻放出了屬于自己的光彩。早在十年前“洛陽兩會”期間,郭愛和便圍繞如何打造洛陽“牡丹花城”這一主題,提交了一份建言——利用洛陽厚重歷史文化和牡丹產業,建設100個博物館、100個美術館、100個藝術館。他說,讓洛陽旅游“熱一月”到“全年熱”,讓洛陽的一年365天,天天都是旅游日。建言一經提出,就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注。之后,經過市政府各級各部門全力打造,目前洛陽城已成“東方博物館之都”,分門別類建起了逾百個的博物館。至此,一個個博物館、美術館、工藝館,無聲地傳播河洛文化,讓洛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心中有溫度,腳下有力量。“中原是中國陶瓷發源地,亦是中國窯的誕生地。”深入挖掘“陶瓷源·中國窯”文化品牌,打造黃河歷史文化地標。繼“三個一百”的建言之后,郭愛和再次持續在河南省兩會上提出“陶瓷源,中國窯”的建言。中國的英文國名為China,其小寫形式china中文譯為瓷器。郭愛和認為,中國是陶瓷的故鄉,在中國歷史上建都十三朝的洛陽,正是中國的“陶瓷源”。“弘揚好黃河文化,就要找到黃河歷史文化地標究竟是什么?”郭愛和建言稱,河南省文化資源豐富,梳理“家底兒”可知,陶瓷是最重要的黃河歷史文化地標。“洛陽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地,是中國‘陶瓷源’。”郭愛和分析稱,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是最有成就的原始藝術,此后再到二里頭遺址發現了4000年前“中國第一瓷”。在2000年前東漢時期,“瓷”這個字在洛陽創立,特指三彩技藝。他表示,三彩陶瓷從“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走出國門,成為世界認知中國最直觀的證據鏈,并把以陶瓷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黃河歷史文化地標嗎?”郭愛和認為,講好黃河故事,首先要講好陶瓷故事、講好三彩故事,陶瓷是最具有國際化語言的文化符號。中原是陶瓷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中國窯的誕生地。“‘陶瓷源·中國窯’文化品牌應該能成為河南真正的歷史文化地標。”郭愛和說,陶瓷是中國文明的全程見證者,中國洛陽三彩是陶瓷史上的創舉。它們是宣傳中原文化、黃河文明很好的載體。在提案中,他清晰地寫到:河南禹州依托鈞瓷文化建立“鈞官窯址博物館”、“中國鈞瓷文化園”、“神垕古鎮”;河南汝州建立“中國汝瓷博物館”、“汝瓷小鎮”等。但,目前洛陽三彩的展示空間與三彩在世界陶瓷史、中國陶瓷的地位不相匹配。“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洛陽急需建設一個以三彩陶瓷為主線的世界頂級博物館,為‘中國窯’代言,向世界展示三彩的無窮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擁有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十三朝古都洛陽,郭愛和無疑也是洛陽城市品牌的倡導者、推廣者。“作為省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就是要通過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才能無愧這一稱謂。”郭愛和說。“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更多的藝術家能參與到鄉村振興中,用藝術的力量影響更多的河南農村、中國農村,只有這樣我們的鄉村才能美出氣質、美出內涵、美得更持久。”在2021年1月17日開幕的河南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委員通道”答記者問時,當有記者提出文旅融合時,身為省政協委員、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追逐夢想,讓人心生歡喜,但更需要不懈努力。”郭愛和的精彩回答,贏得了陣陣掌聲。“依托洛陽最原始、最淳樸、最自然的風光,為世人營造一個最具藝術感的空間,讓洛陽三彩藝術的薪火能永久地傳遞下去。”郭愛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30多年里,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創新精神,把洛陽三彩打造成為一張國際名片,讓洛陽三彩事業走上了更廣闊的舞臺。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黃河歷史文化的主地標城市,是絲綢之路和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唯一的交匯城市,是中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未來還要成為國際人文交往中心。五都薈洛、五路通洛、五水融洛、五業興洛,作為文化資源大市的洛陽,如何真正成為文旅融合的強市?洛陽豐厚的文化資源如何活化……這是值得每一個洛陽人思考的。旅游不僅是觀光,不是孤芳自賞,資源不等于資產,用不好資源,我們會負債累累。尤其是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得更加強烈,同時消費升級也帶動旅游業由傳統觀光旅游向文化體驗旅游升級。這也告訴了我們,文化需要更多的交流,更多的讓大家認識和了解,它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的體驗,甚至是文化的傳播和價值認識。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不僅可以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雙向賦能效應,也具有廣泛的對于鄉村振興、雙循環等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溢出帶動作用。郭愛和30年潛心三彩藝術,小到可以做三彩腕表,大到可以裝飾在中國第一高樓,裝飾在國家會展中心,成為中國最具關注度的大型壁畫,成為世界上最艷麗的陶瓷。它啟示我們:實現文化和旅游要素資源的有效整合,能促進文化和旅游服務體系的協同互動,能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鏈的深度契合,能充分擁抱新技術迸發聚變式的數字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