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渠工作照
劉開渠在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勝利渡長江》現場
一、傳奇人生
劉開渠最初奉行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求學法國,帶著從西方模仿與移植的痕跡,以民族傳統為依托,努力與東方的傳統藝術相融合,與同時代的藝術家們一起塑造了中國現代美術的雛形,令現代美術從中國的新文化里破土而出、奮力生長。
1.無意讀書 初得點撥
1904年劉開渠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劉窯村,乳名大田。在家族辦的私塾里讀了幾年書,喜愛涂涂畫畫。1914年,作為遠房伯父孩子的陪讀,他到離家二十多里地的王寨莊初小讀書。老師根據其輩分將他改名為劉開渠,寓意田大需要灌溉、飲水必要開渠。1918年進入蕭縣高等小學學習,遇到了人生第一位伯樂——時任美術教師的王子云。1920年,在王子云的鼓勵與幫助下,他考取了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中等科。1924年,他升入西畫系本科,師從李毅士、吳法鼎、王夢白、肖謙中、陳師曾等人。1926年他在北平中央公園舉行個人畫展,展出油畫《流民圖》等,引起較大反響。
《老人像》《流民圖》速寫 1929年創作于北京
2.連遇伯樂 師從名家
1927年,劉開渠藝專畢業后到南京大學院工作,得到蔡元培的賞識。1928年5月,在蔡元培的幫助下,劉開渠以“駐國外著作員”身份赴法國巴黎學習雕塑。1929年,劉開渠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師從著名雕塑家讓·樸舍教授。留學期間,他被導師樸舍留在工作室做助手,結識了法國雕塑家布德爾、德斯比歐、馬約爾等人。
3.回國創作 振奮精神
1933年,劉開渠回國并在杭州藝專任教。蔡元培鼓勵他為中國的雕塑開創一條路子,擔負起雕塑教育的責任,造就眾多的人才。魯迅先生也勉勵他說:“過去的雕塑只做菩薩,現在該輪到做人了”。這些教誨給劉開渠以巨大的信心。1935年創作《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參加了杭州舉辦的我國現代美術史上首次舉辦的專題性雕塑展覽,其他人有他的學生王朝聞、朱培均、盧鴻基、黃新維、曾新泉等。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他經貴溪輾轉到了長沙、沅陵、成都等地。期間創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族精神的雕塑作品。1946年從成都遷居上海,與陳秋草、吳作人、丁聰、張樂平等進步藝術家組織上海美術作家協會并當選為主席。
《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1935年
4.謳歌時代 推陳出新
1949年9月,劉開渠返回杭州任杭州藝專校長兼雕塑系主任。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并赴波蘭華沙參加波蘭造型藝術會議。1951年任杭州市副市長,負責園林規劃工作。1953年至1958年,從杭州借調到北京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處處長兼美術組組長,擔負紀念碑的浮雕創作工作。1959年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1960年主持中央美院第二屆雕塑研究班的教學工作,傅天仇、錢紹武為助教,學員有張德華、俞士松、葉如璋、葉毓山、伍明萬、劉小芩、陳淑光、孔凡偉、黃儉、田金鐸、孫紀元、劉萬琪、劉征德、張淑贏等人。1963年任中國美術館首任館長。1977年任毛主席紀念堂雕塑組組長。1978年,重新恢復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館館長等職務。1982年2月,提交《關于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的報告。1982年8月,在北京召開“全國城市雕塑規劃學術會議”,成立“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擔任組長;同時成立“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擔任主任。1993年,不幸溘然病世,為中國的雕塑事業奉獻了一生。
1983年,全國城市雕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劉開渠(第二排右九)與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合影
二、藝術創作
劉開渠藝術上具有帶著遠大的藝術抱負,在創作、教育和思想等方面,攜國際化的造型語言與濃郁的中國文化碰撞,積極塑造萬眾期待的英雄形象,打造藝術理想中的“桃花源”,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鑄造了極具個性化的現代雕塑里程碑。
1.建國前:打破舊思想 創造新藝術
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日益進入于滿目瘡痍、日寇鐵蹄踐踏的動蕩時期,劉開渠把自己的藝術創作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創作了大量宣傳抗日救國、激揚民族精神的紀念性主題雕塑,其作品數量及社會影響力都超過了同時期的其他雕塑家。這些作品大多立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被譽為“中國第一座表現抗戰題材的紀念碑”“中國第一座城市雕塑”,撒下了城市雕塑的第一粒種子,由此也奠定了劉開渠作為中國城市雕塑開拓者的地位與影響。
《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1934年,受抗日救亡運動鼓舞,劉開渠創作了這件反映抗日戰爭英雄業績的雕塑作品。雕塑主體是一官一兵兩個銅像,軍官手執望遠鏡,右手指東方;士兵手握槍桿,身略前傾,作沖鋒陷陣狀。基座上的浮雕正面是《紀念》,以三個女性為代表,手持花圈,哀悼死難將士。其他三面是《抵抗》《沖鋒》《繼續殺敵》,表現愛國志士沉著應戰,英勇抗敵。該作品產生于七七事變前夕,處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盡管與“義勇軍進行曲”藝術形式不同,但同樣吹響了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這是劉開渠回國后創作的第一座戶外紀念碑雕塑,也是中國首座表現抗戰題材的紀念碑。作品毀于文革,2003年由劉開渠學生沈文強復原并立于杭州西湖湖畔。
《抗日陣亡將領王銘章紀念碑》1939年
《抗日陣亡將領王銘章紀念碑》:1938年初,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魯南滕縣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保衛戰。著名川軍抗戰將領、第22集團軍122師師長王銘章率不足4000人的部隊,持劣質武器,與日軍精銳部進行了四天三夜艱苦卓絕的保衛戰,最終全軍壯烈犧牲,超額完成阻敵任務,保證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臺兒莊大捷,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1939年,與王銘章將軍同齡的劉開渠受應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的徐悲鴻和四川音樂學院的創始人熊佛西之邀,懷著欽敬之情創作了王銘章像。作品塑造了一個軍人騎著戰馬,揮動右手,指揮軍隊沖鋒陷陣的場景。戰馬嘶鳴,前蹄高高抬起,將軍手握韁繩威風凜凜,怒發沖冠,讓人仿佛能聽到戰馬隨將軍一起發出的震天怒吼。這件立于成都少城公園的青銅像,四周鐫刻有“浩氣長存,祭亡將士”8個遒勁大字,被譽為“中國第一座城市雕塑”。
《無名英雄像》1943年
《川軍出征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又名《無名英雄像》):1943年,劉開渠受當時的成都市長余仲英委托,專門為川軍出征陣亡將士所創作。像高2米,底座5米,表現一位身背斗笠和大刀、穿著短褲、打著裹腿、足登草鞋、端著步槍、沖向日寇的無畏戰士。這位英勇戰士的形象,概括表現了當年300萬川軍帶著川中父老的囑托,堅定地走向抗日戰場的場景。該作品于1944年立于成都東門外的廣場上,成為中國抗戰歷史的光輝象征。抗戰勝利后,時任四川省教育廳長的郭有守作為聯合國文化專員將該像頭部樣稿贈送英國博物館,受到國際好評。
《孫中山像》1944年
《孫中山像》: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領導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是中華民國的開國之父。1944年,劉開渠應當時的成都市長余仲英邀請創作《孫中山像》。像高1.8米,突出了人物的特殊性,塑造出人們心目中孫中山氣宇軒昂、倜儻瀟灑的形象,使人觀看后由衷產生敬仰、懷念之情。銅像于1945年安置于成都春熙路。
《李家鈺騎馬像》1945年
《抗日英雄李家鈺騎馬像》:李家鈺是犧牲于河南洛河的一位川軍抗戰將領,是八年抗戰中繼張自忠之后為國捐軀的第二個集團軍司令官,被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上將。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紀念李家鈺將軍抗日陣亡,彰顯其抗日事跡而立,劉開渠受邀創作。像高3米多,立于成都市北門,于文革中被毀。作品彰顯了當時的民族氣質和時代精神,為后來的大型紀念碑以及城市雕塑建設積累了經驗。
《工農紅軍》1956年
《農工之家》:1945年八年抗戰結束,劉開渠創作了《農工之家》。這是劉開渠自主創作,用雕塑形式反映現實生活,將工農形象作為創作題材的大型作品,在中國雕塑史上是一個新的開端。作品圓雕和高低浮雕并用,以一位乳子母親的形象為中心,展開了一幅人民生活的立體畫卷,整個畫面形成一首樸素安定的田園交響曲,代表作者對田園生活的一種理想追求。中間人物為圓雕,兩旁為中浮雕、上部為淺浮雕,參差有致,變化豐富,生動活潑。作品完成于抗戰結束和內戰爆發這個特殊時期,有著特別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地位。
《農工之家》(中間細部)1945年
《農工之家》1945年
《開路工人》:1947年創作,塑造了一個體魄健壯,精神飽滿的工人形象。人物一手攥釬,一手握錘,渾身充滿力量,仿佛什么困難和障礙都阻擋不了,這是民主和正義即將戰勝專制和黑暗的預言和頌歌。從《農工之家》到《開路工人》可以明顯看出劉開渠的思想更加堅定,視野更加開闊。如果說之前他還為國家前途、民族命運擔憂的話,那么現在他看到了革命即將勝利的曙光。
其他作品:1944年為成都中央航空軍校創作《蔣介石像》,像高8米,基座5米,立于北較場內,于新中國成立后被銷毀。1939年,為以身殉國的川軍將領饒國華塑像,立于成都中山公園(后改名為勞動人民文化宮)。
《蔡元培胸像》1947年
此外,劉開渠在創作軍事題材的紀念性雕塑的同時,也創作了一些文化名人像和研究性作品,如他在杭州任教時創作了《女像》習作、《女人體》習作及《蔡元培頭像》《戲劇家李樸園像》《雷圭元頭像》等作品;1943年為鄧錫侯將軍和地方聞人尹仲熙、蘭文斌塑像;1947年有感于蔡元培先生以及魯迅先生對自己的鼓勵與幫助,特意創作了《蔡元培浮雕像》《魯迅浮雕像》,以表達崇敬和感恩之情;創作雕塑《女裸體》用于雕塑空間與手法的探索;設計了《耕作者》《收獲者》小稿(因故沒有最終完成)。這些作品真實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造型特征、時代感覺,可惜大部分由于戰亂已被毀。
《魯迅像》1947年
2.建國后:主創紀念碑 促進新發展
《工農紅軍》:1956年,劉開渠為中國軍事博物館創作《工農紅軍》,刻畫了一位年輕英俊、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蓬勃朝氣的普通紅軍的形象。作品整體表達出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凝聚于表現民族的解放與工農大眾的生活。
“共產主義偉大領袖”浮雕系列:1950年代,劉開渠受中央編譯局委托,創作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浮雕像》《斯大林浮雕像》《毛澤東浮雕像》封面浮雕作品。劉開渠創作這組偉人浮雕時,正值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的尾聲。他傾注了很多心血,幾乎每個人物都做了不同版本。這組浮雕作品,技藝精湛,人物形象刻畫準確到位,是一組可視為雕塑教科書的經典浮雕作品。
《馬克思、恩格斯浮雕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封面)1956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人民英雄紀念碑于1952年8月開始動工,1953年初,時任杭州市副市長的劉開渠來到北京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處處長兼美術組組長,領導國內八位造詣高深的雕塑家來創作紀念碑的浮雕,為近百年來創造歷史、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千千萬萬英烈們樹碑立傳。除了親自負責碑身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來總理撰寫的碑文放大、設計制作等,他還進行了三塊浮雕的創作。主浮雕居中的《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中,最高處是指揮員有力的呼喚和司號員響亮的號角,紅旗直指向前,沖向南京城下。《支援前線》表現解放區的翻身農民推著成千上萬輛獨輪車,給解放軍送糧食、運軍火的場景。《歡迎人民解放軍》的浮雕表現的是解放軍進入南京時受到了熱烈歡迎的情景。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代表了建國以來甚至20世紀整個造型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雕塑發展的里程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歡迎人民解放軍》
《周恩來浮雕像》:劉開渠一生與周恩來總理有著深厚感情。早在1940年9月初,周恩來深夜造訪劉開渠,拜托他轉交一封密信給劉百亮,自此結下了深厚友誼。建國后,周總理還在家中宴請劉開渠并多次在各類會議中見面交流。1976年,周總理逝世,劉開渠搜集了幾百張不同年代、不同姿勢、不同角度的總理照片,訪問了很多同總理接觸過的人,反復推敲,數次修改,分別完成了《周恩來總理像》《周恩來浮雕像》。1989年還創作了《周恩來立像》,傾注了他對周恩來的深情厚誼。
《周恩來像》1980年
《向新時代致敬》:一代藝術大師劉開渠為國家、民族貢獻極多,但個人卻經歷了太多的悲歡離合,人生充滿坎坷。出生幼年被棄,差點夭折;少年時父母爭吵嚴重,給幼小的心靈予以很大沖擊;后來大女兒劉微娜死于腎炎,年僅18歲;小女兒劉沙平去世時也只有24歲;二女兒劉米娜自小就是多病多災,常因哮喘臥病在家。劉開渠疼愛這唯一幸存的女兒,視女兒為掌上明珠。1984年他以劉米娜為模特兒創作了漢白玉女像,題名《向新時代致敬》。作品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榮獲特別獎。
其他作品:50年代至60年代,劉開渠創作《牦牛》《工農紅軍》《任弼時胸像》《毛澤東主席胸像》《翦伯贊胸像》《杜甫胸像》等作品。70年代末起先后完成了《男青年胸像》《女青年胸像》《李劼人胸像》《蕭友梅像》《馬本齋像》,《蔡元培坐像》和《梅蘭芳坐像》,還完成了一些充滿情趣的木雕小品《踢毽子》《松鼠》等。
《毛澤東胸像》 1953年
三、行業推動
劉開渠一方面致力于藝術創作、推動中國城市雕塑、公共空間藝術發展,一方面加強對專業藝術教育和美育普及工作的關注,對美術館事業建設也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1.打破舊思想 創造新藝術
中國古代雕塑中沒有“雕塑”的概念,“雕”和“塑”是兩個不同的工種,從事雕刻和塑造工作的人被稱為民間藝人而非藝術家。劉開渠在北京以及法國學成后,滿懷夢想和熱情投入雕塑創作,卻一度被人稱為塑泥菩薩的,思想上備受打擊,就下決心要改變中國雕塑的面貌。他積數十年之功,一方面致力于創造反映現實生活、緊跟時代的雕塑作品,一方面努力構造成體系的理論觀點,期望將中國雕塑從宗教題材中解放出來,形成新的發展樣貌。他一貫主張雕塑藝術在“創造—種新境界”的同時,應該起到“明勸戒,著升沉”的作用。1922至1927年間,劉開渠撰寫了二十余篇藝術批評的文章發表在《晨報副刊》和《現代評論》上,提出何謂藝術批評、要了解裸體畫等許多新穎的觀點。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顛沛生活中,他撰寫文章探討“臨摹與創造兩者各自不同的價值”,“何謂創新、如何創新”等具體問題。法國留學歸來后,他對何謂藝術、何謂藝術家的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提出“現實主義或新寫實主義是中國美術的出路”的言論,給與民國時期的藝術家以理論上的巨大支持。新中國成立以后,劉開渠發表大量文章,對多年的創作成就進行了總結,提出提高雕塑藝術質量的建議、遵循的原則和應當避免的問題。改革開放后,劉開渠將雕塑藝術與大眾生活聯系在一起思考,發表了《體育與雕塑》《談談北京市城市規劃問題》《對雕塑創作的幾點意見》《雕塑藝術欣賞》《美術創作與精神文明》等文章,強調體育題材雕塑作品的重要性,創造性地提出在公共場所擺放雕塑的建議,呼吁城市雕塑發展要重視規劃,要把創作與欣賞統一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他專門編著的《劉開渠美術論文集》,匯聚了他在藝術研究方面的見解,為我國的藝術創作與雕塑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翦伯贊像》1962年
2.組建城雕委 行業大發展
基于多年在紀念碑創作的基礎上,為了推動中國城市雕塑事業的發展,劉開渠于1982年主持起草了《關于在全國重點城市興建雕塑建設的建議》。得到了國家的批準,每年撥款50萬元用于發展城市雕塑事業,劉開渠被任命為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組長。很快全國興起了雕塑熱,中國現代雕塑在總體上發生了從室內架上雕塑向室外環境雕塑的轉移。時至今日,城市雕塑仍然是頗受關注的議題。發展中的中國幾乎每一年都在面對城市建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公共空間中的藝術要以何種面目迎接觀眾,要以何種身份在城市中扮演一個恰當的文化角色,是劉開渠等老一輩雕塑人留給當下乃至未來的開放性藝術命題,也是我輩后學需要為之繼續探求的命題。
3.全力辦教育 培養新人才
在從事藝術創作、推動中國城市雕塑、公共空間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劉開渠仍然沒有中斷對專業藝術教育和美育普及工作的關注。劉開渠為現代美術教育事業辛勤耕耘了60年,是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受惠于他的不僅是有幸親臨他課堂的學生,一批批從美術學院走出去的專業人才將他的思想、方法帶到了全國各地,形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任弼時胸像 》 1950年
4.任職美術館 行業奠基人
劉開渠實踐自己藝術思想的陣地還有重要一處,即中國美術館。他是中國美術館首任館長,歷時三十年,對其建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是中國美術館事業的奠基人。在他的主持和領導下,中國美術館的職能不斷健全,展覽、收藏、研究、宣傳和出版等工作逐步走上正軌。他還牽頭策劃召開了全國部分省市美術館專業工作會議,并當選為中華美術館學會籌委會主任。可以說,他的多重身份和多方面的藝術成就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奉獻了不小的力量。
四、人物評述
1.銘記史冊 彪炳千秋
劉開渠這位中國雕塑事業的開拓者,為了中國雕塑事業、美術事業的發展四處奔波,傾其畢生心血,奮斗終生。他走過了90年的人生歷程,70余年的藝術生涯,效力于中國雕塑事業60個春秋,從一個窮困的農家子弟,成為30年代就出名的留學歸國的藝術家、教授。從一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知識分子,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從引進西方寫實主義雕塑藝術,到興起中國氣派的現代雕塑,并創作了一批表現中國革命歷史、中華杰出人物和勞動美的雕塑作品。他以突出奉獻,雕塑了自己的藝術人生,也雕塑了自己在中國雕塑史上的偉岸形象與崇高地位。他的名字將同他創造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重要作品一起載入史冊。
2.名家致敬 后世楷模
為紀念劉開渠,北京成立了劉開渠藝術研究院,用于劉開渠藝術創作收集、整理、研究、收藏、推廣,以及座談交流、展覽展示、美育教育及培訓工作;安徽省淮北市先是建設了“劉開渠紀念館”,陳列劉開渠的大量作品、信件以及影像、書報資料,近期還籌劃拍攝電影《劉開渠》;重慶市成立了劉開渠藝術中心;中國美院美術館主辦了“劉開渠與中國美術館”展覽開幕式暨學術研討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了“百年開渠——劉開渠與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展;中國藝術界特別以劉開渠名字命名了“劉開渠獎”“劉開渠根藝獎”,分別代表了雕塑界和根藝界的最高獎項;眾多文化藝術界名人給與劉開渠以高度評價:
《杜甫半身像》1960年
現代作家郁達夫:他的雕刻,完全是他這個人格的再現;力量是充足的,線條是遒勁的,表情是苦悶的……尤其在他的Designs(設計圖)里,可以看得出來,疏疏落落的幾筆之中,真孕育著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
中國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呂章申:劉開渠以畢生的精力將西方的雕塑觀念和技巧與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審美形式相融匯,創造了許多代表20世紀中國雕塑最高成就的作品。他以自己的實踐顛覆了明清以來中國雕塑塑造泥菩薩的傳統,將中國雕塑引入到國家層面的公共空間,并成為20世紀公眾喜愛的公共藝術形式。他以富有獨特氣質的雕塑語言謳歌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創立了中國雕塑的現代風范,形成了樸素、洗練、沉穩和重于內在生命表現的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雕塑開渠、奠基。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作為享有國際聲譽的一代雕塑宗師,劉開渠堅忍不拔、勤奮好學、穎悟的天性和名師益友輩出的時代機遇造就了他。他將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這個時代,獻給人民和他熱愛的雕塑事業。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劉開渠先生作為杰出的雕塑家從事國家美術館的領導工作,劉開渠先生不但雕塑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且讓自己的人生與所屬時空背景形成有機的關聯——正如其雕塑賦予空間以生命形式,他還讓中國雕塑事業與所處的時代相得益彰,相映生輝……他雕塑的線和體,不但體現了一種超拔于形態的單純之美,更體現了創作者光明磊落的人格之美。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邵大箴:劉開渠先生這輩人,奠定了我們中國現代藝術的基礎,這座藝術的大廟堂沒有他們是建筑不起來的……劉開渠先生的作品給我們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吸收了外來的藝術技巧,更深入地研究了中國傳統藝術,把這兩點相結合,刻畫了非常生動的,具有生活氣息的,反映當時時代氣氛的人物形象。
中國雕塑學會名譽會長曹春生:中國的雕塑事業發展很不容易,如果沒有劉開渠,可能進程會晚很多年。
已故清華大學教授袁運甫:他(劉開渠)是中國真正的公共藝術的開創者、實踐者……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1955年
五、結語
劉開渠先生曾說過:“我愿以我走過的全部道路證明一句話,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他帶著理想和追求,從鄉村走向城市,從中國走向世界,以勤奮與熱血與中國雕塑相伴了近八十個春秋。他不但雕塑了自己的精彩人生,還讓中國的雕塑事業與所處的時代相得益彰,相映生輝。可以說,劉開渠先生的藝術人生,是將個人理想與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緊緊相連的一生。他的雕塑藝術,既記錄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進文化,還昭示了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他的人生軌跡與時代脈搏同躍動,與國家命運共呼吸,與人民需求相呼應。通過認識劉開渠的人生歷程,觀摩他的精彩作品,分析他的創作特色,匯總他的社會貢獻,全方位、深層次地把握他的藝術高度與思想境界,正如著名藝術評論家邵大箴所言的“有助于理清我們的思路,明確我們的方向,繼承老一輩藝術家的意志,把中國的藝術辦得更好”,對于后人更好地傳承劉開渠的愛國熱情與奉獻精神,激揚應具有的責任擔當和時代使命,為新時期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原文載于:雕塑雜志公眾號