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技藝,重創新
在張瑞端的工作室里,陳列的一把把手拉壺精巧細膩、溫潤大氣。他的壺藝作品題材廣泛,立意高遠,構思嚴密,植根于地方的傳統文化,善于對傳統題材作新的詮釋,內涵豐富。
在張瑞端的手拉壺作品中,記者看到了十二生肖壺系列作品,不禁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聰者豬》生肖壺,該壺壺身采用微橢圓形狀,暗喻肥胖的豬身,壺嘴以歡樂的小豬頭為造型,微微向上翹的豬嘴巴為壺流,兩側的豬眼睛笑得瞇成一條線,壺身一側雕刻“聰者豬”文字,另一側還以瓦當雕刻豬的圖案,凸顯農歷豬年的意趣。談及生肖壺系列的創作由來,張瑞端表示,2007年,他萌生了創作生肖壺的想法,與張春雷一拍即合,于2008年農歷鼠年創作推出了第一款鼠年生肖壺。“一開始想著在兩三年內做完整個生肖壺系列,但是真正動手創作后覺得,生肖壺應該逢生肖年去做,才更有味道,更有意趣,才能更加用心把壺做好。”張瑞端說。
為了提升手拉壺的價值和品質,張瑞端潛心鉆研,大膽創新。“以前我們都做紅色的手拉壺,大家習慣叫“朱泥”。但這比較單調,我們便去嘗試“五彩泥”“黑珍珠泥”,這樣有更大的欣賞性,也讓客戶有更多的選擇。造型上,以前主要做圓的,現在潮州做方的、六角的都有,這些對我們潮州整個產業來說是一種提高。”
“做壺的過程,心中一定要有壺,要去構思怎么把傳統文化體現在茶壺上,通過茶壺的制作技藝去體現中華文化的內涵,這也是我制作手拉壺的初衷。”張瑞端如是說道。
履職盡責,積極建言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在感到光榮的同時,身上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作為政協的一份子,張瑞端對潮州手拉壺的傳承發展提出了諸多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雖然我市手拉朱泥壺從業者不斷增多,逐漸成為一項產業,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潮州手拉朱泥壺還難于走向全國,雖然近年也有一些大師的作品得到很高的評價,但總的來說,影響力還是不夠。
精工細作是潮州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工夫茶壺的最大特色。張瑞端建議,要恪守手拉朱泥壺精工細作的傳統,讓一代代手拉壺藝人傳承好這一傳統,用心創作,打破潮州手拉壺藝在傳承上“傳內不傳外”的局限,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舉辦培訓班,讓更多的人來學習,把潮州手拉朱泥制作技藝和精益求藝的壺藝精神發揚光大。
“潮州手拉朱泥壺是潮州工夫茶文化發展的產物,有鮮明的潮州文化特色。因此必須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讓作品和產品有所創新。”張瑞端認為,除了泥料上要敢于創新,還要在器型上創新,技藝上也要創新,讓手拉壺與潮州優秀傳統工藝相融合。特別是要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建議有關部門牽頭,加強校企合作,把壺藝的技術搬上大學、技校、職校的課堂,培育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提升潮州手拉壺的創新水平。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可組織、牽頭,鼓勵有條件的從業者通過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參加各類展會進行交流學習。
免費授藝,培養人才
近年來,張瑞端致力于手拉壺技藝傳承,公開免費向社會授藝,推廣手拉壺文化。“目前,潮州手拉壺的從業人員有1000多人,要做大做強,必須要壯大人才隊伍。”作為手拉壺制作技藝傳承人,張瑞端在潛心創作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手拉壺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張瑞端認為,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要在未來繼續大放異彩,還需要注入更多新生代力量,為傳承和創新這項非遺傳承項目打好人才基礎。
近年來,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敞開大門,歡迎手拉壺愛好者前來參觀體驗。此外,他也多次組織開展培訓,吸引更多大學生前來學習手拉壺創作。“希望能夠通過舉辦培訓,吸引更多人加入手拉壺的制作行列,做出更多的精品,傳承和發揚楓溪手拉壺。”張瑞端介紹,目前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已經接待了超30所高校的學生,有不少前來學習過的青年在大學畢業后選擇繼續從事這個行業,這令他十分欣慰。
張瑞端的兒子張澤鋒也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裕德堂”第五代傳人。在張瑞端的指導下,張澤鋒的技藝日漸精湛,同時,他也嘗試利用微信公眾號、直播等新媒體平臺,推廣潮州手拉壺制作技藝,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喜愛這門技藝。
傳承技藝,秉承匠心。相信在張瑞端等制壺藝人的堅守之下,潮州手拉壺技藝一定能得到更好傳承和發展。
裕德堂 壺藝研究所
廣東老字號“裕德堂”手拉壺乃潮安仙圃張登鏡先生始創于清末民初。歷經百年春秋,世代傳承,一脈永續。為更好傳承發揚藝宗文脈,第四代傳人張瑞端于2013年創辦集技術和藝術、研究與教學為一體的壺藝專業研究所--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
裕德堂壺藝研究所建筑古樸大方,環境幽雅,內設展示區、教學區、體驗區、燒制區,宜職宜學。
裕德堂壺藝研究所由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美藝術大師、中國輕工“大國工匠”張瑞端任總監。成立以來,其作品構思設計獨特、造型結構新穎、制作技巧精湛。近年來,作品與潮文化深度融合,增添了高貴的雅韻和巨大的魅力,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原文載于: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